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家居洞察  ·  大股东出手!美凯龙或获建发6亿元租金收入 ·  昨天  
大家居洞察  ·  大股东出手!美凯龙或获建发6亿元租金收入 ·  昨天  
会计雅苑  ·  深圳证券交易所2024-2026年财务报告审 ... ·  2 天前  
会计雅苑  ·  审计费2260万!律师费1696万!一公司即 ... ·  3 天前  
马靖昊说会计  ·  央财与上财并列第一,2025ABC中国财经大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补上中学时代这一课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1-27 23:38

正文

文丨南洋富商

1

热爱读书的人并不多。热爱读书的中国人尤其少。
大多数人不需要读很多书,值得花时间去读的书也很少。 这二十年来,别人问我读书经验,我都只有一句话:「只有说明书是必须读的」。
有一些写书的人,新书出版,就会到处送人。
把自己写的书赠给朋友,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你哪来的自信,觉得别人应该花时间读你的书?如果朋友觉得你的书不值一读,又不好意思不去读,岂不是给别人添麻烦?
一般情况,收到朋友赠书,首先是礼节性读几页,然后给出一个礼节性的好评。类似于在好友圈给秀娃的图片点个赞(虽然没人觉得你家的丑娃真值得看)。
我的另一位朋友甚至可以不读书就写书评。他的诀窍是套用这段话:“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会非常反对,但是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对书中的内容无动于衷”。
不久前,我收到张是之老师写的一本书。原本计划花二小时去浏览一下,最后是陆陆续续花了八小时去读一遍。
之所以要不断读下去,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观点和我一模一样,让我觉得爽(有时候称赞别人“说得对”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你的观点和我一样”),另一方面是有些观点和我截然相反,就想去找漏洞去反驳他。

2

这本书的题目叫「经济学入门50讲」。首先,翻看目录,先点个赞。
点赞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开头的90页内容竟然都不讲经济学具体内容,而是讲科学哲学和研究方法论。
我在3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外国的历史课本,那是新加坡某个学校的初中历史课本。第一章的内容,讲的是历史研究方法论。这些历史研究方法论,在中国往往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讲,普通中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课本里的定论。
再一想,即便是自然科学,也是类似。中国的中学课堂也不会讲什么是科学。你去问上过中学和大学的中国人什么是科学,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像样的答案。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科学哲学和学术方法论的人,这一章是很好的一次补课——补上本该在中学时代就掌握的一些内容。
这部分提到的那些人名,比如波普,库恩,以及他们的科学哲学思想,在有些国家属于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人类思想史常识,但是在中国,却依然属于只有少数人了解的哲学家。
如果这部分内容能够让读者关注到这些思想,深入思考这些科学哲学问题,那么对于「中医是否科学」之类的问题就会减少无谓争吵。
有些争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尤其是大众经常争论的那些话题。
思想是属于少众精英的,大众只需要信仰。 在基础教育落后的情况下,本该成为思想精英的人,也经常由于眼界的问题,一辈子泯然大众。
去年有一篇流行网文,是一个清华校友写的,他说起他的几个校友群,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的乡村小学校友群,和清华大学校友群,讨论的话题竟然一样,观点和见识竟然也差不多。
这并不奇怪,因为虽然清华是精英名校,大多数清华校友在思想方面依然是大众。

3

木心有一句名言:大众没有观点。
在木心这种自恋的老式绅士看来,普通人都是缺乏基本思考能力的。
「大众没有观点」的另一个含义是个人主义的:观点是个人的,「大众」并不是任何一个人。价值,行动,也都是个人的。
张是之的这本「经济学入门50讲」,与其说是经济学书,不如说是一本试图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的书。如果你以前曾经是个「大众观点」的人,或许读完这本书,会发现自己的脑袋里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观点」。
类似的一本书是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中文版应该叫「这才是心理学」。很多心理学教授建议中学生读完这本书再决定大学要不要学心理学。因为读完以后,90%的人会果断放弃,原来心理学跟他想象的不一样,那是需要极其周密的严谨思维和critical thinking的,图书馆和书店里那些自称「心理学」的书架上摆放的,全都是山寨假货。
「经济学入门50讲」也会有这样的作用。
很多学经济学的中国孩子,是因为爹妈认为学经济学就能挣大钱,所以建议孩子报考经济学。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有这种念头的家长和孩子,或许你读完以后,再也不愿读经济学了。
而张是之这样的一个搞技术的工科生,反而会一头钻到经济学的研究里,成为经济学家。
经济学,首先是一种思考人类社会的方式。同样道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也是类似的学科。这些学科并不能让你速成致富,但是可以让你更理解人类,洞悉人性,或许能让你及早避开乱世而成为生存者。

