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河北农村还没有自动收割机,人们都是用镰刀割麦子的。一般农村家庭从收割小麦到贮藏最少需要两周的时间。现在不一样了,一家好几块地,用不了两三天就能干完。
割麦子是个非常累人的活,弯着腰一干就是一天。这活不光是累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
割完麦子,还得把它拉到场里,这时候是用牲口的用牲口,没牲口就得用人力。
后来大家都用上了拖拉机,既方便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压好了,就得起场,这是起场用的叉子和耙子。
扬场是把石滚轧好的麦子趁有风的时候用木掀迎风抛向空中,借用风力吹去麦子的秕子以及短的麦秆和麦糠等。
把没有麦粒的麦秸秆堆成麦秸垛,堆出一个既稳定又漂亮的麦秸垛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
麦子入囤之前还得晒干了,要不会生虫。
最后就是装袋运回家了。
儿时的打麦场,是大人的繁忙场,孩子的欢乐场。起场,父母盼着收成,如何颗粒归仓,孩子想着玩耍,怎么能够尽情尽兴。
如果说现在的孩子有充气蹦蹦床,那麦秸垛就是那时候的蹦蹦床。
等过了麦季,依然可以玩耍,没准儿还能摸出俩鸡蛋。
无所顾忌,不怕磕着碰着。小孩子,把麦秸垛当成游戏的乐园。
有的麦秸垛,可以避避雨,也躲在里面捉迷藏。
曾经的麦秸垛,是乡村的一道风景,煞是漂亮。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也真是辛苦,累了吃块雪糕,啃个西瓜。农忙没时间吃饭,吃个咸鸭蛋,来瓶啤酒就是幸福!
曾经的农村生活如此美好
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也没有风景名胜,但却记录着那小山村普通的生活,剩下的是万千的思绪随山水移转...
那些年,吃饭时的笑容是纯朴无瑕的,饭碗里盛着的是真正的幸福。
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何谓零食只知道屋后山上摘的野果子是最好吃的。
从小就开始学习“本领”,曾经用过的劳作工具,是一辈子的记忆。
小时候成绩不错,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奖状贴满了整个墙壁
那时候的板凳都是木头做的,吃饭、写作业...都用它,十几年过去了,颜色变了,但是依然结实。
常把桌子拿到外面吃饭,边聊天边吹着晚风边吃饭,可舒服了。
晚上几个小孩玩老鹰抓小鸡,
这情景,
可能很多年没见过了吧!
夏天池塘成了天然的游泳池,每到傍晚就有小孩偷偷来玩水。
豆角、丝瓜、黄瓜、青椒、萝卜...这些蔬菜家里都有种,吃到得都是最新鲜的食物,根本不用去买。
蚂蚱、蟋蟀、知了、蚕、七星瓢虫等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是我的小伙伴,现在城里就很少见了。
乡村里头抬头就能看见蓝天白云,呼吸的空气非常清新。
爸妈都是农民,没文化,没去过大城市,种着那一亩三分地,春耕、夏忙、秋收、冬藏,然后再春耕,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