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头条
倾力打造博物馆行业第一新媒体集群,是“中博热搜榜”系列榜单首发平台。拥有博物馆头条(视频号)及“文博头条”“美术馆头条”“文博发展大会”“馆长圈”“中华文博共享平台”等专业发布矩阵,每日速递文博艺术行业前沿动态、权威数据、独家访谈等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二级教授、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  17 小时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丘成桐任首任院长!顶尖大学成立新学院:8年制 ... ·  17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Cruise被迫裁员50%!高额遣散费打脸科 ... ·  2 天前  
九章算法  ·  谷歌/亚麻的BQ题库,附上标准答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头条

再次斩获人气榜首 全国“景区型博物馆一哥”何以吸引77万人春节打卡?

博物馆头条  · 公众号  ·  · 2025-02-05 08:12

正文



作为全国春节假期最受瞩目的文旅地标之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 "千灯绘三国 百戏迎新春" 为主题打造的文化盛宴再创佳绩。除夕至大年初七,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累计接待游客77.01万人次,文创销售同比激增40%,位居全国景区型博物馆春节人气榜首。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现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庙,是国内最负盛名的刘备、诸葛亮及蜀汉英雄纪念地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距今有1800年的历史,有“三国圣地”之美誉。现分为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授牌成立“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这场融汇数字红墙、裸眼宫灯、仿古祭祀等30余项创新体验的文化盛会,不仅让三国故事跃然光影之间,更以"国际小喜神"全球互动、文物美学大展等特色活动,在社交媒体斩获超千万流量,成功书写了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成都样本,为万千游客奉上一席可触摸的东方美学盛宴。

能够取得如此斐然的成果,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把握住了几大“流量密码”:

中国博物馆参观量百强发布 武侯祠第一故宫第二





一曲“各显神通”的通力合奏


每年的主题灯会,是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固定动作”,但今年的灯会有所不同。用游客杨英健的话来说,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眼前着实一亮”。杨英健是地道的“三国迷”,大年初一,他带着一家四口从西安出发,来到成都体验大庙会。他表示,三国主题灯会是一家人驻足最久,品味最长的一个项目。


主题灯“草船借箭”

“‘桃园三结义’‘舌战群儒’‘空城计’‘单刀赴会’等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展示,而是结合互动剧情和现代科技手段。”杨英健说,整个游览过程充满惊喜与探索的乐趣,“尤其草船借箭的灯组,还有水雾在飘动,太逼真了!”



庙会灯组年年有,如何才能吸引人?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可谓做足了文章。今年的春节期间,首次以三国故事为主线的主题灯组,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打造成游客可感知、可触摸、可领悟的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多场景与传统文化的炫酷融合,更吸引着八方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当传统庙会、非遗灯组与科技相结合,又能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呢?在武侯祠成都大庙会上,全新的数字红墙技术让人拍案叫绝,《诫子书》《蜀相》跃然“墙”上,金字漂浮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韵味;主题灯展区域内,集合LED动态照明、激光投影等科技手段的灯组融入了音乐、烟雾等多感官设计;在实体打造的裸眼动态六角宫灯内,游客还可通过扫码将自己的祈愿灯笼挂至祈福祥运树上,提升“科技庙会”的交互体验。


“沉浸式游览,正成为文博游的一大趋势。”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武侯祠将持续推进沉浸式项目与文博游深度融合,注重运用新技术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结合,不断创造文旅新场景,满足群众新需求。





