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读者.海外版》看到一篇文章,说
现在美国硅谷的精英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更少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学校中
。作
为对科技更加了解的这一阶层,他们深知科技能给人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会让人深陷网络,注意力分散。
乔布斯就曾经说过:
自己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用iPad。
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副作用,这些问题即使我不说,人们也都心知肚明。
对我来说,我不会拒绝电子产品,但是确实有点怀念没有手机和电脑时候的生活习惯,于是我仔细想想,
以前没有手机和电脑的时候,我都是如何做的
,这一回忆,还真有新发现
以前和现在的工作习惯完全不同
1.花钱刷卡用电脑的时代
我上大学的时候,主流的电脑操作系统是Windows95,我们学校的电脑还停留在486阶段,电脑是奢侈品,想要用电脑还需要花钱。
那时候为了练习用电脑打字,我们要去学校的机房,刷卡,穿鞋套,一块钱一小时。
我练习的时候还真是全神贯注,一点都不分神,
当然主要是电脑里除了打字练习软件,什么都没有。
后来学校电脑更新换代,也装上了Windows95,98,里面有个扫雷游戏,我明显发现在机房练习的时候,很多同学不那么用心了,一个小时的上机时间,半小时扫雷。
我很庆幸到现在都没弄清楚那个游戏怎么玩。
2.拨号上网时代
99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不久后就开始接入网络,当时拨号上网成本挺高,而且你在上网家里电话就打不进来了,又没有人有手机。
上网前都要做好计划,下载资料后就立刻下线,发邮件提前写好,用Outlook发,先拨号连一下,把邮件发出去就下线
,网费便宜点后,也只是定期收发电子邮件。
3.不知不觉就随时在线了
我发现真正上网习惯改变,就是在互联网可以随便用的时候,
上网时间不受限制,那种赶紧做完事情,赶紧下线这个概念就不存在了。
不花钱了,额外浪费的时间变多了。
QQ可以整体挂在线上,用QQ联络也不用担心电话费,但是闲聊,没完没了看网页,上BBS也是不知不觉的从那时候开始的,不过上网还是停留在打开电脑这个阶段。
4.从流量有限到流量无限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好像是一夜之间,我发现我们公司的小同事们虽然没有智能手机,但手机都挂着移动QQ,再后来就是智能手机。
刚开始的时候,还比较克制,出门还找个WiFi,没事儿的时候不用流量,再后来,装上了微信,一发不可收拾。
然后慢慢的开始用微信谈工作,各种微信群代替了邮件,电话,这世界变化太快,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个样子。
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专注力越来越成了大问题。
时不时看手机,除了微信,各类应用都试图抢占注意力,外界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了,
不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但是我们能不能找回以前的习惯呢?
仔细想想,还真可以,虽然有点困难
1.把“上线”和“下线”这个词找回来
手机和电脑网络虽然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但我们可以
人为建立离线的状态
。
把随时在线,变成有需要上线。
如果工作时间没办法,至少可以在自己可以控制的时间这样做。
笔记本电脑WiFi和台式机的网络连接可以断掉,手机的流量和WiFi都可以断掉。
像以前拨号上网时代那样,“上线”,然后“下线”
2.列一个“上网清单”
2013年的时候,曾经对自己发过一次狠,那时候实践番茄工作法,对自己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把家里路由器给关了。
那时候我的第一版时间管理课程就要在沪江网校上线,每天赶PPT,做PPT需要到网上搜集素材,断掉网络的时候没办法随时找网络上的信息,只能用笔先记下来,而不是随时找素材,但是这样反而效率高很多,看似不方便,但却高效不少。
现在上网太方便了,我们习惯性的随时搜索,已经把“上网”这个词忽略掉了,因为随时在网上。
其实即使离线,我们的手机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少了很多干扰,信息和提醒不会噼里啪啦的弹出来,这时候拿着手机和在线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对我们的干扰会少很多。
所以
需要上线解决的时候忍一忍,先把要上网做的事情写下来,到时候一次性解决
,
想想这样的操作真的已经很久不用了。
3.离线使用手机APP的体验
其实现在有很多APP在离线的时候可以很流畅的使用,而这些工具多数是生产力工具。
一般Ulysses这类的写作工具完全不需要网络,写工作文档或写文章都很方便。
可以现在连线的时候同步最新信息,然后离线写作。
手机自带便签本肯定不需要网络,
需要发的微信消息,需要回复的信息也可以先在记事本上写下来。
Kindle或者微信阅读这类的阅读工具都支持离线阅读,不过离线阅读的时候,没有办法看到其他人对书籍的评论,影响电子阅读的体验。
我觉得微信阅读这类的电子阅读工具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看到具体位置的评论和看法,不过牺牲这点体验换来专注度的提升也是值得的。
视频和音频平台都有离线下载功能,可以先下载下来再看或者听,这样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干扰。
4.“上线”设置闹钟提醒
有时候我们沉浸在各类应用,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如果在这个时间阶段性的设置提醒,就会增强自主意识。
iOS和华为系统屏幕和应用使用时间限额,设置时间使用限额,定期也会提醒你。
比如我的微博,设置了15分钟限额,超过15分钟的使用时间,系统就会提示,你可以继续选择一个15分钟,时间过了又可以提醒一下。
在上网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设置外部提醒,可以很好的防止我们陷入时间黑洞。
写在最后
现在很多人会使用微信谈工作,工作群好像是一个需要时刻被关注的地方,让自己离线,有时候会有不适应,最主要还是怕领导和客户给自己发消息,没能及时回复,而
这种担心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即使没有人找你,也在不停地刷,而这种行为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所以不要先说不可以,可以先试试。
如果你实在担心,可以先从下班时间开始,从周末开始,
找回“在线”和“离线”的界限
,让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也远离沉浸,在没有网络的时间,找回更多生活的乐趣。
(The End)
欢迎加入知识星球和我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