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工智能汽车  ·  倒计时15天!议程更新!11月21日太仓智能 ... ·  2 天前  
理想汽车  ·  终于轮到我提理想L9啦! ·  5 天前  
蔚来  ·  今天你的出街「皮肤」是? ·  1 周前  
蔚来  ·  这个秋天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Nature

Science Advances | 再见避孕套!微针避孕贴,贴上50秒,能管一个月,轻松无负担

iNature  · 公众号  ·  · 2020-11-03 10:01

正文





编者按


iNature是中国最大的学术公众号,由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中科院等多单位的博士团队联合打造,现推出硕博一线(ID:shuoboyixian)姐妹公众号,专注于科研一线的最新资讯,感兴趣的可以长按/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尽管存在许多避孕方法,但在2012年,全世界有8500万例意外怀孕,占到怀孕发生总数40%。在我国每年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约有800-1000万例。人流数量居高不下,说明人们没能有效地避孕。因此如何找到更为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避孕方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佐治亚理工学院Mark R. Prausnitz 教授团队的Li Wei研发出一种新型避孕药具——长效避孕微针贴片,以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作为微针贴片基材,以通过缓释左炔诺孕酮(LNG),一种安全有效的避孕激素,实现长期(>一个月)的避孕效果。该研究精巧地设计了一个在贴片膜和微针阵列之间衬垫层,在皮肤间质液中反应发泡,实现微针阵列与贴片膜快速分离。

避孕微针贴片的设计
智能微针贴片被提出后,相继被应用于糖尿病,肥胖,脱发等生物医学领域,显示出了极大应用前景。本次,研究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拓展,将微针贴片应用于避孕领域。避孕微针贴片包含了数百微米长度的固体微针阵列,它们封装了左炔诺孕酮(LNG)。通过手动将贴片压在皮肤上,微针贴片可以毫无痛苦地穿透皮肤的上层,释放出被包裹的药物 (Fig. 1)。特别的是,在贴片和微针之间,有一层由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组成的衬垫,当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后,柠檬酸和碳酸氢钠在皮肤间质液(ISF)发生发泡反应,微针离开贴片膜
图1所示。微针贴片的设计。
避孕微针贴片的效果
为了研究避孕微针贴片在动物体内的效果,研究者将避孕微针贴片(含有尼罗红染料)手工压在剃光的老鼠皮肤上,然后放置50秒。荧光显示,避孕微针贴片在皮肤贴敷后与贴片有效分离,分离效率为91.7±2.4% (Fig. 2A)。组织学切片显示,大鼠皮肤表面下嵌有微针(Fig.2B)。载有LNG的微针贴片用于大鼠皮肤后,大鼠血浆内LNG浓度高于人类避孕阈值,长达一个月(Fig.2D),并且推断出LNG在大鼠体内并没有发生暴释现象。同时,大鼠的实验部位没有红斑、水肿出现,表示出避孕微针贴片耐受性良好,不引起皮肤炎症反应(Fig.2C)
图2.LNG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避孕微针贴片使用方便,安全无痛
接下来,研究者将微针贴片应用在了人的皮肤上,研究微针阵列能否快速无痛的在育龄妇女的皮肤上快速分离。微针贴片贴在参与者的手背皮肤上并停留50秒。显微镜检查显示在人皮肤上使用微针贴片,微针阵列与贴片膜分离良好(Fig.3A)。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类参与者皮肤上红色斑块逐渐褪去,无红肿现象产生(Fig.3B, D)。(Fig.3C)皮肤染色显示10×10的微孔阵列,98%的微针穿透皮肤92%的微针与贴片分离(Fig.3D)。在使用微针贴片时,所有10名参与者报告称,与常规皮下注射相比,他们要么没有疼痛感,要么轻微疼痛感要小得多。注意:与人皮肤贴合的微针贴片不含 LNG,微针由水溶性物质(PVA和蔗糖) 构成。
图3.微针贴片在人类参与者身上的应用。
小结
最后,研究者得出结论,微针贴片可以实现长达一个月的避孕激素的给药,这种简单的,微创的,长期的避孕措施有希望成为妇女们避孕的首选。
该研究成果以题为“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on by effervescent microneedle patch”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见文后原文链接)。文章第一作者为Li Wei,通讯作者为佐治亚理工学院Mark R. Prausnitz 教授

全文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5/11/eaaw8145?rss=1


END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iNature3),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影响因子|朱健康 | 汤富酬 | 张康李红良曹雪涛| 施一公

施扬|张锋|David Liu|胰腺癌 肺癌

免疫治疗|疼痛|CRISPR|m6A|lincRNA|GPCR

西南医科 | 上海交通 |万里学院|山大|安农

大学排名|科研基金|作者专访|导师选择|植物排行

风云榜 |中国最高引 突破10文章|有用邮件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高分子科学前沿公众号,文章只为学术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代表我公众号所持的观点。具体信息请参考原文章。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8217322697 或邮箱:[email protected]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