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标准的进一步优化,RCT与RWE相辅相成。
在“Data Driven”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临床研究与其最为相关。在过去,我们普遍将RCT当作金标准;那么现在,我们要对其作出新的疑问与思考。第一,RCT还是不是金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第二,随着RWE应用的广泛,如何通过RWE将RCT做得更好?
在开展相应RCT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Idea或者假设。在过去,假设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现在,我们是否能考虑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生成产品、策略及行动,并计算出相应的证据Gap,以此对所做研究进行排序。
如今RCT的标准依旧是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其比例依旧是靠“拍脑袋”拍出来的。通过多年大数据、真实世界数据的应用与算法以及AI的应用,我们发现拍出来的数据不一定符合最好的指标。真正好的指标可以通过机器的大量学习筛选出来,比如指标是否有用及权重占比大小。
如果金标准能够得到进一步优化,那么RCT研究的完成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大的样本量。例如,在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和竞争产品对照时,过去的RCT只是通过非劣效性研究验证;而现在,若采取RCT与RWE互动的方式,先通过RWE对相应研究进行预判,精准定位最合适的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验证其可行性,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RCT研究,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推动医学生产力的发展。当然,RWE也可助力注册研究、产品准入和Insight的挖掘等。
做好医学沟通,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
以往,我们的沟通方式往往局限于单向传递,即通过精心准备的幻灯片,在拜访或会议中向医生单向传递信息。然而,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应转向双向互动模式,这对现有模式构成了挑战。
第一,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医生。这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向医生传达相同的信息,而是要通过互动收集数据,为每位医生构建更精准的画像。这些画像将揭示医生的偏好、阅读习惯、感兴趣的内容类型等宝贵信息,这些洞察均来源于深入的数据挖掘。
第二,实时内容生成与互动。为了实现高效的双向互动,我们必须具备实时内容生成的能力。依靠少数人制作大量幻灯片的传统做法已难以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建立自动化的审批流程,确保产品相关的幻灯片能够迅速、准确地制作并审批通过。实现与医生的实时互动,是对未来医学沟通能力的重要考验。
第三,全渠道沟通。未来的医学沟通将不再局限于线下,而是需要借助全渠道策略。不同的渠道应传递一致的信息,但采用适应各渠道特性的不同模式,以覆盖更广泛的医生群体。通过整合所有渠道、内容和客户,实现医学沟通效果的显著提升,改变我们对医学沟通的认知和要求。
最终,无论是医学证据的生成、内容的制作、医学沟通还是洞见的提炼,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和证据基础上。这与我们大会的主题不谋而合,也是我今年特别希望传达的信息。通过数据的力量,我们可以更精准地理解医生需求,提供更有效的医学支持,推动医学领域的持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