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下知乎前几年的发展历程,最大的感觉就是“慢”,慢得不像是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不论是融资,还是推出新产品。
从创新工场走出来的知乎,成立于2011年1月,两个月后拿到了创新工场的天使轮融资。最初知乎主打互联网方面的问答,并迅速积累起大批互联网业界的意见领袖,和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用户。在互联网领域取得成功后,知乎随后开始向体育、法律等其他行业领域扩展。
2013年在知乎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节点。当年3月知乎由之前的邀请制转为开放注册,用户数迅速飙升。知乎也于次年完成了B轮融资。
正是从这时开始,知乎的“社群”氛围不再那么明显。大量质量良莠不齐的用户的涌入,直接带来了内容质量的下降和同质化。但知乎的饼确实画得更大了:用户数从最初的40万涨到了15年年底的5000万,并在15年11月完成了C轮融资,新增了腾讯和搜狗两个投资方。
但直至此时,能称得上知乎“出品”的,除了资讯类应用“知乎日报”,就只有根据知乎用户高质量问答内容整理而成的纸质和电子出版物。这些难以赚钱的项目,显然与知乎此时庞大的体量不相配。
到了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的2016年,知乎终于感受到了危机。导火索大概是知乎第一次碰到的产品正面竞争——它推出的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值乎和果壳推出的功能非常接近的分答“撞车”了。
“急了”的知乎在2016年下半年一口气推出了机构号、知乎Live和知乎书店等新功能和产品。这些产品的概念并不新颖,也都有过商业实践,但在知乎本身的口碑和知乎庞大的用户效应下,还是获得了不少关注。
用周源的话来说,机构号“搭建了自有广告产品体系,为公司规模化盈利打下基础”,明确了知乎广告盈利的新方式;而知乎Live和知乎书店则“带来了知识工作者直接获得收益的新的可能性”。
知乎正在努力让自己平台上的海量内容得到更高效的沉淀和输出,并同时为自己和用户找到变现途径。可以预测D轮融资资金将支持知乎将目前推出的这些产品更好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