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月风投资笔记
某股票投资研究的小平台,定期发布自己的投资心得、交易逻辑、以及研究成果。不代表供职机构的观点,不构成对任何投资者实际操作的决策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昨天  
环球物理  ·  【Nature社论】量子力学一百年:一场未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月风投资笔记

因为流量,他不当东北人了

月风投资笔记  · 公众号  ·  · 2020-01-26 17:38

正文


(一)



咪蒙系又写了一篇《钟南山已鞠躬尽瘁》,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好文章。

尤其是作者开头提到:“爸爸去世后,我每年都回湖北老家(后指武汉)过年。”这一下子让每一个读者都把心揪起来了,尤其是后面一句春节只能在北京过,让无数人都感同身受。



这位作者我还有印象,是一名年仅23岁的年轻人,父亲如此早逝,让人唏嘘不已。包括他自己公开承认的个人微博号上,也明确提到他是90后,生日是1997年2月2日。


这是一个出生于吉林延边(微博资料)的帅气小伙,真的是一位上进有品的90后好青年。



等下,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不对啊,你不是湖北人么?


包括在他的自我简介里也明确提到,他的微博是“勇博啊”,一个拒绝九个女孩至今单身的东北直男。



更为有趣的是,在2019年12月13日,一位网友问到他的籍贯,他也非常肯定地回答了“吉林延边”。而后面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网友,都非常热情地来微博和他拉起了家常。




这位作者,就是当时写出《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的咪蒙系作者。 而这篇文章,因为有很大的价值观和导向问题,已被微信平台禁止分享。

至于为什么这么去编辑自己的人生,其实也可以理解,通过人生经历来激发读者的同理心,就是非常经典而且有效的咪蒙系手法——咪蒙曾经用这个手法写了经典的《我曾经想过,让父母去死》等一系列爆款文,第一句一定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抓住读者的同理心。

只是,这一次换成了武汉。


《没有澳洲这场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国33年前这么牛逼》 是一篇问题非常大的文章, 5·6大兴安岭火灾的前因后果其实非常清晰,本来就是中国新闻历史上已经明确被定性为人祸与天灾并存的代表性事件。


在百度百科上清晰写明了大兴安岭火灾的起因:


这次火灾在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木尔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发生。起火最初原因是一位林场工人启动割灌机引燃了地上的汽油造成的,灭火时只熄灭明火,却没有打净残火余火,致使火势失控。

更深层的原因是平时林区防火投入不足,灭火过程中也有严重官僚作风。 大火被扑灭后,林业部部长和副部长均被撤职。

百度百科:5·6大兴安岭火灾


注意,这是罕见的在官方表述口径中,明确承认官僚作风浓重和防火投入不足的负面案例。

而且那篇《澳洲大火》的文章里有许多的诱导性的细节,比如提到“211名消防员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场大火里”,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死亡的,都是无辜的居民。——为什么把这个211的数字做了细节上的偷换,其实原因非常清晰: 加大消防员牺牲的壮烈感,压低平民的伤亡感,形成鲜明而具有诱导性的对比。


我摘出来这个细节,你就体味这个团队春秋笔法的微妙之处:

澳洲大火烧了4个月,过火面积1000万公顷,死了24人;大兴安岭烧了1个月,过火100万公顷,但是死了211个人,许多城乡直接被烧没了。从死亡人数,无论是面积换算还是时间换算,都明显不成比例,哪方更严重一目了然,所以当时的媒体才如此痛心疾首。

事实上,大兴安岭火灾当时烧毁各种房舍达63.65万平方米,其中居民住宅为主(40万平方米);受灾居民1万多户,灾民5万余人;大火中丧生211人,烧伤266人,不乏终身残疾者。

许多大V也明确表态了无法理解这种写法,比如六神磊磊提到——“灾祸里的人可以被歌颂 但是灾祸永远不能被歌颂。写这个“牛逼”文然后沾沾自喜的这类人,本来是真的什么也不懂,是真的愚蠢的。后来他们发现愚蠢对自己有利,于是就恍然大悟地坚持愚蠢了。”

