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为您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2025中国经济两大变量:关税压力和国内刺激 ·  23 小时前  
FT中文网  ·  美国经济2025:油主沉浮?(上) ·  2 天前  
哈佛商业评论  ·  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支撑?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商业评论

一位女掌门宣布告别

21世纪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1-21 19:37

正文

本文字数:2002|预计3分钟读完

中国咖啡江湖变了。


来源丨投资界

作者丨王露 杨文静



这是王静瑛加入星巴克的第25年。


2000年,她加入星巴克,花了十一年时间成为星巴克中国区总裁,后面十多年里,带领星巴克中国从不足500家门店拓展至6000多家


如今,这位铁娘子交棒退任。据报道,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CEO王静瑛将在1月24日正式退休。目前仅为内部通知。


而三个月前,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文娟(Molly Liu)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至此,一场长达一年的权力交接落下帷幕。



1


屡创奇迹



王静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香港。1992年,她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到了香港开始职业生涯。


2000年,王静瑛加入星巴克,担任中国及亚太地区市场总监。此后陆续担任星巴克新加坡、香港等地负责人。


王静瑛


2011年,王静瑛被任命为星巴克中国负责人,担任总裁一职。这并不是个轻松的差事。


要知道早在1999年,星巴克就进入中国却始终水土不服,随后十几年里只开了400多家店,险些打道回府。


王静瑛采取的策略是以价值为导向,将核心竞争力,定位于门店“第三空间”属性和高品质的咖啡生活方式,并快速开店。


她掌舵十几年间,门店数量扩张至6000多家,进驻城市超过200个,员工增至超过60000名。


一度实现了每隔15小时就有一家新店在中国开张的奇迹。


中国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一度超过美国,并成为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


对王静瑛而言,成功秘诀在于失败。“小错误是迅速拓展市场的唯一方法。我们每年开设的门店都有成百上千个错误。每天都会失败很多次,但这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2016年,她被提升为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三年后,升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静瑛之前,星巴克从未在中国设立首席执行官及董事长职位


可以说,没有王静瑛,就没有星巴克中国的现在。


实际上,这并不是王静瑛的第一次交棒。


2021年她曾卸任CEO宣布入局创投,投身管理星巴克中国Siren Ventures创投基金。


但一年后,由于星巴克深陷增长危机,创始人舒尔茨回归掌权,王静瑛也重返一线。


如今,见证了星巴克中国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这位昔日铁娘子卸下重担。



2


权力交接



就在三个多月前,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文娟(Molly Liu)改任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


可以说,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交接。


2023年,星巴克尝试全新的CEO接班人计划:刘文娟被任命为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星巴克中国联席首席执行官,与王静瑛共同领导中国业务


刘文娟


这是星巴克中国首次提出“联席首席执行官”概念。此时的刘文娟已被看作王静瑛的继任人选。这一年,是她来到星巴克的11个年头。


作为中国餐饮界少有的年轻女CEO,刘文娟的经历不算复杂。


1998年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她继续攻读硕士生,拿下国际金融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后就加入麦肯锡,其间负责领域均集中在消费和零售行业。


2012年,刘文娟加入星巴克中国担任企业项目总监,一步步走到公司的核心位置。


期间,刘文娟从零开始,一手打造出星巴克中国的整套数字化体系,包括“专星送” 、“啡快”等业务都出自她手,而这也成为日后公司增长的关键引擎。


接棒后,等待刘文娟的是什么?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市场,星巴克近来表现都不算好。


曾被视为增长引擎的中国市场却动力不足。去年全年星巴克中国营收29.58亿美元(约21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


而瑞幸咖啡在2024年营收248.6亿元,同比增长39.4%,已连续两年超越星巴克


显然,咖啡市场已变得更加复杂。


价格上打不过9.9元的本土品牌,引以为傲的“第三空间”概念不再稀缺,星巴克不得不找到新打法,不仅试水短剧吸引年轻消费者,加快推出新品并加速向县城下沉。


无论如何,改变势在必行。



3


后浪席卷



用数十年的时间培育了中国咖啡市场,当劲敌瑞幸出现之时,星巴克并未注意到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


与星巴克不同,瑞幸依托互联网而生,诞生之初就搭建起线上点单系统,从供应链到客户端都依托数字化,并以当时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


星巴克在瑞幸诞生之前就提出了“数字飞轮计划”,但数字化进展缓慢。这或许是这家咖啡巨头第一次感受到了威胁。



从瑞幸身上,无数品牌看到了庞大的咖啡市场,M-Stand、Manner、Seesaw、库迪、幸运咖、挪瓦咖啡等崛起,中国咖啡市场越来越热闹,星巴克的危机感也日益突显。


2024年初,库迪借“百城千店咖啡狂欢节”将70多款产品调整至9.9元,瑞幸在犹豫不久后应战。


原本就走低价路线的幸运咖随后加入,推出了“全场6块6封顶活动”,咖啡价格战轰轰烈烈打响,星巴克虽表明不参与价格战,但仍然推出了消费券。


一位消费投资者曾直言,干掉星巴克的未必是价格,而是一家老牌企业对中国消费者的洞察正在减弱


时至今日,瑞幸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万家,库迪正以疯狂的速度紧追直上。


与此同时,连锁咖啡赛道已经进入了淘汰赛。


曾经的明星品牌Seesaw自2023年起就开始关店,2024年以来关闭了48家门店;太平洋咖啡全国门店数量减少百余家;不眠海、上岛咖啡等曾火爆一时的咖啡品牌门店锐减……这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后浪席卷而来,留给星巴克的时间愈发紧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