一次“传承文化”的创新样板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本次庙会也迎来新动作。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传习、展演、体验活动,将民俗重要节点与民众的春节文化诉求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大年初一上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文物区大门前人头攒动,2025年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民俗活动重头戏——“仿古祭祀”如约而至。现场,川剧演员身着古装,扮演蜀汉君臣等历史人物,循序古礼,复原传统新年祭祀仪式,庄重而充满仪式感。随后队伍缓缓前行,穿过层层殿宇,来到三义庙前广场,川剧绝技“八头变脸”惊艳登场,演员们高超的技艺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作为民俗重新回归现代生活的载体,非遗、文创也“大展身手”。在诸葛创意市集,糖画艺人全神贯注,动作一气呵成。剪纸艺人技艺精湛,让首次感受剪纸技艺的巴基斯坦游客可汗直呼:“剪得太棒了,和我的脸型一模一样。”大家惊叹之余,纷纷购买作为纪念。文创产品区域内,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千年名校石室中学联名推出的十余款“文运系列”文创产品销售异常火爆,从实用的书包、小巧精致的冰箱贴,到充满文艺气息的笔记本,每一款产品都巧妙地将三国典故、武侯祠建筑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场“美美与共”的视觉盛宴


当故宫博物院的“金瓯永固杯”遇上现代美学展陈,又是一种怎样的创意和激发呢?这个春节,传达“美美与共”的时代审美追求也是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初衷。



当跨年大展 “礼蕴天地 和合致美——文物里的东方生活美学展” 上的100余件(套)精品文物(等级文物数量达95%)集中亮相,各类清代宫廷用器、礼仪服饰、书画典籍……不仅是对古代生活美学的完美诠释,更是以东方美学这一兼具国际传播魅力与中华文化智慧的独特视角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每一件都是如此精美,不愧是老祖宗严选!”自媒体博主陈曰曰在观展后感叹。


不仅如此,配合展览并结合武侯祠建筑、园林搭建的现代美学展陈,仿佛时尚的少女般与古老的展陈文物形成鲜明的古今对比,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同样,融汇在庙会各处的“美景”同样令人陶醉。或古朴厚重或精美绝伦,每一件都承载着蛇文化的深厚底蕴的“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以“蜀汉盛世·锦绣繁花”为主题的迎春花艺就让不少游客直呼“洗眼睛!”;以艺术造型装置搭配仿真植物的时令花卉营造不同主题风格,全方位呈现东方美学与花卉之美。灯组的绚烂多彩、演艺的美轮美奂、小吃的垂涎欲滴、游客的欢声笑语……一切都在诠释着这场传统新春文化活动,也是一次“寻美”之旅。


“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下,让广大游客在欣赏和感悟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美学价值,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氛围。”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坦言。




一份“不胫而走”的传播案例


从1月14日起,武侯祠成都大庙会首次面向全球招募国际小喜神起,便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新春时节又一“迅速传播”的典范案例。全球十国语言传播;《美国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等国际媒体聚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CCTV、新华社、中新社等4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数据显示,截至大年初七,共有近40多家媒体先后发布超400篇(次)相关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报道。



其中,仅以CCTV为例,CCTV1《晚间新闻》、CCTV1《新闻直播间》、CCTV2《第一时间》、CCTV4《中国新闻》、CCTV13《东方时空》和CGTN等多个频道的多个栏目从不同角度,分别以新闻或直播的方式对武侯祠大庙会进行全方位传播。尤其,2月2日,CCTV13《东方时空》“中国晚八点”以“武侯祠大庙会:千灯绘三国 百戏迎新春”为题,对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进行了长达5分钟的专题直播,全面深入地展现了本次大庙会灯组、演艺、集市和小喜神等多方面的精彩。央媒如此大规模、密集地关注,在成都乃至全省本地新春文化活动中,较为少见。



在社交媒体上,“2025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同样成为热议话题,网友纷纷点赞大庙会年味儿浓。2月3日,有关武侯祠成都大庙会的话题荣登微博成都同城榜前10名;抖音搜索#武侯祠成都大庙会#有超千万的播放量;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均为热门高频词汇。



沉浸式直播是拓展博物馆服务边界最有效的方式。在今年大庙会期间,武侯祠博物馆联合各大主流媒体,先后组织了近十场直播,让上百万名网友,云游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其中,由红星新闻联合@文旅之声推出“欢欢喜喜过大年・全球接力晒年味”系列直播第五站成都:逛武侯祠大庙会,单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44万。


“通过系统化传播推广,武侯祠和成都的文化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不仅提升了地区的知名度,还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庙会一系列活动所传递的传统文化价值和节日氛围,也对公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