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常在生活中遇到“没有边界感”的人?兴高采烈地换上新衣服却被朋友“锐评”风格不搭,不熟的同学向自己提出请求不想做却不好意思拒绝,父母长辈对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横加干涉……
“讨厌没有边界感的人”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宣言,但是“边界感”的本质是什么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答案或许就隐藏在“课题分离”这一概念中。
“课题分离”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
将个体生活中的问题、决策和责任与他人分开,使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独立的主导权
。
要解决问题,就要把问题、决策和责任分为“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和自身的行为态度有关,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并解决;而“别人的课题”需要他人去完成。简而言之,
课题分离要求人们区分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既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边界感”在心理学领域中被称为Boundary Awareness,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界限的清晰感知和积极维护。
“有边界感”的核心在于强调明确区分“我”与“你”的界限与如何恰当地平衡两者之间的距离,因此掌握“课题分离”,我们即可勾画出人与人之间明晰的边界。
阿德勒曾言
:
“在人际关系中,所有的冲突归根结底可归结为两点:要么是自己的事务受到了他人的干预,要么是自己正在干预他人的事务。”
缺乏“边界感”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导致个人承担了过多他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则可能让对方感到自己的生活被侵犯,进而导致隔阂加深和矛盾频发。相对地,拥有界限感、正确实践“课题分离”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够持久而充满活力。
“课题分离”描画出的清晰界限不仅阻隔了人际关系的摩擦,更捍卫着名为“自我”的阵地。
或许我们都能潇洒地喊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口号,却在错综复杂的人际网里迷失了自我。“课题分离”的简化思维恰好提供了“围城”外的视角,将我们从复杂无意义的人际矛盾思考中拯救出来。
“课题分离”的运用包含“自我觉察”、“划定边界”、“尊重他人选择”、“有效沟通”、“调整期待”和“放手控制欲”几个核心方面,
结合具体生活语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实践。
同辈相处间,我们应通过“课题分离”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坚持自我。正如开头的例子,“换上新衣服”是自己的课题,朋友的“锐评”则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地因别人的看法而影响到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要在自己的课题内考虑清楚自己是否能接受别人的“锐评”;同学“提出请求”是别人的课题,这时要不要接受,即
“要不要承担别人的课题”
就成为了自己的课题,我们没有义务必须接受别人的课题,“被拒绝”的可能性是他们所要考虑的因素。同样地
,
对朋友的付出是自己的课题,朋友给予多少回报是他人的课题,一味地计较得失徒增自身烦恼,更不利于友谊发展。
“课题分离”无疑也是工作关系和小组任务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但这并不是否认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赢,而是
提醒我们明晰分工,避免陷入推诿扯皮的工作窘境。
我们也不能过度干预他人的具体工作,而应理解其他成员的工作模式,营造鼓励自主完成各自任务的合作氛围,莫因自己的热心使“小组作业”最终变成“个人作业”。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付出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是父母的课题,具体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则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和睦的家庭关系既需要父母尊重和培养子女的独立性,也需要子女积极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不要背负着上一辈人未实现的人生来实现自己的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当然,“课题分离”不是提倡对他人漠不关心和我行我素、一意孤行,而是在专注自身课题、减少承担本不应当由自己承担的课题的前提下,努力达成双方的“共同课题”。
“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饮水。
”
正确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课题”,既是避免自己因旁人的目光陷入无意义内耗的一剂良方,也是维持健康长久的人际关系所必须的对他人生活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课题”与选择负责任的体现。
“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目标而是入口,只有在自己的“课题”上尽力无愧于心,同时对于他人的“课题”保持包容与适度的关心,我们才能建立相互平等、互相尊重与“有边界感”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