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故事的主人公祖逖、刘琨也因这个成语而家喻户晓。但它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产生的?又是怎样一步步衍生出今天的含义的呢?鸡年伊始,带你一探究竟。
“闻鸡起舞”最早源出《晋书·祖逖传》:“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与刘琨两人,在年轻的时候同作司州(大约为今河南洛阳东北)的主簿,志同道合,非常要好,晚上甚至在同一张床上睡觉。有一日,半夜里传来鸡叫,将祖逖惊醒了。
本来按照古代人的看法,公鸡夜啼应是不祥之兆,但祖逖却不以为然,将刘琨踹醒,同他说:“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声音呀。”两人便起来执剑起舞,锻炼武艺。在这之后,祖逖矢志北伐,并获得了胜利。
“鸡鸣”在古代的典籍中屡见不鲜,一般“鸡鸣”的时刻就是天将亮时,《孟子·尽心上》就有用“鸡鸣而起”在形容勤奋之人的句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将天亮就起、孜孜不倦地为善的人形容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但是“闻鸡起舞”的时间却是在“中夜”,也就是夜半时分,这时候应该离入睡也没有多久,竟然就起来锻炼武艺,确实可见祖逖、刘琨二人的意志坚强。
不过,《晋书》在记载这个事件时”,更多的还是在叙述祖逖的经历,而并没有给这个故事赋予更多的内涵,所以说,这个故事可以说只是这个成语的源头,“闻鸡起舞”真正形成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含义却要延至隋唐时期,并在宋金辽时期运用频繁,达到了高峰。
在文人志士的传播之下,“闻鸡起舞”所包含的精神意义便被更多大众所熟悉乃至仿效。其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尤为热衷此典故,创作了数十首诗中都包含了“闻鸡起舞”的典故,虽然化用的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含义。“闭门高卧身欲老,闻鸡相蹴涕数行”,反用此典故,表达了自己年老病衰虽然闻鸡相蹴却难以起舞锻炼,只能闭门流泪的痛心;“低昂未免闻鸡舞,慷慨犹能击筑歌”,将闻鸡起舞的典故与高渐离击筑的故事连用,可见诗人在惆怅、郁闷中仍然存在着远大理想和抗金志向。
“闻鸡起舞”的典故就这样流传了上千年,在我们现在来看,它的内涵仍然值得学习和效仿。如今,我们当然不必夜半起来舞剑,也不再有北伐、抗金的任务,但自强不息的精神却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传统美德。“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光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但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早起就开始学习、工作,仿佛在早晨能做非常多的事情,令人极有成就感,正应了那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清晨便是一天的开始,是最需要我们去珍惜和把握的。让我们如同闻鸡起舞的古人一样,在鸡年把握住清晨,把握住开端,定好计划,坚持不懈,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稿件,版权属腾讯网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