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钻故事
硬派家国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读  ·  下班走得最快的那个同事 ·  昨天  
蓝钻故事  ·  20年过去,她终于又火了… ·  昨天  
十点读书  ·  纵情酒色,圈粉无数,终年47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蓝钻故事

陈近南早就看穿了特朗普的底裤

蓝钻故事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25 23:15

正文




行为艺术

特朗普经常说一些颠三倒四的话,做的事也不像个具备现代理性的“正常”政客。有时候真让人难以理解。

尤其最近在俄乌战争这事上,他对俄的赤裸跪舔,对乌克兰能源的毫不掩饰的觊觎,让一众盟友伤心透了,也让人感觉他的三观无比流氓。

还有抢夺格陵兰岛、将加拿大变成美国第51州等等言论,他看起来似乎跟疯子无异。再比如关税这事,很多经济学大佬,简直痛心疾首啊,就差没骂他白痴了——好像也有人已经这样骂了。

再比如,关于自封国王这种地狱玩笑,他也毫不避讳,也不怕别人骂、别人笑。

但诡异的是,无论你怎么笑他、骂他,也不论他看起来多疯多傻,他确实是美国史上“粉丝”最多的总统。

之前大选期间,拜登在Tik Tok的粉丝撑死几十万,但特朗普一上来就是数百万打底。他在推特的粉丝,高达9500万,比泰勒·斯威夫特(霉霉)还高。

所以特朗普真的是个白痴吗?我很怀疑。

相反,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觉得,特朗普非常像“美国的甘地”。

尽管在价值观上,甘地与特朗普是镜子中截然相反的两面,但他们同样擅长行为艺术。

话说,1915年后,甘地自南非回国后,整了一个高僧静修所。该静修所大约有40个男女,表面看,没什么稀奇,日常就是种地、纺线、做衣服,一起吟诵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但凑近看,炸裂得辣眼睛。

静修所中,无论男女,都得剃光头,发誓永远只讲真话,不保留任何私人财产,当然也禁男女那点事……这都没什么,关键里面的人都奇奇怪怪的。

比如,里面有个法国隐士,发誓12年不张嘴说话,有次别人不小心踩他脚,他忍不住尖叫,为补赎,他用铜线把上下嘴唇缝起来。

静修所中的修行内容也很怪。比如,甘地要求大家每天问一遍“今天你的大便好吗?”因他相信,现代文明腐化堕落跟人类肠胃紊乱有关。

他还认为“火非自然的东西”,所以从不吃烹饪食物,只吃葡萄干,结果常年痢疾,后改吃水泡过的花生,可“机关枪”根本停不下来。

过去在南非,甘地建过类似的玩意——托尔斯泰农场,高僧静修所算“升级版”。终其一生,甘地都极迷恋此类集体生活实验。他从中获取神秘的启迪、顿悟和力量,然后运用于印度政治活动。

比如,甘地说印度不搞西方代议制民主,只需要大家博爱互助就行了。他还控诉工业社会让印度贫困不堪、道德堕落,所以印度要搞小农经济,复归田园主义。

再比如,当年希特勒入侵波兰,甘地曾给希特勒写信……他想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感化小胡子。日本侵占中国华北后,他又去规劝日本“做个好人”。

他斥责英国人参战的目的不纯,也反对老美卷入欧洲战场,他号召欧洲人“不要使用武器与纳粹作战,你们要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拿走你们的国土,让他们占有你们美丽的海岛……但你们绝不表示归顺他们”。

当年蒋介石邀请他抗日,他张口就是 非暴力”之类的大道理,弄得蒋很无语。

而在他的想象中,抗日的正确方式是:“将有一排排印度人,纪律严明,手无寸铁,面无惧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冲,他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直到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从而使敌人心慈手软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总之,种种奇怪言论吧,让当年的甘地,就跟特朗普一样,神神叨叨,且看起来完全没有现代政治观念,不像个理性的“正常人”。

但在印度,他却被奉若神明,得到亿万人的拥戴,甚至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罗曼·罗兰说过,甘地只要一招手,印度3亿民众就会如交响 乐队一样听他召唤。——这点,甘地也跟特朗普一模一样。

就像在美国,很多人理解不了特朗普,其实在印度,也有很多人理解不了甘地,对他相当不屑,他最后也被一位印度教徒刺杀。

但是,你说特朗普无知?可别忘了,他身家几十亿美元,生意场上精明如狐狸。甘地也是一样,你说他不懂现代科学?无知?他可是正儿八经的伦敦大学留学生,是知名的执业律师。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特朗普和甘地一样,都是深谙“政治艺术”的高手。


陈近南

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也 曾经劝甘地,让他放弃“非暴力”、“劝人向善”这些可笑的反殖民方法。甘地只是笑笑,然后说,你根本不懂印度。

甘地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理解的印度到底是怎样的?

