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让3000万群众全部喝上“引调水”!安徽多项 ... ·  6 小时前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  ·  让3000万群众全部喝上“引调水”!安徽多项 ... ·  6 小时前  
最江阴  ·  10232人次!新纪录! ·  6 小时前  
云南市场监管  ·  一次性筷子都是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还能用吗? ·  6 小时前  
中国社会科学网  ·  常青松 ... ·  2 天前  
龙船风电网  ·  两艘风电安装船合力完成29台海上风机吊装!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冤有头、债有主,躺平不要怪错主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6-01 23:54

正文

文丨古原
今天看了个视频。
视频里是一个潮男,口口声声躺平就是资本压榨的结果。
看完恶心半天,这是一个压根不懂什么叫躺平的主,是一个煽动对资本仇恨的垃圾。
我谈过一次躺平了,今天换个角度再谈一次。
个体躺平是一种自由选择。
集体躺平,是一种绝望,是一种无力感,是一种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痛苦。
但首先要明白的是,价值是主观的,绝望是因为你有期望,无力感是因为你当下的手段无法完成你心里的目标,你的对现实无可奈何是因为你的理想不一样了。
你要是从朝鲜拉一个人过来,大概率他会觉得世界满是希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如果仅仅比较物质水平,改开后的三十年,那时的人们,远不如现在人的生活水平。
但那个时代,没有躺平,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未来会比现在好,都觉得中国也在一天一天好起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
如果岁数够大,比如四十岁以上的朋友,可以说,二十岁时是想象不到现在的生活会有这么好,想象不到汽车手机也能成为普通人的消费品。
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区,往往呈现的就是这种自信,乐观的情绪。
当下的越南,大部分人生活并不如中国人,但他们没有躺平的情绪,自信与乐观是年轻人的主流文化。
客观的说,躺平在当下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开始,还不代表全民,更非社会主流。
他只是部分人的情绪被舆论包装后点然的一个概念。
但他有没有可能变成一股有很大影响力的思潮和行为方式呢?很有可能。
看看周边国家和地区,你能找到大把类似的状况,中国只是苗头,而这些地方已然是现实和潮流。
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就写过一本书《低欲望社会》。
在这本书中,他感叹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所谓低欲望社会的概念是,无论物价如何变化,消费无法得到刺激,经济没有明显增长,年轻的购房者人数逐年下降,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买车、买房几乎没有兴趣,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从简。
不婚、不生、不买房,是日本年轻人普遍的状态。
追究原因,其实就是一个字“穷”。
年轻人哪怕想结婚也不敢结婚,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承担新的住房与子女教育开支。不稳定的收入也导致许多人不敢产生过多的奢望,一款名牌的奢侈品,一趟奢华的欧洲之旅,一件新的大衣,都成了不敢奢望的事情。
中国人叫躺平,说实话,没有日本人写的优美。
日本将这种文化取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断舍离”。
意思是减少物质生活的过多欲望,过一种简单清爽的生活。
“不争不显不露”
日本人的内敛文化可见一斑。
日本人当年也是有奋斗文化的,阿信,排球女将这些电视剧其实代表着日本当时乐观积极、努力拼搏的民间精神的。
中国人起名字就比较俗了,躺平,内卷。
而形容原因是说,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让你喘不过气来。
一听,就知道是妥妥的革命语言。
而台湾,也是比较讲究语言艺术的。他们叫“小确幸”。
不过这个词,也是从日本引进的。
意思是小而有确定性的幸福感,追求最简单的快乐与幸福感。
换中国大陆公办学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不思进取,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而几十年前的台湾,其实有一首歌可以代表台湾人的精神,叫《爱拼才会赢》。
台湾人总喜欢说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是钱淹脚目的台湾,是充满希望的台湾。而现在,小确幸成为年轻人掩饰自己放弃追求的装饰词。