4

经常有人问:心理学到底是否科学?经济学也经常面临同样到责难:经济学是科学吗?
但是这样问的人通常不会给出自己的定义:到底什么才是科学。
他们也懒得界定概念。心理学的一百多个分支,几百上千个派别,你问的到底是哪一派的心理学?
有效率的讨论,首先得界定自己的体系和概念,告诉大家自己的科学观是什么,你对科学是如何定义的,你的基本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你的理论敢自称是科学,你的研究方法和别人的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你的基本公理是什么。
互联网上到处是鸡同鸭讲的乱糟糟的辩论和谩骂,这是因为普通网民都没受过规范的学术教育,不仅分不清别人的思想体系和概念界定,也搞不清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概念界定。
所以,要介绍什么是经济学,说明经济学为何是科学,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以及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就得从最基本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点开始。
第一部分的十讲,是后面的内容能够成立的依据。读者如果因为这部分的阅读难度有点大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
第一部分大体上还是综述类型的。如果都是这种风格,或许本书就成为一本不偏不倚的「心理学入门知识手册」。但是,张是之老师不是观点中立的手册主编,他如此努力写一本书,干这种时间付出和金钱收益不成比例的事,当然还有别的目的。
这个目的,就是奥派经济学传道。如果你见过那些基督徒传教士的传道热情,就能理解奥派传道士的热情。

5

本书第11讲开始,讲经济学的分析起点。这一章开始,夹带的都是奥派私货。
首先,从个人开始。那些小标题就说明问题:
只有个人才能行动/个人有偏好/方法论的主观主义。
奥地利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方法论的主观主义。对一个东西的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而且跟我们的目有关。
张是之举例说:有人觉得钻石是宝贝,但是也有人觉得就是个骗局笑话(比如本人就是这样,层写过嘲笑钻石的文章)。有人觉得比特币是颠覆时代的新东西,另一些人觉得就是传销、骗局(比如本人就是这样,当初有人劝我花二万块钱买一百个比特币,被我拒绝。)
第12讲开始,讲一个人的经济学。引用的例子,是「鲁滨孙漂流记」和「荒岛余生」,都是我们生存狂喜欢的经典故事。
但是张是之老师不讲荒岛生存,他只对荒岛上只有一个人的经济学感兴趣。然后导入了财货、消费品、生产品、资本品这种概念。
讲完鲁滨孙一个人的经济学,然后开始讲二个人的经济学,然后开始讲很多人的经济学。于是有了市场,竞争,社会规则,私有产权,社会秩序。
接下来的内容,基本上就都是奥派的内容了。或者说,是奥派对传统西方经典经济学的各种否定,对政治正确的各种大众主流观点的否定。
如果你理解奥派的理论基础,一步步顺着书中的逻辑推理,就会很自然得出和作者差不多的结论。这些结论或许让你觉得三观破碎,或者三观重塑。
或许你完全不接受这些奥派思想,即便并没有能力反驳这些观点,还是忍不住啐了一口「呸」。

6

「边际效应递减」?错,应该是「边际价值递减」。因为效用的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
弗里德曼说多发钞票对大家都有好处?错,米塞斯说根本不存在中立的货币。
集体行动?错!任何集体行动都不过是个人的合作。
反垄断法?那根本是个笑话。政府才垄断,企业根本没有垄断这回事。
知识产权?错!知识根本不是产权。
价格管制?错,即便口罩卖到一千块一个,大米卖一万块一斤,也是不应该管制的。
计划经济会不会重来?亲,我们千万要警惕啊,别好了伤疤忘了疼。
「没有中间商挣差距」?呵呵,你若信了,就等着吃大亏吧。
食品药物这些特殊商品要不要加强监管?错!它们根本不是特殊商品。
不挣钱做公益?错!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
应该规定最低工资吗?错!最低工资最伤害底层人民。
政府应该补贴芯片和新技术,以防止外国卡脖子吗?错!根本不应该补贴。
社会应该高福利、免费医疗吗?错!这都是通往奴役之路。
当然,我猜想作者或许还有很多内容想写,只是限于篇幅,或为了出版审核,或为了避免刺激更多的人,而放弃了。
如果让我狗尾续貂补充一些内容,或许是这样的:
使用童工合理吗?当然合理,我外公外婆都是童工,要是禁止童工,可能早饿死了,也就没我了。
买卖孩子合理吗?或许合理吧,我外公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卖给有米吃的人家才没有饿死。
996工作你支持吗?当然支持啊,你可以选择不是996工作啊。
你怎样看代孕?XXXX,我不说了,前天写代孕的文章被举报和谐了。

7

写书评,推荐书,通常都是业内名流干的。这本书封底上的六个推荐人,除了邓新华可能是我曾经在群里遇到过的老盾,其余五个经济学者,我一个都不认识。
我当然不是经济学者。甚至对「经济学」三个字很反感。因为经常有人在群里训斥我和其他人:「不懂经济学的多读几本书再说话」。所以我对那些自以为懂经济学的人通常很反感。
今天我读完了这本经济学入门书,这是我有耐心从头读到尾的唯一的一本经济学书。我发现很多观点跟我一样,可见我其实也是懂一点经济学的,我只是不懂那些人的那些经济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