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晨报
北京晨报【新闻热线】010-8795595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爱大北京  ·  海淀一民居突然蹿黑烟,火苗烧到窗框 ·  2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Deepseek:在北京2000多的退休金怎 ... ·  3 天前  
最爱大北京  ·  2月22日 | 京城事儿全知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晨报

三代人侍候保姆到108岁去世,还有这样的高干家庭么?

北京晨报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2-25 09:10

正文

49岁时,她年富力强,走进这个家,帮助一对军人夫妻带大了五个儿女;79岁时,她孤苦无依,军人夫妻执意把她接回家里,精心服侍;后来,军人夫妻相继过世,但他们的孩子对老人仍然不离不弃……一直侍候老人到 108岁去世。


这样一个从杭州、南京、吉林到沈阳一路走来的故事,因为没有任何雕琢和粉饰,因而散发出比电影《桃姐》更质朴的魅力。



2014年8月28日晚,记者来到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嫩江街的沈空干休所,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干净整齐的甬路,爬满紫藤的葡萄架子,见证着这个小院曾有的辉煌,也见证着一个军队高级干部家庭与一个农村保姆之间绵延半个多世纪的人间真情。


她无儿无女,却待军人夫妻的孩子如同己出


听说家里来了记者,"小五儿"万春春骑着自行车,从外面风风火火地赶了回来,脸上的汗还没来得及擦,先快步上楼,看看躺在病床上的"姨娘"。


"姨娘"叫赵湘南,安徽滁州人。59年前,万春春的哥哥万百鸣出生了,因为前面还有两个女孩,同为军人的父亲万基和母亲冯若夫有点吃不消,二人商量着请一个保姆。第二年,中年丧偶、无儿无女的安徽老乡赵湘南走进了这个家。



49岁的赵湘南第一次走进这个部队干部的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既兴奋又忐忑。见到孩子时,一口一个"大小姐"、"二小姐",吃饭时也不敢上桌。


"大姐,咱们都是革命同志,没有主仆关系,以后叫他们名字就行。"高大英俊、慈眉善目的万基对她说。从此,她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孩子们亲切地称她"姨娘"。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万基和妻子都在部队上班,在家时间比较少。她悉心呵护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如同己出,给孩子们洗衣服、做饭、送孩子们上学。


如今已经52岁的万春春至今仍然记得,"三年困难时期,买不起饼干,姨娘就用淀粉加糖和成面,用瓶盖压成圆形,再用筷子头压出十字花图案,烤成饼干给我们吃。至今想起来,还又香又甜。"



送走了比她还年轻的军人夫妇,她继续留在这个家


幸福的时光总是飞快,一晃10年过去了,1966年,文革开始,"每天都能看到有人冲击空军大院。"万春春说,"雇保姆在当时被认为是剥削阶级的东西,姨娘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们家。"


赵湘南走了,母亲冯若夫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了好长时间;孩子们也六神无主,哭着喊着"要姨娘"。


赵湘南走后,万基夫妇时不时就会送些钱物,接济她一下;赵湘南也不时跑到冯若夫单位楼下,姐妹俩说说体己话儿。



时光荏苒,20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陆续长大了,有的出外当了兵,有的毕业当了医生,有的甚至出了国,赵湘南也步入了古稀之年,孤身一人无人照料。万基和妻子商量后,对留在身边的"小五儿"万春春说,"把你姨娘接回来吧,她对咱家有恩,不能让她一个人孤零零地过一辈子。"


时隔20年,79岁的赵湘南重回老雇主的家,此时万基已经是正师级的干部了——沈阳军区空军训练处处长,冯若夫也是正处级,但一家人和她的亲情依然如昨。


"有一年,妈妈不慎摔倒,股骨头摔折,姨娘日夜守在身边,两个人亲热得像亲姐俩。"万春春说。


2001年,父亲因病住院,再也没有回来。临走前,把几个孩子叫到床边,说:"你姨娘在咱家这么多年,不容易,老了,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她。焖饭,多加半碗水;炖菜,多炖两分钟。"孩子们默默地点了点头。


2009年2月18日,比赵湘南小18岁的冯若夫也先她而去,那一天,102岁的赵湘南哭得像个孩子,执拗着要到殡仪馆送妹妹。孩子们怕她年龄大承受不住,硬是把她留在家里。她拄着拐棍来到楼下,买来一篮子水果,嘱咐孩子们:"这是我给你妈妈买的,替我带给你妈妈。"


送走了冯若夫,赵湘南坐在一家人住了20多年的屋子里,心里一阵阵凄惶:一是睹物思人,二是盘算自己日后的生活。尽管她是看着春春一天一天长大的,并亲眼看着她把乔大庆迎进了家,但两代人之间毕竟横亘着55年的时光。



"姨妈,您放心,只要您不嫌弃,这儿永远是您的家。"春春的丈夫乔大庆率先发了话。春春也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姨娘。我们不让您走。"老人的泪水再一次滂沱而出。


老人知道,春春和大庆也不容易。两个人原来都是工人,上世纪90年代双双下岗。起初,春春卖过蔬菜,骑着"倒骑驴"进进出出干休所大院,别人看着怪怪的,自己也难为情;后来,哥哥姐姐凑钱,帮夫妻俩买了一辆出租车,俩口子一个白班,一个夜班,十分辛苦。


在北京部队做领导的哥哥万百鸣理解妹妹和妹夫,特意把四个姐妹召集到一起,郑重地说: "爸妈临走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姨娘,从今天开始,姨娘就由身边的春春和大庆照料,其他在外地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兄妹五人的手紧紧地攥在了一起。


107岁生病住院,孩子们把她从死亡线上又拉了回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