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理财·生活 |
金融圈生活方式发现者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这是2004年上映的贺岁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十几年过去了,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了发展经济,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均出台了不少措施留住或吸引人才。
随着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的暴涨,“逃离北上广”成为热门话题,不少二线城市也伺机推出了吸引人才的政策,给钱、给房、给户口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筹码。
有人才的城市才有未来,二线城市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记者采访二线城市政府政策制定者、重点大学就业办和毕业生发现,吸引人才核心还是产业,没有产业也留不住人才,二线城市人才逆流回到一线城市的也不在少数。二线城市优势产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毫不费力,比如长沙的娱乐产业,但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产业,二线城市仍待补课。
二线城市送钱送户口送房住
成都
成都将改革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鼓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最开放包容和最最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成都还将对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服务,租住满5年可按不高于入住时市场价格购买该公寓。
武汉
进一步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毕业3年内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创业就业证明即可落户;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每年建设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5年内达到满足20万人租住需求的人才公寓总规模;提出建立“人才住房券”制度,以奖励形式支持企业人才和大学生购、租住房。在促进就业方面,扩大实习(训)见习机会和就业岗位,5年内组织建设3000个以上大学生实习(训)见习基地;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开发1万个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吸纳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拓展大学生职业上升空间,从全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录在我市社区(村)委员会、公益岗位、“红色物业”管理岗位达到服务年限的大学生。建成50所以上公益性创业学院,每年提供不少于10万人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机会。为大学生创业“减负”,加大创业补贴,为创业大学生初期创业提供一定的创业补贴和融资扶持。提供免费创业工位,让大学生以最小成本创业。加大创业投融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加码”。
长沙
未来5年,长沙将投入百亿元以上资金。其中,高精尖人才引进培育奖励资金8亿元以上,高校毕业生补贴资金20亿元以上,高技能人才奖励补贴资金3亿元以上,紧缺急需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引进培育资金6亿元以上,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新政策的受益人群在200万人以上。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涵盖了100余个政策点,特别是在奖励补助力度、创业支持力度、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科技人才激励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为了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留在长沙,新政首次对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并实施“零门槛”落户。对新落户并在长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西安
西安推出“23条人才新政”,计划五年内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名。对A、B、C类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项目配套奖补。设立引才“西安伯乐奖”,对用人单位、中介、个人等每引进一名A、B、C类人才,分别给予100万、50万和20万元的奖励。在奖励激励方面,设立“西安英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30—50万元奖励,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给予150万元奖励。提出了“清单制”“帮办制”“直通市领导”等全新举措,为高层次人才免费提供引进落户、创办企业、兑现政策、社保医疗教育等服务。对A、B、C、D类人才,实行优质生活服务“绿卡通”制度,在医疗、子女就学、落户等方面实现“一卡在手、处处绿灯”。
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户口、房子和现金补贴,都是重头戏。户口方面,二线城市对本科毕业生落户几乎零门槛,不少城市对落户还有租房补贴。
在住房方面,南京市还发布《人才安居办法》,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和园区内新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六类人才,可以分别享受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购房补贴和租赁补贴五种待遇。
资金补助也是重头戏,杭州推出“房补+车补”;福州市财政则给予应届博士研究生每人安置补助费15万元,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解决住房困难。
除了对毕业生,重点人才补助方面,更是不惜重金,杭州、南京以及无锡,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自主更是高达亿元。
北上落户持续收紧
二线城市抢人,其大背景是一线城市落户逐渐收紧和新一线城市的崛起。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早于2014年表示,进京指标不会突破1万人,以后会呈逐步趋紧态势。2015年北京市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引进指标不超过9000人,“2016年只减不增”。
虽然2017年进京名额尚未公布,北京官方最新表态,北京将坚持“两严控一支持”引进毕业生,即按照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对落户指标实施“总量封顶”。今年外地生源进京落户指标将不超过9000人。
上海也在严控人口,自2015年起,上海的流入人口持续转负。而今年外地流入、无户籍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3万人。
一线城市中,唯深圳在大举吸纳人才。自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出台81条“人才新政”后,深圳十区也紧跟着出台落地政策,按照宝安区的方案,最高端的杰出人才可以获得市和区各600万元共1200万元的奖励补贴;基础型的人才也可获得博士6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3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
相对北上深的高房价来说,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也即舆论提到的“新一线”,一般包括杭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等城市,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的首选地。
根据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高达37.5%,高于一线城市的29.9%。从流入数据来看,一些“新一线”城市更是不逊一线,杭州人才流入率高达11.78%成为“领跑者”。
二线城市能留住大学生吗?
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的一份资料显示,近三年(2014-2016)的学生就业城市排名,前四的城市始终是兰州、北京、深圳、西安,广州与上海则在5、6位变动;除了因为地理因素而就近选择的兰州和西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直是兰大人就业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在2016年的就业选择中排名有了很大的提升,成为兰大人前十的就业选择,武汉也超越此前一直排在前面的成都、杭州和天津。这也说明武汉成为新一线城市中的相对有吸引力的区域。
武汉有大学之城之称,这是武汉官员在招商接待和城市推介中,最爱提及的一句话,即武汉有79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但大学生转化为建设武汉的人才了吗?这是武汉很多区域学者的一句反问。
来自武汉市人社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留在武汉的大学生为10.4万人, 2016年为15万人,人数明显增加。
二线城市是否能留住人才,至今还待观察。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有二线城市逆流到北京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互联网、传媒和金融行业,在二线城市比较难找到位置。
对于优秀人才来说,房子、户口和几万块钱的补贴都不是关键,他们更期待的是发展空间。
对于相关政策网友看法各不相同
有的网友并不买账:
对于毕业生来说,也并非非要留在大城市,但是无奈:
也有人指出了根本问题:大环境好自然留得住人,
而在老虎看来,应届生就业选城市时,大多看一个城市里的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比如北上深在文化、金融、高端制造业各占春秋,就和做传媒娱乐的很难会去深圳发展,做机械工程的也不会“北漂”一样,二线城市与其给“户口”给“购房指标”,还不如大力支持某一行业,这样相关人才肯定会“不请自来”。
那么对于二线城市抢人,你怎么看呢?
老虎财富综合自:微博,21世纪经济新闻,中国经济网、365楼市、腾讯财经等
欢迎更多个人、媒体与企业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请联系微信:lx930525,注明“公众号ID+文章+合作/转载”。@老虎财富(laohucaifu) 保留所有权利
聚焦雄安政策研究的公众号,全方位报道雄安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