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阅读社会
阅读社会,解读百态,深沉、深刻、深邃……社会学院尖子生,让我们来阅读这个社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都周刊  ·  复播被封禁!被质疑吃相难看 ·  9 小时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20 小时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20 小时前  
新华社  ·  夜读|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此 ·  4 天前  
新华社  ·  刘国梁最新表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阅读社会

我们虽没杀过人,但都做过刽子手

阅读社会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11 20:28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阅读社会

回复 成长 免费获得 100本学习成长类书籍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作者:拾遗



我们都曾被人冤枉过,也都曾冤枉过别人


01

很喜欢金庸的《连城诀》。

老实巴交的乡下小子狄云,

原本可以跟师妹戚芳相亲相爱,

在大山里终老一生。

然而,一次偶然的荆州之旅,

却改变了他整个人生。

那天,师伯万震山五十大寿,

师傅叫他和师妹前去荆州祝寿。

酒宴之后,狄云听得一女子大叫“救命”,

他闻声一看,只见那女子胸插一刀。

狄云冲过去救她,却被她一把抱住。

那女子拼命大喊:“采花贼,采花贼。”

这时,一伙人冲进了进来。

那女的双手掩脸,呜呜哭喊:

“他说他得了好多金银珠宝,叫我跟他远走高飞……”

于是众人推着狄云,来到他房中。

从床底下搜出一个沉甸甸的包裹,

一解开,全是金器银器。

师妹戚芳目睹这一切后,自然信以为真,

气得浑身发抖:“你为什么……为什么这样?”

狄云满腹冤屈,却百口莫辩,

只是一个劲喃喃道:“假的……假的……”

于是,狄云被削去五指,下了大狱。

下了大狱,又被大侠丁典误会——以为他施“苦肉计”骗取连城诀。

于是,丁典殴打折磨了他好几年。

好不容易越狱成功,为了活命把头发拔光。

结果又被人冤枉成采花淫贼,遭到追杀。

…………

狄云,是金庸小说里最悲惨的男主角——一生都在被人冤枉。

记得初中读这本《连城诀》时,

读得血脉贲张,为狄云掉了不少眼泪。



02

我为什么要讲狄云的故事,

因为我想到了热得发烫的“产妇跳楼事件”。

大家都在指责产妇丈夫延壮壮,

包括我自己也在指责之列。

但昨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万一,他是像狄云一样被冤枉的呢?

虽然现在真相还没调查清楚,

但是有没有这个可能呢?

不是没有可能。

前几天,医院公布截图——产妇下跪,请求剖腹产,但他不同意。

但延壮壮说:“这不是下跪,是疼得瘫软了。”

这两天,完整视频公布后,

还真是疼得瘫软,而并非下跪。

延壮壮说:“见媳妇疼得厉害,我们要求剖腹产,但医生说现在只能顺产了。”

而医院的回答是:“他们至始至终都没同意剖腹产。”

到底是谁在说谎?

大部分人都觉得是延壮壮。

但央视昨天做了一则新闻,

证实医院方说话也有前后矛盾之处。

所以,到底是谁在撒谎,还真是难说。

想到这里,我觉得后怕——万一,延壮壮真是被冤枉的呢?

8月30日,医院建议剖腹产,

他选了顺产——这一点绝对有错。

但8月31日,当老婆疼得不行时,

是他不同意剖腹产,还是医院不同意呢?

现在,这是一个谜。

也就是说,延壮壮有被冤枉的可能。



03

2009年6月25日,

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

死因是注射了过量的麻醉剂。

你知道杰克逊是怎么染上麻醉剂的吗?

1993年,13岁的小孩常德勒,

将杰克逊告上法庭——他性侵我。

“迈克尔叫我和他一起看《驱魔人》,

我很害怕,他就叫我抱着他。

然后,他开始亲我,摸我下体……”

这起娈童案一下震惊美国,

媒体们纷纷谴责杰克逊。

为了免于坐牢,杰克逊只好和常德勒和解——赔偿了2300万美元。

虽然没有坐牢,但杰克逊却名声扫地。

“没想到杰克逊竟然是这种人。”

“没性侵,你为什么要赔钱。”

杰克逊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

“我很想哭,我很孤单,我开始失眠。”

为了治疗失眠,他爱上了注射麻醉剂。

2009年,杰克逊死后不久,

常德勒终于站出来,说明了当年真相:

“根本就没有性侵这回事,

是父亲想讹诈迈克尔的钱,

所以让我说谎指证迈克尔。”

1993年,当迈克尔被人冤枉而百口难辩时,

我不知道他会是怎样愤怒而又绝望的心境,

不知道他是怎么度过那一个个漫长夜晚的。



04

知乎上有个有趣的提问:

说说你被人冤枉最深的一次经历?

