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会
十点读书会,遇见一群爱读书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告别叶嘉莹|真正的诗人不会死去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好东西》坏在哪里? ·  6 天前  
十点读书  ·  人生多困顿,做自己的摆渡人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会

你可以过的节俭,但不要随便哭穷

十点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05 21:46

正文


  

 | 周冲

来源丨周冲的影像声色(ID:fuck_your_dick)

-01-


我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哭穷中长大的。


不过,也怨不得他们。


家里确实穷,他们即使不说,我也能感觉到那种贫瘠与辛酸。


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我长大之后,在花钱这件事上,出现了三种规律:


热衷于便宜货;

热衷于购买物质,而非购买体验;

不敢进行风险投资。


经济能力逐渐好转+心智逐渐成熟后,这种症状已经有很大好转。但依然会感觉到贫穷是最大的恐惧。


 这也是许多在贫穷中长大的企业家的一个通病。


钱,他们有。但是,他们依然穷。


那种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把赚钱当成头等大事,其他的一概置后,甚至忽略与无视。


只有金钱的丰盛,才能让他们忘记灵魂的缺失,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这种葛朗台式的贪婪,并非源于创造的快乐,而是来自匮乏的恐惧。一切都是被动的。被控制的。缺乏自由根基的。


这就不太好了。


戴着黄金枷锁的人生,虽然金光闪闪,但归根结底,也是被奴役的人生。



-02-


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贫穷感。


贫穷可以改变,贫穷感却会一生跟随。


今天的你我,已经走过了赤贫时代,本该令孩子免于匮乏感。但神奇的是,许多父母会人为制造匮乏的假象,让孩子也呆在恐惧之中。


比如,在商场里,一个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妈妈说:“我们家那么穷,都快交不起房贷了,你还要天天要玩具,你懂点事好吗?”


在饭店,姥姥对孩子说:“我们只能吃一碗面,我们没钱,吃不起好的……”


孩子想要一双旱冰鞋,爸爸说:“成天要要要,我又不是世界首富,哪有钱给你买……”


“没钱没钱没钱!”


“穷死了穷死了穷死了!”


是真的没钱吗?不是。是大人心里没钱。他们把这种担忧、焦虑、不快乐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重复相似的命运。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长时间获取这种信息,会从骨子里觉得:我家太惨了,太缺钱了,太卑贱了,太灰暗了,我真的低人一等,没人会尊重我、爱我……


他执着于此,便无法体验更高级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需求后,才能向更高层进阶。


物质求不得,便一直求物质。


钱求不得,便一直追求钱。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个现象: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


-03-


说到这里,肯定有读者会认为:哦,不能哭穷,所以一定要给给给。


错。


注意(敲黑板,划重点啦):穷怕了的家长,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拼命哭穷,一种是拼命炫富。


哭穷,会让孩子毁于恐惧;炫富,则会让孩子毁于懒惰


许多穷人在有了一定储蓄之后,自己大肆挥霍,也希望儿子能像只寄生虫一样生活。


“儿砸,爸爸有的是钱!”


“乖女儿,我们家住大别墅,开保时捷,我们是有钱人,你什么也不用努力,好好玩就是了……”


“宝贝,爸爸妈妈赚了很多钱,你只要快快乐乐地生活就行了……”


这种状态,满足了孩子的丰盛感,但是,却没有激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他学不会为自己人生负责。也学不会如何努力。



他的创造欲与奋斗欲,被父母的“我们有钱,你不用努力”给堵死了。


于是,他的人生,只剩下钱。


钱,就成了唯一的价值证明。


既然是唯一的,那就要拼命地展览。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视频,一个00后的小学生在镜头前展览自己的包包:


“你们这些穷逼,看到没?我这个包包,是我妈在韩国买的,9万,你们买得起吗?穷逼,用钱砸死你们……这就是姐的豪气……”


看得人哭笑不得。


但现实中少吗?不,非常多。你我身边就有不少。谁造成的?父母当然责无旁贷。


但问起来,这类孩子的父母想法也简单:爱。


“我赚钱,就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生了他,我就要给他最好的一切!”


可惜,真正“最好的一切”,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理念上的。



-04-


川普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


当选总统以前,他是美国著名的地产大亨,资产几百亿美元,哪怕马上退休,自己也是富可敌国,孩子们一辈子锦衣玉食,什么都不用愁。


但是,川普有像中国部分家长一样,不断地“给给给”吗?


没有。


他怎么做的呢?


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对孩子们说:你是我孩子,我会抚养你长大。但你要明白,我的钱是我的钱。你要钱,自己挣


也就是说,他只提供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其他费用,孩子都要自食其力。


比如,伊万卡想要一个iphone7,想要一个LV,想要跟朋友圈去酒吧玩,都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赚。



这不是因为川普抠门,而是他想要孩子明白:


爸爸很有钱;


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爸爸的钱是通过智慧、资源和勤奋赚得来的;


你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努力去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孩子就会明白:


父亲是强大的,家庭是富有丰盛的,我是安全的,不用担心贫穷和匮乏。


但如果我要有很多财富的话,不能靠爸爸,我要自己负责起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奋斗。


如此一来,他就会产生动力,积极地面对生活,和他自己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不渔”。


即,给孩子物质,不如给孩子财商;给孩子金钱,不如教孩子赚钱。


精神上的财富,才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作者-


周冲,80后的老女孩,2015年离开体制,放弃公职,从事自由写作。本文经授权转自“周冲的影像声色”(fuck_your_dick),这是一个文艺而理性的公众号,以文艺的笔调,以理性的思维,剖析人间事与人间情。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也欢迎把十点读书会推荐给你的家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