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事堂Plus
政事堂,另一种视野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China, Kyrgyzstan to ... ·  2 天前  
CHINADAILY  ·  被夸爆的国潮风琴灯,美若梦幻!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行囊改变 温情不变丨金台随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事堂Plus

周末,跟大家随便聊聊

政事堂Plus  · 公众号  · 时评  · 2018-05-13 21:05

正文

今天周末的最后一天,有点懒,跟大家闲聊两句,想到哪写到哪。 不是老读者的话,就不用看下去了。



这两天将镜头转向国内,甚至“蹭热点”,写柳氏父女的囧境,后台有不少读者留言,问我为啥不像其他时政类公众号那样,分析特朗普撕毁伊核协议。


问的人一多,搞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我在特朗普公布之前,不仅把特朗普撕毁预判了,连其他伊核问题各国的的下一步也都预判了,还有啥好写的呢?


其实,如果关注时政比较多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伊核问题上,在特朗普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时政大V们几乎没有敢于明确判断结论,只有等特朗普宣布之后,才蜂拥跳出来梳理伊核问题的前因后果。


其原因是什么呢?用一个英文词来解释,Cost(成本)。


从Cost的词源就能看出来,co-, 是“强调”的意思。 -st,是“站”的意思。即站队、有投入的意思。


作为一个靠粉丝经济的自媒体来说,在新闻公开之前来做的判断和站队,都意味着需要将以自身的信用作为成本投入,但是,赌赢了受益很小,赌输了亏的却很多。


譬如政事堂16年关于重庆那条线上的政治与房价,判断错之后,就成为了留言区无数人盯着我怼的地方。


所以,作为一个自媒体来说,只要算一下成本与受益就会明白,在事情公开之前,选择别的话题去说,而不做明确的预测。直到结果出来之后,再归纳和解读。这样,也就永远都不会犯错,因为只要你文字写的足够多,总会从很久远之前的文章模糊的细枝末节中,证明自己的早就预料到了。


说起来,政事堂相比于其他的自媒体,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玩“马前炮”而非“马后炮”,总是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前,来进行预判。而幸运的是,从2016年下半年从知乎转战公众号以来,绝大部分的预测结果,最终都成为了现实。因此,后台也总会有读者问,政事堂平时读什么书,是怎么培养出来的预判能力。


其实,大家公众号上见到的政事堂,和朋友圈见到的顾子明,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在公众号上,看似政事堂对任何事情都了如指掌,但是现实中,朋友们跟我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我总是处于犹豫和猜测之中。


其原因很简单,政事堂所有的文章,本身就是在做的一道推理题,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已经推理出来的,有把握的,而我没想明白的事情,我也不会写出来。


也就是说 ,政事堂大部分的文章,考虑的不是Cost(成本),而是在不停的进行Choice(选择) ,并将每一次Choice的过程,展示了出来。


为什么政事堂喜欢Choice呢?因为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黑客帝国》,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部电影里面,哲学上最精彩的一个点,就是讨论Cost与Choice。


电影的背景,就是机器人战胜人类之后,试图进化自己。而由代码而生的机器人,只懂得Cost,一切按照代码来的,都得计算成本。


所以,机器人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像人,就需要逼着男主人公Neo进行一次次的Choice。机器人观察了Neo的整个Choice过程,并将数据返回Matrix这个中央数据库,来改进机器人自己的代码,让机器人更像人类。


有了这部电影,才有了一个不愿意在现实中早八晚五报纸茶水,把日子过得像机器人的顾子明,变成了借助公众号在网络上不停进行Choice,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人样的政事堂。


政事堂在推理的过程中,就像机器人不断的反馈数据一样,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思维的一种锻炼,从一开始的国内时政,到后来写国内的企业家和经济,到如今以国际时政为主,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也在Choice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和对自己进行修正。


很多人留言中,问题也非常多的繁杂,我一般也没办法一一回复,尤其是以时政起家的政事堂,在研究经济的时候,都是以时政为内核来驱动。


以房价举例,能预判杭州的房价上涨,是因为知道G20要开,能预判丹东房价上涨,是因为预判了半岛能缓和。判断北京等一线房价停止增长,则是评估对老大遏制房价的决心。但是我的重庆政局的变幻判断错误,自然也就对其房价的走势的判断南辕北辙。


说白了,政事堂推理出来的,不过是一条政治上,能够决定性影响经济的因素罢了。我又不是经济科班出身,怎么可能方方面面考都虑到,并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呢?


所以,我现在能写企业、经济和国际时政,不过是以当年写国内时政时,修炼出来的内功来驱动,就像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鸠摩智用道家的小无相功,驱动释家的少林七十二绝技。


所以,大家也不要把政事堂想的多神叨,我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写完今天的文章还得考虑明天买什么菜。



最近,也有很多老读者说,看不到当年文章的风格了。


说起来,当年以颜色分野的政事堂,从一开始对 某些势力 近乎是无情的诅咒,一个接一个往“死亡笔记”里面添加,并把以他们“写死”为乐。到如今,无论是被我活活写垮了的万达还是乐视,都报以同情,甚至最近的几篇文章,无论是北大的校长,访日的PM,还是已经被无数媒体口诛笔伐的联想和滴滴,在解读 这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