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18000年前人类或吃人脑#,当时或认为 ... ·  2 天前  
新浪科技  ·  【#纵目科技管理层曝公司停摆原因#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中国为何总翻拍不好日剧《深夜食堂》们?做好IP比拿下IP更难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6 10:08

正文

点击上方“ 腾讯科技 ”,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腾讯科技 李儒超


“近年来国内几乎没有成功翻拍日剧的先例”。


一位影视界资深人士向腾讯科技如此坦言。虽然相对于国内及韩系IP,日系IP堪称“物美价廉”,但无论是2009年前后曾被寄予厚望的真人版《加油!网球王子》、翻自《花样男子》的《一起来看流星雨》,还是此后翻自《NANA》的《世界上另一个我》、翻自《麻辣教师》的《十八岁的天空》等多部作品,均未能延续原作的火热,统统遭遇口碑折戟。


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是最新的惨案。豆瓣低至2.3的评分, 与四部原作超8.9的均分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一时间,网上各路批评声讨声四起,黄磊和他的新作遭遇围攻。


日剧难翻,是业内公认的律条。如果这姑且能算“天灾”,那么中国版《深夜食堂》的“人祸”意味则愈加浓厚----- 高频率的广告植入、做作浮夸的演技 ,让原先主打“深夜治愈”的《深夜食堂》被硬生生做出了劣质网综味道。


一位原版《深夜食堂》粉丝告诉腾讯科技,原版《深夜食堂》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美食带来的味觉刺激,更在于细微之处所感受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然而,中国版除了传达出出品方的急功近利,再无其他。


“捞一票”三大大字,昭然若揭,其背后的出品方可能无论怎样,都无法洗清捞快钱的嫌疑。


据了解,《深夜食堂》由华录百纳和风火石联合出品,而风火石正是主演黄磊实际控制的公司。近年来以文艺男青、好男人、“黄小厨”等形象深入人心的黄磊,在开启电商、火锅店等一系列商业运作的同时,又相继出品了多部影视剧。


只是这一次,擅用资本进行商业运作的黄磊似乎把一切都搞砸了。不仅黄磊经营的个人IP大为受损,对火热外部IP的粗暴利用上,中国版《深夜食堂》也极有可能成为一项失败的典例。


影视圈的资本猎手


在影视圈,黄磊的商业嗅觉绝对算上乘。


早在2002年,黄磊就和朋友成立了北京曼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品了刘若英等人出演的《似水年华》;到2010年后,进入职业上升通道的黄磊明显加快了商业运作的步伐。


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8月,黄磊投资18万元入股北京壹戏心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2013年,黄磊参与发起乌镇戏剧节,同年,成立上海黄磊影视文化工作室;2015年,黄磊与何炅等人发起成立风火石,同年入股浙江宇佑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股票100万元。


进入2016年,黄磊又以董事的身份出席了时代电影举行的新三板挂牌仪式,黄磊持股2.8%,投资金额为45.6万元。


粗略统计,近年来黄磊有据可查的影视类投资就共计多达20多项,此次推出的中国版《深夜食堂》亦是这一商业版图的产物。


不仅如此,围绕自带的文青、好男人、黄小厨等标签,黄磊也有意识的进行一系列商业运作。


这尤以2015年成立的黄小厨新厨房生活(北京)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据了解,“黄小厨”品牌主要包含新媒体和电商两部门,核心思路是通过黄磊自身的明星效应吸引用户,最终通过售卖厨房用具等产品的电商品牌黄小厨选进行变现。而“黄小厨”品牌本身与黄磊的个人标签具备高度关联性,可以看出黄磊对于个人IP的塑造和变现颇为心得。


这一思路进一步在黄磊开的火锅店上有所体现。今年4月,黄磊与孟非合伙成立的火锅店正式开张,与一般火锅店不同,这家火锅店在菜品定价上颇为“惊艳”,有网友爆料,毛肚198一份,和牛398一份,甚至寥寥几片豆腐皮也要18元,定价水平着实不菲。


上述一系列密集的资本布局让黄磊在影视圈走红同时,在商业圈大放异彩,其对个人IP的塑造和变现一度被作为成功范例。


然而,广泛布局所暗藏的风险早已埋下伏笔。


IP的双刃剑


利用个人IP,意味着明星自身也要为IP的衍生品背书;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此前,黄小厨公司就因创意抄袭事件被广受批评,其火锅店的高昂价格也被认为是利用明星效应虚标价格。在综艺上,黄磊参与主持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也被指责与韩国综艺节目《三时三餐》多处雷同,而节目组“仅是形式和立意上撞了”的回应,也并不能服众。


影视领域,在中国版《深夜食堂》面世一个月之前,黄磊还自导自演了一部名为《麻烦家族》的电影,同样改编自日本导演作品,豆瓣评分也仅为4.7,差评如潮。


上述影视界资深人士甚至向腾讯科技表示,黄磊对于个人品牌的使用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层出不穷的商业布局,战线拉的太长,虽然短期内聚拢了大量资金,但也消耗了观众对于黄磊本身的热情,颇为竭泽而渔的味道。


直到中国版《深夜食堂》开播,这一负面效应终于被集中点燃。


腾讯科技了解到,中国版《深夜食堂》的差评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第一,广告植入频率过高,形式过于生硬。 原版作品中的茶泡饭三姐妹被替换泡面三姐妹,“老坛酸菜面”更是在剧中频频露脸。这或许可以解释为原版中的茶泡饭对中国观众较为陌生,然而,片方的改动并未成功拉进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反倒是制作方频繁通过道具、语言进行的露骨推广,引发观众不适。


第二,选角不当,演技尴尬,过于倚仗明星效应。 明星效应意味着短期内就能聚拢起大量观众,中国版《深夜食堂》也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其全明星阵容堪称,几乎每一集都有一到两位明星客串,然而大牌演员如乌合之众的尴尬演技并未为剧情添彩。对明星效应的过于倚仗,也显示了片方希望迅速聚拢关注的急切心态。


第三,菜品粗制滥造,大幅消减了原版美食番的属性。 上述原版《深夜食堂》粉丝向腾讯科技怒陈,除了不用心,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释。


在业内人士看来,黄磊的公司固然可能会存在业绩承诺等资本层面的压力,但如何权衡资本与精品制作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件不容忽视的考验。


如今,被资本绑架的风火石并未展现出应有的诚意,作品遭受差评背后,极有可能是黄磊自身对于个人IP品牌维护经营的漠视,以及捞快钱的浮躁心态。


如何讲好一个IP的故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