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济南城的两个人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兵临济南城下。
此时,华野兵强马壮,直接攻城的部队14万,准备打援的18万。济南守军只有11万,城周围全是解放区,沿津浦线往南的重镇徐州离有300公里远,中间再无国军。
1
守济南的最高长官是山东省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华野喊出的口号就是“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王耀武是山东本省人,时年44岁。他出身黄埔三期,从底层一路打上来,曾任头号主力七十四军军长。
那时,三大战役还没开打,国府似乎还可一战。不过,明眼人都知道,济南肯定守不住。
王耀武是明眼人。他劝蒋光头放弃济南,将十万大军撤到徐州一线,再图决战。蒋觉得,济南是山东首府,不战而弃影响太坏,坚决不同意。
济南城里,忐忑不安的明眼人不只王耀武一个,守城西的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也很清楚。
吴化文和王耀武一样是山东人,时年也44岁。
他比王耀武的经历复杂多了,本是西北军冯玉祥部下,中原大战时投了蒋,抗战期间转投汪,日本投降后又由伪军变回国军。
吕布可能也自叹不如。
他打仗不大行,看风向很行,这次也不例外。济南城一开打,他就带两万人起义了。
2
济南本就守不住,这下更麻烦了,打了八天就完了。
城破前,王耀武看大势已去,准备弃城。他对省府的行政官员们说:你们不是军人,没有什么责任,形势就是这个样子,回家照顾家人去吧。
王耀武跑到寿光,被抓住。他被俘后,一个手下的亲信团长去看他、跟他告别。他摸了摸身边,翻出一些钱来,让团长拿着做路费。
挺仁义的。
他不只对自己人仁义,对敌人也不狠。济南开打前,他把监狱里的政治犯和我军俘虏都放了,还发了路费,当官的五块、士兵三块。
这么做,在国党中挺难得的。
对比一下,两个月后,太原围城战时,中野八纵参谋处长晋夫进城联络国军三十军起义事,被抓。阎锡山把他和三十军军长黄樵松押送到南京,当月处死。
3
解放后,王耀武转到功德林监狱,跟那帮黄埔老同学们作伴了。
关了十年后,1959年,因表现出色,跟杜聿明等九个人一起被特赦。
从围剿红军起,他一直是我军死对头,特别在谭家桥一战打垮红十军团。刘畴西、方志敏、寻淮洲都因此牺牲,只逃出参谋长粟裕。抗战期间,他屡经恶战,一直打到45年的雪峰山最后一役。
这样的经历,怎么看也是一员悍将,其实他颇有点胆小谨慎。
济南战役后,我军让他录音广播向蒋方喊话。他念念不忘这事,在功德林问狱友文强,老蒋听他喊话有什么反应?文强说,蒋听了气得把收音机砸了。王一下就很沮丧。
同在功德林的黄埔五期师弟邱行湘跟他开玩笑说,你颇像一生谨慎的诸葛亮。王耀武说,他更崇拜关云长。
第二天,王耀武慌忙对邱行湘说,他不崇拜关云长,因为关云长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他身在功德林,心向共产党,身心一体,绝无异念。
其人有趣至此!仁义、有趣又谨慎的人,一般不会太坏。
4
王耀武在监狱里关了十年,吴化文当了十年高级干部。
全军整编时,吴化文所部改编成三野七兵团三十五军,吴当军长。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四天就攻进南京。第一个进南京的部队、扯下总统府青天白日旗的部队,就是三十五军。真是无上光荣!
即使这样,山东老根据地的民众仍愤愤不平。吴军当伪军、国军时,残害当地军民,结下血仇。山东组成代表团去上海向陈毅请愿,要严惩该部。
1950年,35军撤编。吴化文转任浙江省交通厅长,直到1959年。
5
同是国军将领,有人一条道跑到黑,成了败军之将;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始终站在胜利者一方。
这往哪儿说理去?真实的历史本来就不讲道理。
前几天看“满江红”,秦桧腰也不直、气也不匀。其实,人家活得可好了,寿终正寝,子孙富贵。赵构活到八十岁,在帝王里都排名靠前。
历史就是这样,某一方的胜败有逻辑可言,某个人的成败则很难说,有时差别只在毫厘之间,结果就相距万里。
比如,同是国军黄埔系将领,有戴安澜这样抗日时牺牲的,就是民族英雄,朱毛给写诗、写挽联;有张灵甫这样解放时毙命的,就是千古罪人;有杜聿明、王耀武、邱行湘这样兵败被俘的,新旧遍历、人鬼翻覆。
6
司徒雷登曾说,国民党里的许多人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平心而论,我对其中不少人是由衷地敬佩。我知道他们是一些正直的、有公益心和有教养的人。
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就对老上司胡琏赞誉有加,敬他淮海大战时临危不惧、自投险地,主动飞到双堆集和同袍们共生死。杨也很佩服陈诚,一直学他清廉治军,不贪不占。
这其实很正常。正义的一方中有卑劣小人,逆党中也有端正君子。
在历史大潮面前,个人操守、品行与能力往往不如站队、选择与运气重要。
7
不过,拉长历史去看,有些事,也没那么重要。
1959年,王耀武获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员,后任政协委员;同年,吴化文转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两人也算殊途同归。
既如此,要选的话,我还是做王耀武吧。
(《解放战争》(上、下),王树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黄济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5月版;《杨伯涛回忆录》,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公号:行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