简单来说,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民众文化程度极低、蠢货遍地的印度,是一个受英国殖民统治多年、分裂且愚昧的印度。

而要抵抗殖民者,又不得不取得这些“愚昧信众”的支持。那要怎么取得他们的支持?靠跟他们讲现代政治理论吗?那些政治黑话,除了尼赫鲁这样的少数精英感兴趣,又有多少印度人真的懂、真的关心呢?

在甘地看来,自以为聪明的尼赫鲁,才是真蠢,是相当不接地气的。

甘地搞政治,从来不靠说理,甚至都不靠长篇大论的演讲,而是靠表演、行为艺术,比如绝食、神秘的静修所、纺纱和炼制盐巴等。为啥呢?因为这些“行为艺术”,比演讲好懂多了,是最底层的印度人也能懂的。所以他的粉丝,比任何演讲型政治家都要多。

政治本身,是有显宗和密宗的,有些话是说给外人听的,有的话是讲给自己人的。

周星驰演的《鹿鼎记》,里面有段韦小宝和他师父陈近南的经典对话:

陈近南告诉地:“小宝,你是个聪明人,我可以用聪明的方法和你说话,外面的人就不行”。

韦小宝茫然:“不解”。

陈近南继续说道:“小宝,你知道,现在聪明的人大多数已经在清廷里当官了,所以,如果我天地会要同清廷对抗,就只能用一些蠢人了。对于那些蠢人,绝对不可以对他们说真话,只能用宗教的形式来催眠他们,使他们觉得所做的事情都是对的……所以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跟阿弥陀佛其实是一样的”。

其实,甘地,就是陈近南。


宗教美国

当然,你可能会说,陈近南的时代,甘地的时代,跟今天特朗普的时代,完全不一样。所以甘地那种装神弄鬼的愚民弄民的方法,未必就适合特朗普。

但今天的美国,跟百年前的印度,真有那么大区别吗?我从一个小故事讲起吧。

话说,以前看洛克菲勒的传记,其中有段讲他妈如何揍他:

洛克菲勒在学校表现不好,他妈还未等他说明情况,就把他绑在一棵苹果树下,好一顿胖揍。打完了,小洛委屈地说,“妈啊,我是冤枉的,你误会我了”。当他争辩完,他妈也知道错怪了儿子,但依然说道,“没关系,打也就打了,留着算下回的吧。”

洛克菲勒的妈妈非常严厉,将孩子绑在苹果树下用桦枝扫帚抽,算是日常基操了,用他妈的话说叫“揍魔鬼”。

他妈妈叫伊莱扎,出生于1813年,没多少文化,住在偏远的穷苦乡村,靠种地养活几个孩子。

在那个年代,美国的大人用暴力教育孩子是很常见的。伊莱扎她老公,也就是洛克菲勒的活爹,叫“大个子比尔”,是个酒鬼、游医(骗子),常年不着家那种。

所以伊莱扎也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她教孩子,就两点原则:

第一,要听村里教堂牧师的话,勤勉、节俭和戒贪念,她是非常虔诚的浸礼会教徒——属于新教的一支;

第二,决不能学他们的死鬼老爹,要顾家、戒撒谎,重点是戒酒。

——她有多痛恨酗酒呢?凡是领居有酗酒的,她就敬而远之,当不认识乃至翻脸,如果酗酒的领居多了,她就搬家。

孩子,也跟着她信教。如果孩子不按教条做事怎么办?用笤帚抽。所以洛克菲勒终身滴酒不沾,克勤克俭到极致,即使后来发财了,也把送花给妻子的账记在小本本上。

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是个标准的世俗化国家。他们的宪法第一修正案《权利法案》明确规定,政府不能设定任何宗教为国教,也禁止政府干预和参与宗教活动。所以信仰什么宗教,是你的自由,是你的私事,别人管不着,但也不能强迫任何人跟你信一个宗教。

