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得福学盟
致力于为中国年轻父母传播华德福教育理念,将更多有价值的教育故事分享给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兰察布云  ·  有编制!招677人! ·  8 小时前  
湘微教育  ·  湖南省202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 ... ·  9 小时前  
1018陕广新闻  ·  今天起,可陆续查分!陕西时间→ ·  9 小时前  
1018陕广新闻  ·  今天起,可陆续查分!陕西时间→ ·  9 小时前  
班主任家园  ·  DeepSeek预测:未来十年内最稳的十大“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华得福学盟

没有界限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华得福学盟  · 公众号  · 教育  · 2019-07-15 16:07

正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青榄家长地带 作者 青榄君&姝霓

有多少父母

不肯给孩子选择权


6月6日,离高考仅有21个小时,一个高考考生小王,却找不到身份证了。


原来是母亲把小王的身份证藏了起来,急得小王只能找警察帮忙。警察问这位母亲原因,竟是舍不得孩子离家读书。


这位母亲为了自己下半生的安稳,差点毁了孩子的前程。


然而,这并不是特例。

前年有一位母亲过于关心女儿,就亲自给女儿填报高考志愿,却填错了,导致女儿错失了读好大学的机会。


妈妈一时内疚,竟跳江自杀了。


还有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女儿在外地找工作,竟然把大学毕业证藏了起来。


而且这个福建泉州女孩辛迪加读的还是一所211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去年,已经30岁的辛迪加又再次参加高考,因为她想要考上外交专业,以后成为出色的外交官。




可是过去9年她本来就有机会追逐梦想的,却因为没有毕业证书,只能在老家找工作。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过: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



父母不肯让孩子选择人生,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其背后是把孩子当做“傀儡”。

这种伤害轻则毁了亲子关系,重则可能是毁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孩子的梦想和生活幸福感。


没有选择权的孩子

长大后毫无主见


前几天表妹深夜向我吐槽,说被她妈妈骂哭了。

原因是她妈妈在微信上给她发了几句灵魂般的叩问:



你毕业3年了,你存款没有,男朋友也没有,工作不知道换了多少份了,你到底是在干什么?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我问她:“那你喜欢干什么?”


“不知道”


“你大学学的什么专业?”


“英语。”


“那你为什么不找相关的工作呢?”


“我不喜欢英语,是我妈让我学的。


“你以前不是当过老师吗?这个工作对女孩来说很适合。”


“我不喜欢当老师,我妈让我当的。


……



这对话我不知如何进行下去。

其实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没有主见,害怕选择,一边吐槽父母干预自己的生活,一边又不知道生活目标在哪里。

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中学就中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有150名学生,心理学家问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该怎么办?”

令心理学家没有想到的是, 这150名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了。”

当心理学家问他们将来有什么理想或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时, 有大约70%的学生回答: “要回家问了父母才能知道。”

为什么孩子们这么没有主见? 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失去了选择权。


不仅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选择,甚至在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喝什么饮料上都失去了选择。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少年派》里,母亲王胜男就什么事都要替孩子选择,完全控制孩子:



洗手要按她的步骤来,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洗手一分钟;


头发不能留刘海,要把脑门儿露出来;


高中住校时,要求女儿每天打电话汇报;


文理科分班时,女儿喜欢文科,她却以理科比文科 就业,强硬要求女儿读理科。




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里曾说:“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殊不知,你的每一次控制欲的施展,都是孩子选择判断机会的失去。

就像电影《傀儡人生》里所说: “我们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而自我能效是人类心智的重要准则。”



没有选择权的孩子

没有幸福感


2015年,伦敦大学学院(UCL)的一项研究发现: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与生活在较大支持且控制较少的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过多的孩子并不快乐。


长期以来,父母一直以为帮孩子选择,可以使孩子少走弯路,活得更顺坦。 但是孩子有自己的喜好,越是被选择,孩子越是活得不开心。

电视剧《青春斗》里的女孩丁兰就是一个因为长期失去选择权,而活得不开心的人。

丁兰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本想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


可是当她欣喜地告诉母亲,自己被慕尼黑大学录取时,母亲却烧掉了护照和录取通知书,并且剪坏了她的身份证和所有银行卡。


▲烧掉录取通知书



▲剪坏身份证



丁兰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母亲苦口婆心地教导丁兰:


“我能让你去吗?你除了会考试,还有什么能耐?”

丁兰无奈选择了屈服。为了父母,她在家乡找了份安逸的工作,甚至还打算按照父母的意愿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

然而当她不甘心就此过一生,准备逃离时, 却又一次受挫,最后她放弃了抗争。

哭着劝自己认命。



被世俗的压制,被父母的压制,孩子小心翼翼的活出别人希望的样子,看起来懂事,拎得清,其实每一刻都想冲破这些束缚,活出自己,却没有勇气。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很多父母当即就说,当然愿意啊。

但是什么是完美?

黄执中在节目中说: “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你可以不美丽,不聪明,不富有,但是你却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由自己选择。



好的父母

应该这么做




鲁迅曾说:“养育子女,要尽力的教育,完全的释放。”

好的父母,不是帮选择孩子的人生,而是让孩子选择。

曾经看过一本书——《50个教育法》,作者是香港歌星陈美龄,她把三个儿子全部送进了斯坦福大学。



她在书中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孩子去选择,学会如何做判断。

她的大儿子,在中考结束后,想自己选择高中。并且放弃了已经考取的排名前三的学校,选择了有骑马和野营的、排行第七的学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