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癸卯月 甲寅日
谷雨应当在清明之前
中国古代的历法排序,源自于修身明德的内文明实践经验总结,内文明运用质象光将质象与物相整体而观,发现万物的总体法则具有“道生之,而德畜之”的唯一性,身内的规律性与大自然变化的规律性一体同频,因而确立了既符合生命体内环境变化规律,又符合天地自然法则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节律的历法。既内用于指导修身,同时也外用于治事。
随着慧识悊学文化的失落,智识哲学文化的迷茫,以及意识哲学文化的崛起,在汉武帝时期开始随意性地以意解慧,到了东汉时期竟发展到人为性地颠倒二十四节气的顺序,谷雨被放到清明的后面,一直延用至今。但是,修身与摄生却不能背离自然法则和生命内环境的规律性,不能随意地颠倒节气先后顺序,不能以意解慧。
遵循先谷雨、后清明的顺序,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谷雨成溪濯地新,天地清明万物生。龙行雨施,春雨沐浴,万物才能真正清明。
第二,人体内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肾水充足,智德能量输布,才能使意识和心灵清明。缺乏先天肾水能量的洗涤与灌溉,精神就会不振,必然会不清明而昏沉,处在浊暗之中和愚昧之内。这一点,是自然法则所制,所以不能颠倒顺序。
第三,历史上,前人为了强调自然节气中度、数、信的严肃性,同时用神话故事人物进行拟比。在节气文化中,每个节气都赋予一位值班的神主持节气,在历史承传中,轮值主持的神名并没有发生错位,但是节气名称却错位了。现代的清明在古代称之为谷雨,谷雨节气的主持者称为姑洗神君。例如,道学经典当中曾经指出:“立春太簇神君,雨水(启蛰)青帝大神君,惊蛰(古雨水)夹钟神君,春分勾芒神君,清明(古谷雨)姑洗神君,谷雨(古清明)阳明神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姑洗神君是要完成洗涤任务的,必定要使用水,即使“干洗”也是要使用液体的,她不可能用树叶子去搓。所以,历史上这个主持时令体元的形名定位是正确的,次序并没有换位,并没因为汉朝将其节气次序改变而改变。到了真正的古清明(今谷雨)的时候,则是阳明神君在主持时节的气运。
图5-2[意大利]郎世宁《仙萼长春图》局部
历史记载中的佐证
现在的清明是古代的谷雨,谷雨节的由来与古代“三月三”上巳节密切相关联,而不是与清明相关联。古人把农历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作为上巳日,又叫“修禊日”。上巳日,在汉代就已经成了正式的节日。魏以后才开始逐渐使用“三月三”之名,原来的上巳日开始慢慢被人们所遗忘。
《汉书·律历志下》备列二十四节气,并载明相应星度:“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昂八度,清明,今日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集注太玄经》也有同样的记载:“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日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日谷雨。”
《朱子语类·卷二》中也写到:“先在先生处见一书,先立春,次惊蛰,次雨水,次春分,次谷雨,次清明。云:汉历也。”
宋代鲍云龙所撰的《天原发微卷十》当中记载:“谷雨者,雨以生百谷。清明,物生清净明洁。”也是把谷雨放在前面,清明放在后面。的确,只要有了雨水的洗涤,包括我们身心内外的“谷”都充满了这个能量,到了清明的时候才能勃发出清净的心和意识,甚至是明亮的意识,以及正确的判断与智慧。
清朝的赵翼、顾炎武分别在《陔馀丛考·卷三十四》和《日知录集释·卷三十雨水》(《日知录》由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所著,学界评论该书“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后事、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确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清道光年间,青年学者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雨水惊蛰(启蛰)次序的历史变更,同时,也记录了汉代先谷雨后清明的史实。
《陔馀丛考·卷三十四》:“按汉已改雨水在惊蛰之前,而《新、旧唐书》又先惊蛰后雨水,至《宋史》始雨水在前,惊蛰在后。此不知何故,岂唐又改从古法,至宋而定今制耶?又《汉书·历志》先谷雨后清明,《新、旧唐书》则皆先清明后谷雨,《宋史》亦同。”
《日知录集释·卷三十雨水》中对节气顺序的变化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始雨水者,谓天所雨者水而非雪也。今暦去此一句,嫌于雨水为正月中气也?郑康成月令注曰,夏小正,正月启蛰。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疏引汉书律暦志云,正月立春节,雨水中,二月惊蛰节,春分中。是前汉之末刘歆作三统暦改惊蛰为二月节也。然淮南子先雨水、后惊蛰。则汉初已有此说。【原注】逸周书周月解,春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而蔡邕月令问答云,问者曰,既不用三统,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皆三统法也,独用之何?曰,孟春,月令曰,蛰虫始震,【原注】今作振。在正月也。仲春始雨水,则雨水二月也。以其合,故用之。是则三统未尝改雨水在惊蛰之前也,改之者四分暦耳,【梁氏曰】古历以惊蛰居雨水之前,谷雨居清明之前。自汉迄今,雨水先于惊蛰、清明先于谷雨。考礼月令疏,谓刘歆更改气名,洪容斋依春秋疏,谓太初时改,二说皆非也。汉志岁术是依刘歆三统暦所载,节气与古不殊,则气名之改不但非始太初,并非始于子骏。盖东汉章帝时,用四分暦,乃改之,司马彪续志可证。故康成月令注云,汉始亦以惊蛰为正月中,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汉志注云,今曰雨水,今曰惊蛰,今曰清明,今曰谷雨。郑、班二公处于孝章改暦之后,特注以明之。独蔡邕月令问答谓,四分仍用三统,以惊蛰先雨水,不解何以歧异?记疏误也。今二月间尚有雨雪,唯南方地暖,有正月雨水者。【原注】南史宋孝武帝纪,大明元年正月庚午,都下雨水,盖以雨水为异。左传桓五年,启蛰而郊。注,启蛰,夏正建寅之月。夏小正,正月启蛰。【原注】王应麟曰,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则当依古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为是。【原注】律暦志又先谷雨,后清明。”
现代刘文典所著的《淮南鸿烈集解》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惊蛰(启蛰)’本在‘雨水’前,‘谷雨’本在‘清明’前。今本‘惊蛰(启蛰)’在‘雨水’后,‘谷雨’在‘清明’后者,后人以今之节气改之也。”
由这些历史记载和论述,可见谷雨应当是在清明之前,而不应当人为擅自将其改到清明之后。但是,社会上已经长期认同了这个颠倒的时序,作为修身者、养生者,那就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节气的正确时序,以指导自己的修身养生以及治事。
摘自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阅读原文
来购买此书!
玛雅古文明中的春分龙象——春分是地球村文化
春分到 蛋儿俏——春分民俗
顺应天地阳和之炁——春分的正善治养生
不同体质的春分养生
春分,促成身内气机勃发的重要天时
那个时候,人们与传统文化如同鱼在水——春分物候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抢救传统中医必须抢救传统文化
看德国人对中医的喜爱——世界需要真正的中医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慧智是个完美的太极图——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诵读是提升师德的关键方法
为教师点亮光明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环境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师德教育——教师首先要明德
师德建设“绝学三招”
师德建设的内圣外王体系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抛弃经典诵读 产生民族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