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市场监管  ·  真相 | 护腰坐垫可以实现“久坐不累”? ·  17 小时前  
奔腾融媒 新闻天天看  ·  当心!这些常喝的饮品,正在悄悄升高你的尿酸 ·  昨天  
红古发布  ·  改善睡眠的方法来了:晚餐吃点它…… ·  昨天  
安徽交通广播  ·  “春捂”到底该“捂”哪儿?“捂”好这3处很关键 ·  2 天前  
都市频道  ·  连续久坐,一定别超过这个时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专访赛诺菲谷成明博士|MA必看!如何避免成为失业大军的一员?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08-01 00:00

正文

2024年8月7日,我们即将迎来第十届CMAC医学事务年会 。在未来,CMAC励志要发展成一个“眼中有光,心中有梦,腹中有料,脚上带泥”的平台,不断尝试创新与转型。2024本届年会的主题为“ 价值计算为本,量化管理为策 ”,内容则是根据当前环境、大家所处阶段以及面临问题进行精心策划。

谷成明博士现任赛诺菲大中华区医学部负责人,

中山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医学事务组主席,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基层卫生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测量与评价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数字疗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与医疗大数据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谷博士为北京协和医院医学博士,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商学院EMBA。有着20余年在国内外医疗机构作为医生或访问学者的临床医疗经验和20余年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医学部工作经验。


Q1

今年是第十届CMAC医学事务年会了,您作为见证者和行业领袖,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几点是?

谷成明:

当今环境变化很快,医学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给MA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抱团取暖,共商大计,共同探索新的医学发展模式,为医学人开辟出一条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尽管传统的医学模式在过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如今却面临着效率瓶颈和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许多优秀的医学从业者也在寻找新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机遇的途中遇到了挑战,这种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医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越是在艰难的时刻,我们越应树立更强的自信心,采取更加开放、协作的态度去适应新环境的变化。更加注重患者的需求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智慧和资源,共同探索未来医学发展的新道路,为医学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Q2

您如何看待今年的大会主题“价值计算为本,量化管理为策”?

谷成明:

“价值计算为本,量化管理为策”,是个非常创新的主题。无论是模式的改变和创新,还是价值和量化,都体现了医学价值的转变,即坚持以学术为本向“Data Driven”模式转变。过去靠“灵光乍现”获得医学价值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医学事务的发展。未来医学内容和证据的生成,或者是沟通,都将基于数据体现真正的医学价值。我们可以尝试以更为科学、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作方式,基于数据高效获取相关洞察与内容。














Q3

作为大会主题“价值计算为本,量化管理为策”的主旨发言人,您能否先和大家剧透一点您要分享的内容?

谷成明:

金标准的进一步优化,RCT与RWE相辅相成。


在“Data Driven”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临床研究与其最为相关。在过去,我们普遍将RCT当作金标准;那么现在,我们要对其作出新的疑问与思考。第一,RCT还是不是金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随着RWE应用的广泛,如何通过RWE将RCT做得更好?


在开展相应RCT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Idea或者假设。在过去,假设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现在,我们是否能考虑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生成产品、策略及行动,并计算出相应的证据Gap,以此对所做研究进行排序。


如今RCT的标准依旧是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其比例依旧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通过多年大数据、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与算法以及AI的应用,我们发现拍出来的数据不一定符合最好的指标。真正好的指标可以通过机器的大量学习筛选出来,比如指标是否有用及权重占比大小。


如果金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那么RCT研究的完成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大的样本量。例如,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和竞争产品对照时,过去的RCT只是通过非劣效性研究验证;而现在,若采取RCT与RWE互动的方式,先通过RWE对相应研究进行预判,精准定位最合适的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验证其可行性,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RCT研究,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推动医学生产力的发展。当然,RWE也可助力注册研究、产品准入和Insight的挖掘等。


做好医学沟通,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


以往,我们的沟通方式往往局限于单向传递,即通过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在拜访或会议中向医生单向传递信息。然而,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应转向双向互动模式,这对现有模式构成了挑战。


第一,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医生。这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向医生传达相同的信息,而是要通过互动收集数据,为每位医生构建更精准的画像。这些画像将揭示医生的偏好、阅读习惯、感兴趣的内容类型等宝贵信息,这些洞察均来源于深入的数据挖掘。


第二,实时内容生成与互动。为了实现高效的双向互动,我们必须具备实时内容生成的能力。依靠少数人制作大量幻灯片的传统做法已难以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建立自动化的审批流程,确保产品相关的幻灯片能够迅速、准确地制作并审批通过。实现与医生的实时互动,是对未来医学沟通能力的重要考验。


第三,全渠道沟通。未来的医学沟通将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需要借助全渠道策略。不同的渠道应传递一致的信息,但采用适应各渠道特性的不同模式,以覆盖更广泛的医生群体。通过整合所有渠道、内容和客户,实现医学沟通效果的显著提升,改变我们对医学沟通的认知和要求。


最终,无论是医学证据的生成、内容的制作、医学沟通还是洞见的提炼,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证据基础上。这与我们大会的主题不谋而合,也是我今年特别希望传达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力量,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理解医生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医学支持,推动医学领域的持续进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