而台湾年轻人在抱怨什么呢,其实差不多,买不起房,生不起娃,结不起婚。
其实更可怜的是香港的年轻人。
香港楼价与收入比率高达45.19倍,在亚洲109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名第2,仅次于叙利亚。
去年,香港屯门菁隽,其一套房仅有128尺(约10平米),面积计算仅相等于一辆普通私家车,但却在发售当日就售出98%的单位,售价200万港元。
在十平米的房子里安家,结婚,生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而香港普通工种的收入,也就是一万多港币,中位数收入也就是18000港币。中等收入的人,想要买一套五十平米的房子,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而香港的年轻人现在被大陆人叫作废青,而他们的痛苦在高度政治化的香港转化为政治主张,主张揽抄,也就是同归于尽,不由得让人嘘唏不已。
而香港当年也是有奋斗精神的,叫狮子山精神。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当年是激励香港人奋斗的励志歌曲。
今天,这首歌已在香港无人提及了。
而韩国也是一样一样的。
韩国年轻人说自己“住在地狱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大量的年轻人住在地下室。
而住地下室的痛苦,可不只是阴暗狭小,而是在暴雨中可能生命都难保。
韩国人拍了一部电影,叫《寄生虫》,讲的就是地下室里年轻人的生活,一时引发无数年轻人的共情。
中国年轻人在讨论逃离北上广,而韩国年轻人则在用真实的行动逃离首尔。
韩国还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育率低于1的国家
还是那些老话,不敢生,生不起,养不起。
从整个东亚地区来说,都经历过一个乐观、奋斗最后到悲观,绝望的社会文化。
这个过程中,首先伴随着世代的冲突。
现在中国年轻人说,进入大城市早的七零后、八零后,他们很多现在坐拥几套房,资产高达千万,他们的房子就可以让他们这辈子衣食无忧,享受到了中国城市化足够多的红利。
可是我们呢,一出来就面临五万、十万的房价,要搞个首付,都要奋斗十几年,但十几年后呢,等我攒够了首付,还是这个价吗?我攒钱的速度能跟上房价的上涨吗?
于是年轻人感受到世代的剥夺。
这种世代的剥夺感,还存在于很多地方。
在这几年的台湾养老金调整中,台湾就爆发出世代剥夺的声音。
新生代要承担很高的养老金支付金额,让本来就不高的收入进一步缩水,而老一代则早早就进入了躺拿的过程中。
有人就得到了“都是上一代的错”这样的结论。
一个爆红的台湾网文说,在“像我这样的四年级”(四年级,是指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以下类推)一文中,直言三四年级应该对下一代的茫然负最大的责任;相对的,一个年轻人回应他:“像我这样的七年级生,我们和朋友PK谁在这城市过得更惨”,言下更充满失落。
而香港也在各种议题中,形成了世代冲突。
香港的有房一族强烈反对增加土地和住房供应量,因为他们担心房价大跌导致资产受损。而新一代的年轻世代在高房价面前却不知所措,不知道这座城市什么时候可以让他有一个五六十平米的小家?
中国大陆这几年也开始出现世代冲突的苗头。
不少年轻人发现他们工作几年后的收入还比不过退休的老人高时,心态也开始不平衡了。
而世代冲突背后,其实是各种政府调控后的结果。
社会财富生产与分配 ,本来可以由市场自动来完成,那就是由每一个参与市场的人对市场的贡献而决定。
但政府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调整,就人为的制造出各种冲突。
世代冲突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
早一代买了房的人,房价不停上涨,资产价格上升,哪怕是一个上海的普通工作人员,只要早一点在上海买套房,可能他现在资产上千万,而他在一个新进入上海的新鲜职场人面前,就是新人无法想象的存在。
而这个结果 ,并非只是时间、运气和城市化造成的。
原因很多,今天我要谈的是最大的原因之一,那就是通货膨胀。
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让社会中更有经济实力的那一批人将手上的货币换成资产。越是有钱人,越拥有更多的渠道和方法躲避通胀的危害。相反,越是穷人,因为手上的储蓄过低,无法购买资产,导致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纸币贬值。
深房理其实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他让无数普通人也可以用少量资金参与房地产投资,这其实等于将穷人的储蓄转变成为了资产,有效地逃避了通胀。
在通货膨胀下面,富人是不是对穷人进行了剥夺呢?表面看,确实有这个现象。
我们来了解一下通货膨胀的过程。
如果政府每多印一批钞票,都用直升机在整个国家里面平均撒下去,每一个人得到的货币增量都一样,而且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标价也同时灵敏地做出调整,那确实货币增发对我们的真实生活不会有影响。
真实世界里的通胀,永远都是极小一部分人最先拿到新增加的货币。
他们用这笔新钱,买走市场上他们偏爱的商品之前,这些商品还没有涨价,等他们买完之后,那些在流通当中较晚收到新钞票的人则被迫承担损失,为什么?
