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在人文经济学会(Hes1929)
津巴布韦和南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双子星座,两国都曾以富庶见称。津巴布韦物产丰盛,被称作「非洲的面包篮子」,南非则是非洲工业的顶峰,一度摸到发达国家的边缘。
如今这一切已成梦幻。随着政局变动,白人失势,这两个流着奶与蜜的国家正走向贫穷与混乱。这似乎证实了很多人的看法:黑人没有能力管理好国家。
幸好还有博茨瓦纳。这个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邻国,虽然不甚发达,但足以证明这一类种族主义断言并不总是正确。
博茨瓦纳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四川省还大),人口只有220多万(不到凉山人口的一半)。这个国家地广人稀,在非洲算小国。
这是一个典型的非洲黑人国家,黑人数量占全国人口99.5%以上。欧洲和亚洲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5%,影响力微乎其微。该国家自独立以来,一直是黑人在管理,这一点有别于津巴布韦和南非。在后两者,欧洲白人后裔曾掌握政权,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力。
从国家治理成果看,博茨瓦纳不算发达国家,但也远远谈不上失败。它的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和中国相当,位于世界中等水平。博茨瓦纳独立时还是世界第三穷国,如今排名非洲国家前列。
在撒哈拉以南,除毛里求斯和塞舌尔这样的旅游岛国,就数博茨瓦纳经济水平最高,发展最为均衡。原来的「非洲之星」南非早被甩在身后。置身军阀丛生、战火纷飞的非洲,这样的成绩显得格外难得。
博茨瓦纳经济不错,最普遍的解释是:钻石。的确,博茨瓦纳拥有优质钻石矿山,钻石出口占本国出口总值的80%以上。
这个说法听起来合理,但也要面临许多追问:非洲自然禀赋好的国家,多不胜数。南非是生产钻石最多的国家,塞拉利昂也是产钻之国。加纳号称「黄金海岸」,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产油国。对非洲国家而言,拥有金山银山都不稀奇。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资源像是诅咒,它们喂肥无耻的官僚和残暴的军阀,换得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休。独有博茨瓦纳幸运躲过这一切。这个非洲小国如何做到呢?答案显然在资源以外。不关注制度,无以洞悉繁荣的秘密。
要理解博茨瓦纳的政治源流,得从它的开国总统塞莱茨·卡马说起。卡马总统是这个非洲小国现代化的开启者。
塞莱茨·卡马出生于1920年代的博茨瓦纳,当时此地称贝专纳,是英帝国的殖民地。卡马是当地一个部落的继承者,从很小就被送到南非,接受英式教育。大学时期,卡马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书。
这种情形在英帝国时代很常见。尼赫鲁、甘地和真纳都曾留学英国,并在宗主国酝酿了最早的独立方案。留学期间的卡马显然没有什么革命意识,他谈起了恋爱。
卡马与一位普通的英国平民姑娘露丝·威廉斯恋爱。后者身世平凡,其职业是救护车司机。种族主义盛行的20世纪上半页,黑人与白人相恋通婚的事情,还是相当少见的。
此举遭到女方父母反对,英国教堂也拒绝为他们举办婚礼。卡马所在部落反对这宗婚事,就连事不关己的南非和津巴布韦政府,也出面反对。20世纪初,种族歧视还是相当赤裸裸的。
卡马表示,他愿意放弃部落继承权,以获得平民生活的幸福。这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在2016年被拍成电影《联合王国》。由于教育和经历缘故,卡马具有鲜明的西式思想倾向,这也使得日后的博茨瓦纳深深受益。
从某种意说,塞莱茨·卡马的爱情拯救了博茨瓦纳。
20世纪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兴起,早被褫夺权力的塞莱茨·卡马重返政坛。一方面他是原部落的幼君,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他所受的教育和亲英背景,也赢得英国政府欢迎。卡马创建了贝专纳民主党(后改名为博茨瓦纳民主党),采用议会斗争,赢得国家独立。
由于深受种族歧视之害,塞莱茨·卡马掌握政权,将宽容与和睦定为立国原则。这个国家原本很少有白人,当地种族矛盾不突出,这确实是非常幸运的条件。不过,非洲落后国家的部落争端,往往不亚于种族歧视,这是卡马急待解决的问题。
