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近文学、写作,无论是为了成为作家,还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我们都应该保持对文字忠诚的态度,去学习并且创造。
刘海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编剧,影视策划人。广东省电影制片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引进网络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大型原创话剧《宗岱的世界》总编剧、总制作。曾任多部影视剧及广告等作品的艺术顾问。力推当下中文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内地第一个招收创意写作本科专业方向的高校。
刘海玲:
创意写作——完整性中文教育的现代构建
2019第六届创意写作国际论
坛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国内创意写作本科教育的第一个建构者和实践者,一直都在思考创意写作在中文教育中到底是怎样的位置,学科属性该如何界定?
从诸子百家开始就有了私塾教育和文学家教育,那时培养出来的人才称作文人,文人一定要写作,著书立说来阐述人生主张、政治主张、社会主张,表现文学才华。学而忧则思,文人是重要的行政参与者,甚至是行政参与者的唯一来源。
到了民国时期,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开始变多,除了作家还有专家学术权威。到改革开放之初,中文学科培养的是精英人才,那个时代进入中文学科的是天之娇子,在社会上显得骄傲自信。可是进入21世纪,中文学科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梳理中,我们不免感到失落,很大的失落。
到21世纪,很多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做过对中文困境的研究以及出路方向的探索。
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认为中文学科首先应该主动承担起人文审美教育的功能,培养健全而富洞察力的人性,为中文系学生进入社会培养竞争力,其次中文教育还承担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能,提出专业教育要培养人文教育者和专业学术人才。
接下来,北京大学的王一川教授认为90年代以后文学逐步失去先锋属性,开始回归常态文学,中文学科回归到语言艺术上。
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认为,中文系的魅力在于力图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实的基础,使整体素质包括人格修养有健全的发展。
前面是关于一流大学在中文学科发展中的一些描述,可是,双一流的大学中文系在全国就那么几十家,全国还有600多所拥有中文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他们出路何在?
温儒敏教授认为,如果学生带着“作家梦”进入中文系是不对的,但社会确实需要大量的笔杆子,即使不能当作家,起码也可以成为文学、影视、新闻出版、教育、管理等行业的工作者,凡是需要笔杆子的行业都欢迎中文系的学生。
可是,看一下汉语言课程设置,写作课只占2学分,在本科四年读几百学分的情况下2分的地位何在?笔杆子是很有写作能力的人,这样的中文系能培养出有写作能力的人吗?
现在,回到汉语言文学的逻辑起点。
文学不是单个作品而是一个完整的活动。文学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是自然世界、人类生活、主观世界;作者是艺术生产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创作成果,阅读对象;读者是进行文学消费、批评和接受的。
在这个体系中不难发现——相对于完整的文学活动,我们的学科提供的学科教育是缺失的。我们只让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最多是一个高级读者、批评者,而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到达文学的内部。
我们听说过这样的观点:文学是不能教的,作家是不能培养的。
其实从小学、幼儿园开始,老师就在教学生讲故事,表达经历见闻,这不就是在做文学的基础培养吗?大学的中文系更是如此。
我们看文学的创造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
发生阶段、构思阶段、物化阶段。发生阶段有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阶段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物化阶段从形之于心向行之于手转变。
哪一个环节是不能教的,哪一个环节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提高的?
比如说灵感
。
文学是要有天赋的,我们大多数人也认可,但是我们对具备文学天赋的人,没有格外的系统训练,他们甚至会被高校拒之门外,艺术学科可以降低录取分数,那么文学呢?
其次是直觉。
无意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引导激发出意识。所以创意写作非常注重潜能激发。
基于前面的文学之路,我觉得文学培养像金字塔一样有多层次构成:
1.社会生活、人生经历、基本素质、学习能力,高考就是测量线。
2.要进行广义人文学科教育,文史哲是分不开的,即使中文学科也一定要以历史、哲学甚至自然科学作为学科基础。
3.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这是传统课程,但应该调整,增加大量与创意写作相关的课程。
4.文学知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应该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系。最后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写作能力。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文学自信,文学如何自信?
一是完整性,
文学活动
是整体的。二是
文学能力
的整体性;三是
文学人
的整体性,不仅有理性思维,还要有感性思维;不仅有想象能力还要有表达的能力;最后是作为
文化建设
的整体性,把原创性人才和一般人才结合起来,既培养文学批评能力也培养创造性写作能力,使受教育者理性思辨与感性体验并重,变客体旁观为主体创造,通过文学体会并实现自身价值。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因此,
当代文学建设既要面向过去也面向未来,承担起传承的双重使命。
回到温儒敏教授的判断,中文系魅力何在?不但魅力还在而且更加有魅力,我们在中文学科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给学生一个多样性的选择,而不仅仅是逼着他们进行文学评价和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