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乎日报
提供最好的资讯评论,兼顾专业与趣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学医之后你再也不吃什么食物了? ·  昨天  
知乎日报  ·  为什么猫咪喜欢伸懒腰?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如何破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乱码信息? ·  3 天前  
知乎日报  ·  什么样的灵魂才叫有趣的灵魂?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乎日报

心理|自从有了手机,别的都是将就,所以我就一个人过了

知乎日报  · 公众号  · 问答  · 2016-11-15 18:04

正文

题图来源:《天使爱美丽》

社交网络与各类科技产品的发展,是否促成了年轻人选择独居的现状?

知友|暗涌

社交网络与各类科技产品——尤其是手机——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一方面,它们是便利我们生活的工具,另一方面,这种工具也反过来塑造人。

这可不仅仅是促成年轻人选择独居那么简单。

心理学家雪莉 · 特克尔在她的著作《群体性孤独》中探讨了社交网络、移动通信技术和社会性机器人等现代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我总结归纳了她的论述,认为社交网络与各类科技产品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面对他人的方式,也改变了面对自我的方式。

1. 分配精力的方式


听老师讲课觉得没意思,就拿起手机刷贴吧;

蹲坑也要掏出手机刷一刷,刷了半年便秘了;

朋友小聚吃个饭,没动几筷子就都抱住了手机,以至于产生了一种新的礼仪:朋友聚会时把手机摞到一块,谁忍不住想看要先喝一杯酒才行。

手机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的时间不仅没有因为手机电脑等工具减少,反而变多了——
首先,那些无聊的、碎片化的时光被利用起来了。

通过手机,我们充分地利用了时间,有效地分配了精力。我们想和朋友们待在一起,但我们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他们碰巧聊起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话题,我们就能打开手机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度过这段「垃圾时间」。

其次,社交网络、手机、电脑等工具让我们获得了「多任务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一边开会一边刷知乎,一边工作一边聊微信,甚至是一边教育孩子要少玩手机少玩电脑,一边忙着抢红包。


但与此同时,减少的是我们对活生生的人的关注。

一群人明明在聚会,一家人明明在一起,却都一头扎进手机里,每个人都想高效利用时间,却导致群体的沉寂。

特克尔教授称之为「群体性孤独」。

高效分配精力的需求,让我们更愿意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选择独居也变得更容易。

2. 印象整饰的方式


1996 年夏天,特克尔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见到了几位极客。他们的背包内装有电脑和无线电发射器,口袋内装键盘,眼镜框上夹着数码显示屏,皮下植入了机械和芯片。

其中一个人告诉特克尔,他原来很害羞,但现在借助设备,他可以在和人打交道时更好地记住别人的名字,迅速回忆起之前和别人相遇的情形,大大增强了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

极客小哥需要设备辅助记住人名和情景,这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都有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需求,这就是印象整饰。

无论是与谁打交道,我们都希望向对方展现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但现实生活很艰难,人际关系充满风险,拥有和维护人际关系往往伴随挫折、痛苦、反省与成长。

但现在不同了,科技给了我们更好的方式。过年了,可以编一条拜年短信,措辞恰当朗朗上口,给人以文采飞扬的印象。

这样就避免了上门拜年说错了话,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自己感受更深:现在跟人说事我更喜欢发微信,我可以字斟句酌,并且一点「发送」,别人收到的就是代表我最好状态的消息,我可以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相比之下,我不希望在电话里语无伦次,磕磕巴巴。

就印象整饰的角度来看,线下不如线上,电话不如消息,我们能更好地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如果面对面交谈,我们该怎么处理结巴的、词不达意的、面红耳赤的窘态?但这就是一个悖论——如果不去练习,不去在挫折、痛苦中反省、成长,又怎么能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长此以往,对印象整饰的执念会让我们会逐渐更愿意避开他人。

独居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处理关系的方式


都知道豪猪取暖的故事:

一群豪猪在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身上的刺毛让它们不得不分散开。严寒又把它们聚在一起,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经过几番的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待一定距离。

每个人都是一头豪猪,取暖的需求让我们彼此靠近,身上的刺又让我们彼此远离。

这就是我们的脆弱之处:我们不愿意独自一人,但也害怕亲密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度」很难把握,我们不知道怎样恰当地表示好感,礼貌地表示拒绝,寻求自我舒适还能不破坏彼此关系。

但社交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似乎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通过这些工具,我们能找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可以舒服地控制这种联系。

平时见了女生都要红脸的人能在微信上大胆搭讪,如果女生不想回复,大可以说一声「我去洗澡了」而不需要撕破脸。

依赖于技术,我们可以不打扰别人,也可以不被人打扰,当我们习惯了跟人保持这样较低的卷入程度的时候,独居貌似更合胃口。

4. 应对孤独的方式


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独自一人时,哪怕只有几秒钟,都会感到焦虑。

假如我们耐不住独自一人的寂寞,我们会转而与他人接触。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应对孤独的方式:营造「我不是一个人」的错觉。

技术的发展使得总有人倾听我们——朋友圈的读者,微博的粉丝,知乎的吃瓜群众,或者小冰和 Siri。依靠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百分百排除独处的焦虑,于是我们说服自己独居挺好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技术给我们提供了连接彼此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通过技术排遣独处的焦虑,就会陷入以下循环:

  • 独自一人,感到焦虑,需要用与别人的联系证明自己的存在
  • 玩手机,刷朋友圈,刷存在感,孤单的焦虑得到缓解
  • 但此时「他人」只是「人形自走点赞机」,没有真正欣赏他人的价值
  • 更加不能体会人际关系,感到更加孤独

用技术应对孤独,无异于饮鸩止渴。

怎么办?

人的自主性不能被工具所束缚。特克尔教授提出了三条建议:

1. 与电子设备、与他人、与自我建立更加有自我意识的关系。

电子设备只是工具,而不是寄托;他人是我们生命中值得认真对待的另一个个体,而不是人形自走点赞机;我就是我,自我的存在不需要靠刷存在感维持。

2. 把独处当做一件好事,学会独处。

独处是自我反省的机会。当我们独自一人并感到焦虑时,要学会运用自我的力量处理这种情绪。这也许很难,但在不断探索中,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处方式。

3. 学会交流,学会聆听。

技术可能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和谐,但与此同时交流变得更少、更表面。尝试着放下手机,在现实生活中多与别人交谈,更多地倾听彼此,卸下心防,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是自我暴露不可缺少的一环。

学会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全神贯注的关注,哪怕只有一小会,也强过心不在焉地相伴一整天。

技术试图重新定义人们的联系——例如我们怎样关心别人和关心自己,但它也给了我们机会来确认我们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

交流,关注,倾听,在自我反思中成长,这是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