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地理中文网
人文地理、科学新知、旅行探险、摄影大片——让黄框的世界点亮你的视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营销之美  ·  刚刚“半岁”的品牌,却做出了极老练的CNY营销 ·  14 小时前  
营销之美  ·  刚刚“半岁”的品牌,却做出了极老练的CNY营销 ·  14 小时前  
销售与市场  ·  宁愿亏掉一个亿,东方甄选也不想做MCN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地理中文网

瞬间穿越回清代?江西龙南的客家民居真心让我陶醉了!

国家地理中文网  · 公众号  ·  · 2017-06-27 17:29

正文



撰文、摄影:王智伟


我生长于西北偏北的高原小城,对江南的人文建筑深感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有几处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那就是位于赣南边陲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

 

航拍视角下的龙南县杨村燕翼围,独特古老的建筑被现代村镇的农家小洋楼包围了。


不是所有的旅行,都能走得很远,背起行囊,去寻找心中的世外桃源,走出都市,去感受自然对自己的呼唤,迈开脚步,迈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游走在赣南古村落,游走在历史与现实间。

 

赣南客家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客家人主要聚居于赣南、闽西和粤东三角地带,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而赣南则是孕育这个民系的摇篮地。

 

 俯瞰围屋


斑驳的墙面,留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印记,错落有致的房屋密密排列,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青砖也显得倍感沧桑,围屋的神秘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她仿佛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并且想要倾诉。她想给这一片天,一片地,去娓娓诉说往事。

 

古老的围屋群内还有稀少老人在里边生活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

 

龙南围屋

 

历史悠久的龙南县建于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位于江西省最南端,龙南即是江西省的南大门,也是赣南客家围屋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龙南客家围屋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

 

 冬暖夏凉的围屋二层小楼内,泛黄的土坯墙,格状的木地板。


龙南围屋内的建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杨村燕翼围的房屋依围墙而建,层层以走马楼环通,围内系一空坪;还有黄沙的湾子围、里仁的沙坝围等为“口”字形结构;里仁的渔仔潭围及桃江乡的龙光围,围内以一祠厅为主体建筑,为“回”字型结构;关西新围内主体结构“三进三开”,为“国”字型结构,各具特色。

 

关西新围

 

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杨村燕翼围

     

燕翼围可谓杨村的“村堡”。它立于杨村西北方向的高岗之上,俯瞰全村,监视桥头,尽得当地险要。燕翼围三面环河,大门正对案山,左右砂山屏立,东南方还有一口15 亩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举行的划龙舟活动远近闻名。

 

太平“池塘”赛龙舟


5月底来到杨村,恰巧赶上这里的端午赛龙舟活动。太平“池塘”龙舟赛是当地端午节的独特活动,也是赣粤边际客家人的盛大节日,自明弘治年间创办以来至今500余载久盛不衰。

 

客家人端午独特的池塘龙舟赛

 

西昌围

 

位于关西新围旁,建筑时期自明朝至清朝,历时两个时代,是龙南客家围屋历时最悠久,建筑时间最长,在客家围屋建设中属“先建房,后围墙”的初期建筑。围屋依地势而建,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均的祖居地,围内的雕刻图案,古代壁画等,处处彰显着深厚的客家民俗底蕴。

 

乌石围

 

乌石围又名盘石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迄今400多年历史。围屋前圆后方,在众从风格迥异的客家围屋当中,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特别珍贵。占地约4500平方米,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建有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屋坚固异常,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

 

 客家酒堡

     

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客家米酒


客家米酒是当地的特色传统名酒。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龙南的酿米酒是客家地区久销不衰的名酒。这种米酒被称为水酒,是和另一种用糯米酿的老酒相对而言的,喝起来清淡爽口,入口香甜。

 


客家人特有的淳朴和热情,让我感触颇深。习惯了城市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冷漠,但却被客家人的热情深深打动。

 

栗园围


栗园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里仁镇,占地68亩,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围墙均为毛石砌造,几百间民房错落有致,密布其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栗园围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

 

航拍视角下的燕翼围炮楼


来到围屋的门前。只有这么一个门进进出出,是小门。门面是由二层材料构成的,外层是铁门,内里是杉木,这是为了防御,是为了躲避战乱。据说在战乱年间。老百姓们可以关上门在这里生活一整年。这样的门,连子弹都打不进来。一脚跨入门内,便能感受到围屋所特有的那种封闭与安全感。

 

燕翼围楼高四层,层层环通,每攀上一层楼,便有不同的围内围外风景。

 

龙南县杨村燕翼围内的房屋,尽管关上大门就近似与世隔绝,但里边的客家人也能生活下去。


围屋内中间的部分,往上看,是一个大大的天井,抬头就是一片天,仰望天空,一朵白云飘过,天空依旧蔚蓝如洗。往下看,一楼是厨房,柴房,猪圈,牛圈,鸡窝,厕所等一用具全。完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往里走可以看到一间间的民宅,满巷子的古雅。

 

跨入空阔的祠堂,红色的灯笼与喜子显得格外耀眼。

 

内里由砖木结构组成的方形围屋,门窗都是雕花的。

 


这里有防御外敌的坚实炮台,有四通八达的九井十八厅,有弥漫着香火味道的祠堂。一砖一瓦,向人们诉说着围屋的过去与辉煌。

   

深入围屋群内,还能依稀感受到客家人淳朴生活的味道。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杨村时便是以此围为中心,炸毁民房10余间,而燕翼围仅在顶层被炸开一个2.7米宽的V形缺口,墙壁只留下斑斑弹痕而已,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隐匿在村庄深处,也隐匿在村庄的历史深处,行走在旅行途中,漫步于古镇乡村,感受都市繁华背后的围屋里的人事苍桑,心里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围屋群里现在还住着十余户人家,经济条件好的都另建新居搬了出去。

 


曾庇护一个家族数代的围屋,随着时代的变迁,完成了其抵御匪盗的主要历史使命,又从历史的风烟中走来。不知这种古堡式的围屋、古村落还能流传多久?


更多阅读,请猛戳下列图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201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