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的相关内容,包括其作为鼓楼西戏剧与刘震云合作的“舞台剧三部曲”的开篇之作,该剧的背景、人物、制作团队及演出信息。文章还描述了该剧被评为‘苍茫、浩大、庄严’的大气之作的情况以及该剧对人物情感结构的展现。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是鼓楼西戏剧与刘震云合作的舞台剧系列的首部作品。
该作品标志着鼓楼西戏剧从小剧场迈向大剧场,从西方当代经典剧目迈向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一步。
关键观点2: 话剧展现了大型人物关系网与平原百姓的劳苦生计。
通过众多角色如杨百顺等,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挣扎与追求,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关键观点3: 导演牟森对作品的解读与呈现。
牟森通过音乐结构来展现作品,将角色视为不同的乐器音色,以旁白、歌队、独白等形式,汇成心事的洪流,表现了人物情感的深度。
关键观点4: 舞台视觉与音乐元素的融合。
舞台化作一片苍茫的天地,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厚重与生命的渺小。听觉上,整部剧有着古希腊悲剧的气质,同时根植于河南民间小调及豫剧等本土音乐传统。
关键观点5: 演出的演出信息。
该剧将在北京艺术中心进行首次登台演出,主要演员及其角色也一一得到了介绍。
正文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是鼓楼西戏剧与刘震云合作的“舞台剧三部曲”开篇之作,也标志着鼓楼西戏剧从小剧场迈向大剧场、从西方当代经典剧目迈向中国当代经典文学。
该剧于2018年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获得业界热议,被评为一部“苍茫、浩大、庄严”的大气之作。
2月22日至23日
,该剧将首次登台北京艺术中心,邀您一同走进剧场,倾听世界的、他人的、自己的心事。
铁匠、剃头匠、杀猪匠、唢呐匠、银匠、豆腐匠……《一句顶一万句》仅在上部“出延津记”中,就铺陈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百人群像。这些统称为老杨、老高、老李、老范等的小商小贩,组成了庞大的人物关系网,网住了平原百姓的劳苦生计与凡人底色。在“一万句”的琐碎与轰鸣之中,对“一句话”的漫漫求索伴着人情世俗徐徐展开。
《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一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刘震云则认为,“我的作品不是‘魔幻现实主义’ ,而是‘现实魔幻主义’——写的好像都是现实,但作品体现出来的意蕴却是魔幻的。”
导演牟森在小说第一次刊载面世时就已读过,并以“
地老天荒,山高水长
”八字作为心得感慨。面对书中繁多的人物与浩瀚的内容,牟森从音乐结构上“取经”,让40多个角色如同交响乐一般,不同的角色视作不同的乐器音色,以旁白、歌队、独白等形式,汇成“心事的洪流”,在喧哗的“说不着”中突显寻求“说得着”的孤独与可贵:苦难或可因理解而获救,心事终将因共鸣而抵达。
“获救”、“不屈”、“无悔”是导演牟森在作品中看到的关键词:“书中的人物如杨百顺等,面对困难忧愁,没有一个人有悔意,一路向西离开伤心之地,哪里不伤心就在哪里落脚。
这部作品感动了我,它表现了中国大部分人的情感结构,有非常强的普遍性,我的工作就是把感动到我的情感力量,通过舞台剧的方式转换呈现给观众。
”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中,舞台化作一片苍茫的天地,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厚重与生命的渺小。质朴的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戏剧空间:苍穹高远,可见中原的厚重;大地上道路纵横,如同人生迷途;麦田辽阔,是自然的恩赐,也是人们心中的光亮与希望。
听觉上,整部剧有着古希腊悲剧的气质,同时又根植于河南民间小调及豫剧等本土音乐传统。“戏剧和音乐是生死与共的关系”,歌队的加入成为一种叙述、旁白,也营造出庄严恢弘的史诗感。
2月22日至23日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将首次登台
北京艺术中心
,解锁新剧场。15位演员将撑起40多个角色,演员们在多重身份中穿梭,甚至一人分饰六角,来呈现原作中的人物群像,共同为观众带去这部小人物命运交织的平民史诗。
鼓楼西制作话剧
刘震云作品
《一句顶一万句·出延津记》
演出时间:2025.02.22 - 02.23 14:30
演出剧场:北京艺术中心 - 戏剧场
原著:刘震云
出品人:翟志海、安庭、葛向阳
制作人:李羊朵、李东
执行制作人:吴思聪、周丹、李丹
编剧/导演:牟森
作曲:李京键
戏剧构作:牟森、马原驰、梅悦子
舞美设计:沈力
灯光设计:谭华
服装造型设计:刘红曼
音响设计:丁盼
杨 易 饰 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
赵吟秋 饰 老年曹青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