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称作“胡焕庸线”。
该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将中国分割成两部分。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却是5.8%:94.2%,两端GDP比例为4.3%:95.7%,都很悬殊。
“胡焕庸线”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
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有没有自己的“胡焕庸线”?他们的地理分割线背后有什么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
同样是NASA的夜晚灯光图,美国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布,与NASA灯光图对比,就能发现美国的“胡焕庸线”。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是一个不规则的U型线。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领地,U型线内外的面积大约为50%对50%,人口比例为14%:86%,GDP比例约为11%:89%。虽然比例没有中国的悬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
美国U型线也和“胡焕庸线”类似,与美国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线基本吻合。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开了中西部地势较高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
自然地理分割线影响了美国人的定居和迁徙。下图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线和频率作出的美国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图,U型线内外大都市的比例为15%:85%。
美国大都市通勤线束图(来源:journals.plos.org)
通过U型线,我们也能大概找出美国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西部华盛顿州到加州沿岸,还有五大湖区。
再看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他们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
与中美不同,德国的“胡焕庸线”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被“冷战”东西方阵营分区占领,形成东德和西德。而处于东德全境之内的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下图右侧),分属东、西德领土。
当年东、西德的分界线,也为今日德国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年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今天对柏林的影响仍存在。
下图是柏林夜晚灯光图,参照上图中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华程度仍然高于东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千欧元)。整体上,前西德地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前东德,收入分界线几乎和前东西德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在农业方面(用农场面积表示,单位:公顷),可以看到前东德地区农业占比明显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业化和服务业更发达。
还有个有趣的指标:每万人的房车拥有数。下图显示,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周边,整体的房车拥有数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热衷度假的欧洲人认为房车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爱把车开到公园、营地里,在房车里住上几天。
“冷战”过去了26年,两德统一也已28年,但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少数城市,其他地区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前西德与东德的面积比例为7:3,而GDP比例为8.75:1.25。两地巨大的经济悬殊,使大部分的外国投资仍偏向选择西德地区。
还有一些高纬度国家的人口、城市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过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离美国边境250公里以内的南部地区,因此加国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位于此线附近
。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来源:
www.pinterest.com
)
上图右上角的温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这里也与美国很近、地处五大湖区,与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类似。
同样,加拿大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也产生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地区。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都是移民和投资者热衷的城市。
另一个怕冷而全国人民都爱住南部的国家,就是北极熊俄罗斯了。
俄罗斯的“胡焕庸线”是一条近似斜线,基本分割了俄罗斯的欧、亚地区和南部地区。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国的75%。
也因此,俄罗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等,都位于该线的左下方。而线的右边,广袤的西伯利亚只零星的出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聚集地。
再来看看海外投资第二大热门国家——澳大利亚。
澳洲地广人稀,其“胡焕庸线”可以大致用一条分割东西部的直线来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线以东,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线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来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过澳洲自然环境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澳洲地形有关。澳洲超过70%的领土是沙漠,而真正适宜居住的领土约为20%。这样看来,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国更不均匀。
澳大利亚沙漠分布(来源: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焕庸线”,则是一个倾斜的矩形。矩形内的关东平原(东京)、浓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户)、濑户内海沿岸和九州岛的福冈,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本州岛的三大平原、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避开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带,形成众多地势平缓的海港城市。而这一矩形分割线内的GDP占日本总GDP约八成。
矩形内的东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和外国人投资最热衷的城市。而举行以外的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几乎都向东京都、大阪京都神户、福冈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图(来源:
www.tcgs.tc.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