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雅理读书
读史阅世论雅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梁启超何以“饮冰”?|一叶识春秋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雅理读书

赖骏楠 | 晚清外交史的奠基性作品——《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中文版序

雅理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7-29 10:37

正文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1858—1880年间的外交》

【美】徐中约 著

屈文生 译

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版


  序言作者赖骏楠(复旦大学法学院)



近代中外关系史始终是历史类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之一。该议题的核心关注,在于建立在主权国家间平等交往基础上的近代欧美国际法体系,是如何拓展到东亚,并如何取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以及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东亚旧有国际秩序的。从这一核心关注出发,还可衍生出一系列值得探讨的话题: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和东亚旧有的朝贡体系,是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最初交往尝试的?18、19世纪欧美国际法学,又是如何认识与定位中国的?中国,这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东方帝国,究竟在欧美国际法话语与实践中是享有与欧美国家同等的主权国家地位,还是被视为只能享有部分主权的“半文明”政权?近代中外交往的“成文法”基础,即不平等条约体系,是如何历史性地形成的?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些令中国人即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是如何具体地在中外各国的条约实践中形成的,又是如何具体地发挥它们的预期中的或未曾意料到的效果的?近代国际法学是如何传播到中国(乃至日本),又产生何种效果的?中国与各国的双向常驻外交使节制度,是如何最终确立起来的?中国是如何艰辛地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恢复主权国家地位,并最终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真正一员的?



徐中约教授《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一书,是本领域一部开创性的作品,却难能可贵地基本覆盖了以上全部话题。作为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为读者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1858年至1880年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外交涉过程。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常驻使节制度的确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这一国际法输入中国的过程,以及从同治年间向欧美派出临时性使团到光绪帝继位后大规模派遣常驻外国使节这一中国驻外使节制度的确立过程。作者将双向驻外使节制度,视为一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family of nations)的标志。借助这一标准,作者认为,截至1880年,中国已经事实性地进入了国际社会。



本书中译者屈文生教授是我一直以来敬佩的学者之一。他长期从事19世纪中西交涉中的法律面向,尤其是条约翻译这一问题的研究。他的研究成就有目共睹。他的外语水平和严谨译笔,定能匹配这部外交史名著所享有的学术高度。这部译著也定能令国内学界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对各国外交档案的充分利用,定能鞭策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迎头赶上乃至超越国际同行。我本人作为学界晚辈,却承蒙屈教授抬爱,被要求写作此序。我只得“勉为其难”写下以上文字。最后,有必要强调的是,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复兴与崛起中大国,有必要重温自己最初进入现代世界体系的历程,从当时中外各方的全部所作所为中吸取经验,铭记教训,并迎接未来,为建设一个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社会贡献出必须贡献的大国力量。而中国的学者,也必须以真诚、平允的态度,对历史做出全面和客观的描述,从而让“东西方相遇”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盛大场景,以更为澄澈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唯有牢记历史,才能共同走向未来。

 

2017年10月

交大徐汇校区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