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豆腐是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袁翰青以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学者筱田统根据五代陶谷所著《清异录》“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认为豆腐起源于唐朝末期。
虽然说,抗癌不能单靠某种食物,但是经过长期实验,专家们拿出大量数据证明,大豆中含有四种以上的具有防癌功效的物质,它们是:
1、蛋白酶抑制素:
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功能性蛋白质。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能明显预防致癌基因的激活,能降低癌症发生率,而且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很小。
2、肌醇六磷酸酶:
大豆中所含的肌醇六磷酸酶能抑制结肠癌的发生。
3、植物固醇:
大豆所含豆固醇进入人体后,能较多地在肠道吸收胆固醇分解的胆汁酸,从而降低胆固醇,不仅可以抑制结肠癌,而且对心脏病也有好处。
4、大豆皂苷:
研究表明,大豆皂苷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与绿茶中的儿茶素类相当。
看来,俗语“白菜豆腐保健康”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事实上,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相反,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
豆腐的确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几乎为零的低胆固醇,不但是清朝乾隆帝口中的“天下第一菜”,更适合现代人的饮食结构:
蛋白质是人体必须的东西,肉类等动物性蛋白比较好,植物性蛋白次之,但吃肉太多的话,容易长胖增加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怎么办呢?
此时,豆腐就是很好的选择。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只有大豆蛋白可以和肉、鱼及蛋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相媲美~
豆腐蛋白质含量在34%以上,不但占比大,而且属于优质蛋白,
有利于身体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放心吃,身体没有负担。
与吃肉和喝牛奶相比,豆腐和豆浆等豆制品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因此,不少营养学家称豆制品为物美价廉的最佳保健食品。
每天至少保证吃半块豆腐,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
黄豆嘌呤太高,会引起痛风,别吃豆腐!”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豆腐的误解,豆腐不等同于黄豆。
黄豆的嘌呤含量高,这是无疑的。每100克黄豆中含有75~150毫克的嘌呤,相当于瘦肉。但是豆腐,每100克豆腐,仅含嘌呤含量13毫克左右,远远低于日常生活中的鱼、肉嘌呤的含量,痛风病人大可不必被吓到。
另外,从实际操作层面说,吃100克黄豆下肚太难了,得吃一大堆…但是吃100克肉,却是轻而易举的事。
所以在吃肉和吃豆腐之间,可以选择吃豆腐。
豆腐不但能补充营养,还对预防动脉硬化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这是因为豆腐中含有一种叫皂甙的物质,能防止引起动脉硬化的氧化脂质产生。
但是皂甙却会带来一个麻烦:引起体内碘的排泄,如果长期食用可能导致碘缺乏。所以,吃豆腐时加点海带、紫菜等含碘量丰富的海产品一起做菜,就两全其美了。
豆腐唯一的缺点就是膳食纤维却比较缺乏,单独吃豆腐可能带来便秘的麻烦。而青菜和木耳中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正好能弥补豆腐的这一缺点。
另外,木耳和青菜还含有许多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抗氧化成分,搭配豆腐食用,抗病的作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
菠菜、苋菜
等绿叶菜中草酸的含量较高,应先焯一下再和豆腐一起烹调,以免影响豆腐中钙的吸收。
大豆有“植物肉”的美誉,它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最优秀的食品。用大豆做成的豆腐,当然蛋白质也不会差。
不过,豆腐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比例并不是非常合理,也不是特别适合人体的消化吸收。
因此,如果在吃豆腐的同时,加入一些蛋白质质量非常高的食物,就能和豆腐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使豆腐的蛋白质更好地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而这些高质量蛋白的食物,就非肉类和鸡蛋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