卡马是世袭部落领袖,又接受现代英式教育,他的改革带有「土洋结合」特色。他将部落元老制与现代议会制结合起来,议会由选举产生,各大部落则选出代表组成酋长院。酋长们享受中央政府待遇,不参与政党活动,不得竞选议员。酋长院作为政府咨询机构,有议事权却无立法权。
酋长由各部落产生,偶尔由中央政府任命;部落拥有土地和矿产处置权,必要时中央政府加以干涉。部落依习惯法处理内部事务,但刑事和民事诉讼案件提交地方法院和最高法院审理,采用西式司法制度。与此同时,部落不被允许拥有武装,军队和警察都归国家所有。
卡马改革有一套复杂的权力制衡。与此同时,博茨瓦纳语和英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人口普查也取消部落和种族选项。这项措施有利于消弭非洲常见的部落冲突。博茨瓦纳被整合成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博茨瓦纳的国情是改革成功的一大条件。这个国家人口不多,8个不同部族属于同一族源,亲缘密切,占全国总人口的90%。卡马也刻意维护国家内部平衡。博茨瓦纳发现钻石后,卡马修改法律,宣布地下矿权属于国家而非部落所有。他担心部落独占宝藏会造成力量的失衡。
中央政府垄断主要矿藏,其实是巨大的风险。政府因此大幅扩权,政党收买选民,广发福利,从而使国家走向腐化,这样的事情很常见。博茨瓦纳也有类似做法,该国教育近乎免费,医保和养老体系完善,企业经常收到补贴,等等。
不过,博茨瓦纳人似乎意识到了弊病。于是,他们更多将钱花在基础设施建设,并多次削减政府开支。在「透明国际组织」那里,博茨瓦纳的清廉指数长期居于非洲首位,排名甚至高于意大利、希腊这样的欧洲福利国家,确实非常罕见。
首任总统塞莱茨·卡马执政15年,于1980年逝世。此后历任总统都有留学英国背景,他们大体忠实执行了保护私人财产的国策。博茨瓦纳既无内乱,也无外患,经济保持多年两位数增长。在非洲大陆,博茨瓦纳是一个难得的存在。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博茨瓦纳的制度没问题,为何时至今日,它还是「中等偏上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呢?
发展过程中,博茨瓦纳也犯了很多国家常见的错误。比如采用宽松货币的方式刺激经济,造成周期性通胀;福利主义削弱了人民工作的热情,该国「未富而懒」的情形也很普遍。世界各国流行的「经济病」,博茨瓦纳未能免疫。
博茨瓦纳糟糕的外部环境也不容忽视。这个两百多万人口的小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周边大国:南非。两国贸易量占博茨瓦纳贸易总量的60%以上。1990年代后南非一蹶不振,博茨瓦纳的经济增速也放缓下来。
撒哈拉以南非洲长期处于战争和动乱,几乎没有像样的生产和消费力,博茨瓦纳被这些国家包围,市场环境十分恶劣。如果它有幸依托于一个生产和消费能力都很强的大市场,成为发达国家将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非洲严重的艾滋病疫情是博茨瓦纳的重大威胁。在这个国家,艾滋病人最多时超过三分之一,后来在国际援助下,疫情得到控制。艾滋病为何在南部非洲如此盛行?
主流的解释是:医疗卫生体系落后,民众性道德宽松,这造成艾滋病疫情爆发。彻底遏制艾滋病蔓延,如今是博茨瓦纳政府的主要任务。
从各种角度看,博茨瓦纳具有成为「失败国家」的各种条件。和南非和津巴布韦相比,这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太恶劣,70%领土为干旱沙漠,大部分湿地是盐碱沼泽,不适合农业生产。这是一个没有近现代素养的国家,直到1966年独立,该国大部分人口仍处于部落状态。
博茨瓦纳有太多贫穷战乱的理由,然而今天它却是非洲最安全稳定的国家。这样的成就不比任何一个东亚国家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更容易。
贫穷落后从来是常态,自由繁荣才需要悉心栽培。想达成繁荣,不只要自然禀赋,更重要的还是制度条件。甚至可以说,后者才是决定性因素。博茨瓦纳正是这样,在种种不利条件下突出重围,逃脱「黑非洲陷阱」,还非洲一个宁静之地。
今天很多中国人到南部非洲旅行,在南非和津巴布韦能感受到狂躁暴戾,而在博茨瓦纳却是淳朴和慵懒。今天全世界旅游组织推荐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旅行,都会首推博茨瓦纳。希望这个非洲小国变得更好,也希望众多条件优越的国家,能创造出宏伟的繁荣。
了解更多国家
阅读
列国志
英国
印度
种姓制度
日本
战后改造
土耳其
埃尔多安
南非
阿富汗
塔利班
韩国
韩国总统
越南
泰国
苏格兰
俄罗斯
蒙古
不丹
秘鲁
阿根廷
智利
尼泊尔
马尔代夫
也门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