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旅游岛商报  ·  国际艺韵·魅力儋州”-2025儋州春季中外文 ... ·  2 天前  
康石石  ·  什么样的作品集能拿到藤校奖学金? ·  3 天前  
康石石  ·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开放申请啦!! ·  3 天前  
羊城晚报  ·  立春,“剪”出一幅春暖花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复旦朱亮亮/台大周必泰《JACS》:通过合理设计构建大环型多硫芳烃分子打造新一代发光机制(nπ* TADF)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 2025-02-06 14:40

正文

有机分子的光物理机制与发光路径研究,历经了从荧光到磷光,再到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发展过程,这一演进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照明应用的持续进步奠定了核心基础。目前,TADF材料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最有前景的第三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这是因为其能够避免使用价格昂贵的稀土金属元素,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从理论层面而言,具备实现100%内量子效率的潜力。


然而,从分子轨道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已开发的高效有机发光分子(包括荧光、磷光和TADF发光体)都是以具有电荷转移特性的π*→π辐射跃迁作为主要辐射通道。尽管这种类型的跃迁在许多研究中效率很高,但当发光接近红光波段时,能隙定律不可避免地会对其发光效率造成严重影响,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分子,其发射波长越长,发光量子产率会显著降低。这种早在1970年便由Englman和Jortner首次提出的矛盾观点,无疑给红光或更长波长的OLED、照明及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除了能隙定律的限制之外,抑制因结构弛豫引发的其他非辐射衰减速率,以及提升系间窜跃速率,同样是获得高效红光和近红外TADF分子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开发全新的非常规光物理路径以克服这些难题,显得尤为迫切。


在本项研究中,复旦大学朱亮亮教授联合台湾大学周必泰教授等提出一种假设:利用π*→n发射路径,而非传统基于π*→π跃迁的机制,作为实现热激活延迟荧光(即nπ* TADF)的主要辐射路径,或许能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就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而言,仅有三篇概念性报道((Chem. Phys. Lett. 599, 12-14 (2014); 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59, 61-68 (2003); J. Lumin. 132, 236-239 (2012)) 涉及nπ* TADF。然而,这些报道中的发射波长远离红光区域,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难以谈及开发实际应用的OLED器件。这一研究障碍主要源于这些分子系统依赖于氧和氮的孤对电子,其非键轨道的能量通常难以超越π轨道的能量水平,致使发射无法达到长波长区域,也无法确立nπ* TADF在其中的主导地位。

图1. a) nπ* TADF发光分子设计思路。b) 目标化合物1与模型化合物2-4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c) 化合物1与已报道的具有nπ*发射的化合物的发光波长与量子效率的比较。d) 化合物1的合成步骤。

在本项工作中,作者创新性地将硫的孤对电子作为研究突破点。这是因为硫具有较低的电离能以及较高的极化率,能够有效降低电子交换能,并增强非键轨道的能量,进而实现高效的长波长nπ* TADF发射。除运用硫的孤对电子外,作者还引入了全新的化学设计理念,以协同推进研究进展。首先,多硫芳香螺环结构显著增强了自旋轨道耦合效应,从而提高了系间窜跃和反系间窜跃的速率。其次,通过螺[4.4]壬烷桥接形成的扭曲给体-受体构型,以及空间正交的硫孤对电子和π*轨道特征,显著减小了单重态-三重态能隙。最后,利用刚性的螺环框架有效抑制非辐射衰减通道。基于上述设计,目标化合物1展现出最大发射波长为635 nm的nπ* TADF发射,其在稀溶液中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达52%(此数据代表了已报道的具有nπ*发射的化合物中最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以及最长的发射波长,相关文献比较见图1c)。在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数据充分验证其nπ* TADF发射机理之后,作者以目标化合物1为发光层,采用溶液加工法成功制备了基于nπ* TADF机理的OLED器件,其在亮度为189 cd/m2 时,实现了6.4%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图2和图3)。

图2. nπ* TADF发光分子的光学性质研究。

图3. nπ* TADF发光分子的OLED研究。

nπ* TADF这一概念或将代表一种全新有机发光行为模式。实现了以π*→n跃迁作为主要发射路径在波长和量子产率上的重大突破,无疑将为材料化学领域的发展书写了崭新的篇章。

相关成果以“Sulfur Lone Pairs Open Avenues for π*→n Orange-to-Red TADF and OLEDs”为题,于2025年1月30日(农历大年初二)在线发表于《J. Am. Chem. Soc.》期刊上。


论文第一作者为原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后孙浩(现就职于常州大学)。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复旦大学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高分子科学系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4c1823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