而且,你看老美的各类影视剧也会发现,人们都是以追求世俗化“美国梦”为荣的,也就是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底层努力找份糊口的工作,中产努力追上消费前沿,上层的奢华则堪比贵族王室,大家的偶像也多是些商业巨子,比如,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

再比如,洛克菲勒,很多人知道他是石油大王、世界首富、镀金时代美国资本主义最醒目的符号,也可能会了解,他的家族财富帝国传续至今,孙子纳尔逊做到美国副总统,资助过基辛格,捐建了协和医院、芝加哥大学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等等,至于他小时候被妈妈抽,逼着信教的事,就好像没多少人关心了。

但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洛克菲勒和他妈都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生前,洛克菲勒每个星期都会去教堂,而且他终其一生,雷打不动,每个月,会抽出收入的一部分捐给教会。

实际上,美国,至今也是西方国家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民意调查显示:将近50%的美国人每周都会去教堂,而欧洲平均只有5%。美国人观看体育节目人次每年为3.88亿,但去教堂参加活动的人次却达到52亿。

93%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其中81%为基督教徒,其中56%为新教徒,25%为天主教徒。客观上,老美也是人均教堂最多的西方国家,超过30万个,成年人中,70%的人从属于某个教堂。

另外,美国还有超过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5000多种宗教杂志,85%以上的私立中小学生都会在教会学校念书。

美元纸币至今还印着“我们信仰上帝”、总统就职、法庭提供证据都还必须手按《圣经》起誓。当年小布什宣称“如果没有同上帝建立一种关系就不能当总统”,而特朗普则更是“上帝保佑美国”不离口,还经常与信众一起当众祷告,2018年他还在内阁中成立了一个“中央圣经研习小组”。

一位神学家说,“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

只不过,关于美国,我们知道它的外在形象多是世俗的一面,至于宗教性的一面就很少人了解。

显然,特朗普比谁都了解真实的美国。而且从其粉丝量,还有这次选举的结果来看,他才是真正了解美国最多数群体在哪里的政客。


成功学是张皮

那这就有个问题,为什么老美宗教性的一面,会被大家忽略呢?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其实今天大漂亮的外在形象,一直都是特朗普极其讨厌的左派媒体在塑造的,比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还有一个塑造美国形象的媒介,也非常痛恨特朗普,这就是好莱坞影视剧。

这些人,不会像特朗普那样说些政治不正确的“蠢话”,更不会像特朗普那样直接使用宗教语言。

但他们就真不懂“庸众需要宗教”这件事吗?当然也不是。只不过,他们借用了一种外在的“皮”,去替代特朗普式蠢话和宗教语言。比如“美国梦”,以及“美国梦”这层皮的皮——成功学。

所以你看好莱坞电影,比如《阿甘正传》,内核就是老美讲博爱、讲善良、遇到困难向上帝寻求信心和勇气,但外在的皮却是一个成功学、美国梦的故事。

再以洛克菲勒为例。大家如果去找洛克菲勒的传记话,就会发现,他小时候妈妈怎么抽他,以及他妈妈逼着他遵循宗教教条行事的故事,是很少见到的,读者也不感兴趣且慢慢遗忘了。

但与此相对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类自我提升或如何发财的故事,美国读者却非常感兴趣。这类故事,就是所谓的成功学。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炮制成功学故事的宇宙最强国,堪称万物皆可成功学,包括林肯、华盛顿的履历,都能化成一个个催人奋发向上的励志故事,世界首富洛克菲勒这样的素材,成功学大师们当然不会错过了。

大家在超市、机场和路边书摊看到的《富爸爸,穷爸爸》《人性的弱点》《演讲的艺术》《成功黄金法则》《谁动了我的奶酪》和《秘密》等,还有戴尔·卡内基、拿破仑·希尔这些知名的成功学大师,无一例外,都是“美国制造”。

包括特朗普都让人给编了一本这样的书,叫《交易的艺术》。

其实说现代成功学是老美的“国粹”,也不为过。因为,别说一般人了,就是美国最上层的精英,对这玩意都痴迷得要死。

比如克林顿,就将一个叫托尼·罗宾斯的成功学大师,视为人生偶像,据说1998年莱温斯基丑闻曝光时,他还与这位大师保持着密切的电话联系,且在事后声称,多亏他帮忙才度过这场危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