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小米的CEO雷军和格力电器的董事长董明珠打了一个赌。双方约定5年后对比营业收入,赌注高达10亿元人民币。
5年时间里,这个赌约在各种场合时常被提起。在赌期渐近、两家又先后发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之际,
数可视
联手
腾讯科技
帮您解读这场“5年赌约”的胜负筹码。
回望2013年至2017年,格力在营收方面一直力压小米。不过,双方在营业收入金额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从打赌当年将近900亿元缩小至2017年的300多亿元。成立于格力1991年的格力电器于2012年突破了营收千亿大关,而2010年诞生的小米只用了8年便达到这个目标。
格力和小米的营收之路并非坦途。双方在2015年纷纷经历营收增长为负的“阴影”。但在去年,小米的营收增速高达68%。相比之下,格力37%的增速则略显逊色。2018年之前,双方营收差距只有300亿元。
这5年里,以手机起家的小米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孵化、投资了超过210家生态链公司。小米称自己走的是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模式。
而以空调业务闻名的格力电器试图摘掉“空调”的标签,宣称自己正在从“中国制
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发展包括智能装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力求完善产业布局的格力和小米纷纷进军对方的“地盘”——格力发布了“色界手机”,而小米也做起了空调。不过,从他们的主要营收业务占比看来,占据大头的依旧是老本行。
但小米的转型似乎看起来更顺利些。 从2015年到2017年,小米手机业务的营收占比已从80.4%压缩至70.3%。
再来对比一下今年已知的营收数据。根据双方在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的数据,本季度格力电器第三季度营收577亿元,同比增长38.46%;小米集团营收5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