因为当他们开始消费时,商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票子已经毛了,简单讲,他们的购买力被剥夺了。
这就是货币理论中赫赫有名的“坎蒂隆效应”。
一部人在房价没有大涨之前,一部分闻到了危险味着的人,就从银行贷款,贷出新钱,他们购买资产,因为他们知道资产价格即将大涨。
而普通打工人由于没有金融工具,他们往往是最后一批接触到新钱的人。他们新钱可能还没拿到手,工资还没有跟着通货膨胀上涨,就发现房价、物价都上涨了,他们的购买力被消灭了。
但是,富人不去买房,资产价格就不涨吗?一样会涨。货币迟早要水漫金山,渗透到每一个领域当中去, 真正剥夺你购买力的不是富人,而是通货膨胀的制造者,比如美联储等等。
这些现象其实在我列举的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反复在发生,虽然他们拥有不同的货币。 因为这个世界的货币本质是美元,其他所有的法币都只是美元的代币或部分代币。
美联储放水,全世界都要跟着通胀,这就是当下的现实。当然其他央行也不是吃干饭的,你放我也放,这是一个比烂的世界。
我们能观察到的世代冲突现象,其实 本质上是一个货币现象,是一个通货膨胀的产物。
早一个世代的人,他们更早地购买了资产,银行更倾向于把新增贷款给他们,因为他们有积累,有抵押物,有还款的能力,他们还有更多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
而新生代,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不懂社会的险恶,抱着一个努力奋斗的梦想来到这个魔幻的世界,不多久就发现,努力跟不上通膨的速度,这时绝望就很难避免。
光是房价、物价,还不足以让年轻人彻底躺平。
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后果,是税收的增加。
在累进税制度中,你的收入越高,你交的税越多。而通货膨胀,会让你的收入上升。
请注意,你只不过是收入的货币金额上升了,购买力不一定上升了。
但这时,你会发现,你要承担的税收比例上升了。因为所得税的门槛可不是每年根据通货膨胀率在上升。
一边面临物价的上涨,一边面临税收比例的增加,这就痛苦了。
但更大的痛苦还有,就是政府还得不停地调高社会养老金的上交金额。
因为退休工资不是交易的结果 ,而是由政府由政府来确定的一个数字。
退休工资不根据通货膨胀率上涨的话,那依靠退休工资生活的老人就更加悲惨了。
所以,你看到世界上的退休工资总是不停地跟着通货膨胀的速度上涨。但这些退休金是谁付的呢?
年轻人。
年轻人减少现金所得,承担通胀税,换来老人的退休金得以保持。
中年人不断购买资产,老年人退休收入不断提升,而年轻人而面临万物上涨、税率上升、社保金额上缴不断上升,普通的技能不强的年轻人不痛苦才怪?
但年轻人的痛苦还没有结束。
因为很多央行还在大量放水后,采取货币回收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认为可以人为的调节货币数量。
这其实就是商业周期的开始,放水制造了虚假繁荣,扭曲了资本结构,对企业家决策形成了错误的误导,而货币回收,比如说美联储加息,则带来了二次碾压。
这时就得进入经济危机 ,进入萧条期,进入企业大批倒闭期。
美联储去年今年的大放水,还会在两三年后导致更大的危机的,大通胀后面往往接着大萧条。
萧条的结果是企业数量减少,企业减少了,那年轻人的工资就会变低,进一步加大了对年轻人的伤害。
东亚这些地区,在刚开始市场开放时,因为爆发出来的市场能量,远远大于这些伤害,这时,即使通货膨胀存在,即使商业周期存在,但大量新增的市场能量,将这些伤害全部掩盖了,以至于人们甚至感觉不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