而当时负责大兴安岭火灾报道的编辑、《中国青年报》国内部副主任杨浪也说了类似的观点:“ 大家的认识很明确,灾难就是灾难。 把灾难奏成凯歌,是灾难之上的灾难


除了这些文章,咪蒙系的“青年大院”,或者说之前叫“今夜九零后”,还写过争议极大地 《那个17岁的上海少年决定跳桥自杀》,此文对车内发生的经过进行了“ 推测式 ”描述:“妈妈觉得儿子不听话,在学校给她惹了麻烦……他说了最后一句,你还骂我,我就跳下去……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还给出了推测的原因,“爸妈用语言刺激小孩不敢(跳)”。


这种做法激怒了绝大部分公众,失去孩子的家庭已经很痛苦了,“今夜九零后“团队以推测的方式去描绘各种经过,十分过分,也违背了事实报道的基本准则,最终被封号。


我从来不曾想过,吃人血馒头的咪蒙魅影,竟然至今没有消散,借尸还魂后,依然围绕在我们周围。




(二)



因为机缘巧合,我曾经和一个咪蒙系的写手深入聊过:他们知道他们在写什么么?


他们知道,他们花了非常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心血去研究,怎么把人设打造的简单而又鲜明(锦鲤、健身男、文青、叛逆女等等),怎么把文字写的简单而有感染力,把段落拆开让无聊的人觉得下一分钟就能看完,怎么设置情节的启承转合,怎么设置一个情绪的引爆点,怎么偷换概念让你觉得他们在为你说话。


里面很多技巧都是传承多年的,比如任何一个人,可能看一个星座运势和解读,都会觉得“哎,怎么挺准的”。这里面涉及了,潜在相反因素的堆砌,使得你总会被击中其中一项。


你会觉得,“ 虽然你说他们是咪蒙系,但是我觉得他们说的挺有道理的 ”,其实本质上类似于“你告诉我星座什么的不靠谱,但是这个对我来说真的超准的”。


他们知道他们在写什么,在干什么,甚至在文章发出来之前,他们已经知道这篇文章大概会有什么量级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了。


唯一制约他们的,肯定不是他们仅剩的良心,而是他们担心会引来可能的反噬,这种反噬不是必然事件,而是基于概率的。——所以越有煽动性和诱导性的文章,反噬的可能性越大,这是他们唯一恐惧的事情。


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是我的背景是来自于投资训练带来的溢出,对人性和事情本质的理解,以及一小点天分。


但是咪蒙系不一样,他们发现了这个模式是可以成批量复制的,这才是前辈咪蒙给这个细分领域开启和带来的最大突破。所以有人总结了咪蒙的历史文章,发现最大的价值就是四点:


1、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起乘转合;2、标题和文字要简单化、口语化和煽动化;3、目标一定是输出符号化的观点和情绪;4、现实中往往无法记录出来如此激发民众情绪的峰回路转的文字,那么可以靠编造。



所以当时让咪蒙最终被封号的,也是因为子账号“才华有限青年”发布的那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里面有大量虚构内容,贩卖社会焦虑,最终被全面封号。


但咪蒙系也在进化,他们发现自己可以系统化地总结和优化这套写作体系,通过无时无刻地激发民众人性的脆弱点,实现一篇篇爆款,从单兵作战变成集团军。——这导致你可能会看到咪蒙系旗下很多作者,但是他们的话风、手法、排榜、逻辑,都是高度相似的。


在他们眼里,读者是人么?可能不是,也许更像肉鸡(黑客术语)。这种对待对方的态度,和各种P2P和假理财销售面对潜在客户的时候,非常相似。


放弃吧,即使封号、即使封杀,咪蒙系这种流水线地写作模式,已被证明了可以不断转生、复制、重复,只要这片土壤还在,他们可以无数次转生。




(三)




不过有一个细节变了,以知乎为例,当时封禁的理由是:


这类账号为博眼球吸流量,长期发布虚假营销内容, 贩卖社会焦虑,宣扬“毒鸡汤”和丧文化 ,不仅影响广大知友的讨论体验,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说人话,一个原因是假的,另一个原因是你太负能量了。

但是这一次,咪蒙系想清楚了,我不需要宣传焦虑,我只需要无止境地发出“社会正能量”,就可以避免内容触线的问题,因为写作模式和文字路径已被高度证明有效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