下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男朋友在公安局工作,

他通过内网可以查到我身份证的使用情况,

包括出差开房记录、上网吧的记录等等。

有一次,他查到我跟别的男人开了同一间房,

于是给了我一耳光,然后分了手。

真是天大的冤枉,我根本就没有出轨,

是宾馆系统不完善,退房之后没把我退出来。

●读一年级,被老师冤枉偷东西,

他拽着耳朵把我拖到讲台,

一直使劲煽我的脸,

质问是不是我偷的,

打了半个小时吧!

最后,我屈打成招了。

当晚,我差点跳楼死掉。

●小时候,我取压岁钱用被我妈发现了。

后来姨的钱不见了,说就放在我房间。

我爸二话没说,进厨房拿了把菜刀出来。

问我到底偷没偷,不说实话就把手指剁了。

我没拿,所以死活不承认。

但我爸真的就把刀放在了我手指上,

我只有大喊,是我偷的。

现在我手上还有一道疤,真是冤枉啊!

看着这些回答,真是心有戚戚——原来,每个人都曾有过被人无辜冤枉的经历。



05

2009年,孙中界被上海城管钓鱼执法。

城管工作人员拦车求助:

“有急事,打不到车,可不可以捎我一程。”

出于同情,孙中界让他上了车。

没想到,事后却被城管诬陷为“黑车拉客”。

孙中界百口莫辩,气得发抖,

最后只好用刀剁了小手指,以证清白。

2009年,河南农民张海超,

因在耐磨材料厂打工而染上尘肺病,

他讨公道却被诬陷为“想骗钱”。

为了证明清白,他最后只好——开胸验肺。

以这种惨烈方式自证清白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最可怕的是柴静《看见》中的“双城自杀之谜”。

2003年,甘肃双城镇连续发生多起小学生自杀事件。

这些小孩为什么要放弃生命呢?

原来,是一次课外活动上,

一群女生正在操场上看书,

两个男生跑过来,搞起了恶作剧。

一名男生用弹弓绳勒住女生脖子。

一名男生故意大叫:“他摸了××们的乳房!”

没想到这个消息很快传播开来。

大家都信以为真,议论纷纷。

小女孩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一个一个都选择了喝药自杀。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

我就是想说:一个人被冤枉后,有时真的很难自证清白。



06

无法自证清白,可能带来两个后果。

一个是:选择屈辱地活着。

但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

活得自卑、苦闷和压抑。

一个是:选择悲愤地自杀。

打开百度,搜索“冤枉 自杀”,

跳出的网页有243万多个:

《扶老人被冤枉撞人,男子自杀》,

《14岁男孩被班主任冤枉,服毒自杀》,

《少年被冤枉,割腕自杀以证明清白》,

看到一个个跳出的这样的标题,

我觉得特别压抑。

因为这些因冤枉而自杀的人里面,

或许其中一个、甚至是一些,

就有你我立下的“汗马功劳”——我们虽没直接杀过人,但我们可能都做过刽子手。

记得读初中时,好友书包里的钱丢了。

他问我:“你觉得是谁偷的。”

我说:“某某某。”

他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他家比较穷。”

现在想起来,我真想扇自己几个大嘴巴。

所以,仔细想想“产妇跳楼事件”,

我特别特别害怕——害怕冤枉人。

万一延壮壮是真的同意了剖腹产的呢?

万一他被冤枉后无法承受压力也自杀了呢?

我们,情何以堪。



07

我们都特别容易犯“正确偏误”的错。

何为“正确偏误”?

这是心理学家福勒提出的理论。

福勒在观察很多人的日常行为后,

总结出了“正确偏误”的心理现象: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了,

就会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其他不利信息),

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的真相,不过是合乎我们自己口味的真相,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比如就拿“产妇跳楼事件”来说,

当时我一看到“产妇下跪”的照片截图,

就立马愤怒了,想当然就觉得延壮壮是个渣男。

于是,我开始寻找相关证据。

“你看,延壮壮在声名中把老婆称为产妇,显然是把老婆当成了生产工具。”

“按心理来说,产妇对医院失望不会自杀,对亲人绝望才会自杀。”

最后,我得出结论:延壮壮说谎,真是个人渣。

这便是我的“正确偏误”想当然。

这个想当然,有可能是正确的,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冤枉别人。

有时候,就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东西,也见得就是真的。



08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

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

七日没吃一粒米。

那一天,好不容易弄到一点米,

他就让弟子颜回去做饭。

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

抓起一撮白饭就往嘴里塞,

孔子心里很是失望:“没想到我最信赖的弟子,竟然会干这种事。”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

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先拿米饭来祭祖先吧!”

颜回说:“这饭我吃过一口,不能祭祖。”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红着脸说:“刚才煮饭时,掉进了一坨烟灰,我觉得染灰的饭丢了可惜,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叹说:“眼见为实不一定就是为实。”

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后,

我们能不能先“让子弹飞一会”,

别着急去当道德审判的法官,

忙着把当事人送上断头台。

特别喜欢易中天的一段话: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

第一要先学会认账,即弄清事实。

这是‘真伪判断’。

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

这是‘是非判断’。

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可惜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反着的。

事情还没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

这样一来,谁还敢认错?”



09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