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光学学会(Optica)公布了2025年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Optica Fellow)名单
,来自
27个国家的
121
位
专家荣获此殊荣。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是在光学和光子学的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会员。由波士顿大学主席 Alice White 领导的资深会员委员会审查了现任会士提交的
217
项提名。由于会士占会员总数的
10%
以下,因此选举过程竞争激烈。
曹暾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高端人才计划,获评辽宁省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杰出学者。任辽宁省先进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大连市新型功能材料与光电子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极端制造分委员会委员,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超材料学会理事,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期刊副主编,Engineering 期刊专题编委,Journal of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 and Devices 期刊编委,elight, 极端制造、材料工程(T1)和航空材料学报(T2)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纳米功能材料、纳光学与技术、表面等离激元光学、光场调控及应用,先进制造等研究。
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础加强计划课题、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柴扬
,教授,任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同时担任理学院(研究)副院长及微电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柴教授亦是 IEEE 杰出讲师、 香港物理学会副主席及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并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发表期刊论文超过100篇,总被引用次数超过 20,000,H 指数为 72,入选美国史丹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他在仿生感算融合视觉适应领域的研究于2022年被评为香港十大创科新闻之一;次年,他研究在感算融合运动感知方面的工作入选了2023年中国Chip10科学进展。
陈显祯
,教授,台湾阳明交通大学,成像与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先进的非线性光学显微镜:实时应用的快速光学切片图像,用自适应光学成像厚组织,打破超分辨率成像的衍射极限,&多光子诱导激光消融,三维光刻:特定的3D微结构和高通量微加工
初大平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名誉院长,英国剑桥大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光电子与传感器组教授、主任,剑桥大学工程系先进光电与电子研究中心主席。兼任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英国物理学会特聘物理学家(Chartered Physicis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Fellow)。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爱普生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是爱普生研究所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主任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爱普生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爱普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英国Warwick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主要从事高亮度多稳态反射彩色显示器件,应用于投影、照明和电信的全息空间光调制器、夹层电活性金属箔和灵活可印刷电子技术等研究。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近晶A型150dpi的显示器和使用堆叠配置反射式彩色显示器,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傅岚
教授任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物理研究学院,担任电子材料工程系主任职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设计、制造和集成光电器件(LED、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和化学传感器,基于低维III-V化合物半导体结构,包括量子阱、自组装量子点和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生长的纳米线。傅岚教授曾获IEEE光子学会研究生奖学金和杰出讲师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博士后奖学金、ARF/QEII奖学金和Future奖学金。现任IEEE纳米技术委员会分会和区域活动委员会主席,IEEE Photonics Journal, Beilstein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副主编,以及Opto-Electronic Advances和npj Nanophotonics编辑委员会成员。现任澳大利亚科学院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委员会的现任副主席,以及澳大利亚材料研究协会(AMRS)的副主席。于2023年被CosmosMagzine评为 “澳大利亚50位前沿科学女性”之一。
L.Jay Guo
于1999 年在密歇根大学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自2011年以来一直担任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正教授,并在应用物理学、机械工程和大分子科学与工程领域担任职务。他>了230 篇参考期刊出版物,引用次数超过 25,000 次。郭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混合光伏和光电探测器、基于聚合物的光子器件和传感器应用、柔性透明导体、等离子体和纳米光子学、基于纳米压印和卷对卷纳米制造技术。我们有兴趣开发适合建筑集成或车辆集成的光伏,尤其是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具有适当的颜色外观。我们还在开发新型光学涂层,可以在所需的频率范围内控制电磁波的传输、反射和吸收,适用于多种应用。
胡传民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迈阿密大学。胡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采用实验室测量、现场采样测量及遥感技术多种手段研究藻华(包括有害和无害藻、大型藻和微藻)、海洋溢油、海岸带与内陆水体的水质和全球变化。作为南佛罗里达大学光学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胡教授指导实验室建有多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包括用于监测海岸带和河口水质的虚拟浮标系统(VBS)、服务于有害藻华近实时监测的综合赤潮信息系统(IRIS)和结合遥感与数值模拟追踪大型藻类的马尾藻观测预警系统(SaWS)。此外,胡教授还担任Applied Optics专题编辑(2009-2014年)、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主编(2015-2017年)。
胡松,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Song胡从弗吉尼亚大学加入麦凯维工程学院,在那里他是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他在 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 和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等期刊上发表了 60 多篇同行评审文章,并发表了 40 多场特邀报告,包括 Photonics West 的神经技术全体会议和微循环学会年会的主席研讨会主题演讲。他的出版物,包括自 2009 年以来在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上被引用次数第四和第六的文章,以及自 2007 年以来在 Optics Letters 上被引用次数第五多的文章,已累积引用超过 6,000 次 (h 指数:30)。他于 2018 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CAREER 奖,并于 2014 年获得 Ralph E. Powe 初级教师增强奖。他在 Neurophotonics、Photoacoustics 和 Scientific Reports 的编辑委员会任职。
胡伟达
,1979年生,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红外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7),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Clarivate全球高被引学者。主持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WR青拔、Royal Society-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UK)。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1/5)、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自然一等奖 (1/5)、中国物理学会萨本栋应用物理奖。长期从事红外探测器、红外智能识别芯片及其空间应用研究。现任Infrared Physics &Technology主编,Small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Earth & Space: from infrared to Terahertz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SIT) 执行主席。第一、通讯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Electronics等国际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总引用28100余次,h因子93。应邀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撰写News & Views和Invited Review。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研究工作3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次入选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
黄永箴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3年、1986年和198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半导体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半导体所光电子研发中心(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半导体所实验区)主任。
正方形光学微腔半导体激光器、微腔双稳态半导体激光器和定向输出圆形微腔激光器研究成果分别入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杂志评选的2008、2009和2010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获得2005年和2007年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以及2006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和2008年中科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以及2009年的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的博士获得2005和2007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并有六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获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和美国发明专利,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
任貽均
于 1970 年出生于台湾台北。他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他分别于 1994 年(1993~1994)和 2001(1997~2001)在国立中央大学光学科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于 2002 年加入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光电工程系,担任副教授。2006 年,他成为了一名教授。他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涉及纳米雕刻薄膜的制造、基于各向异性薄膜的新型光学器件、亚波长尺度复合材料的光学特性分析。
Yali Jia
博士是眼科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Jennie P. Weeks眼科教授,以及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HSU)眼科光学与激光器中心的副主任,也是国际眼循环学会的联合创始人。.贾医生是世界知名的先进眼科成像专家,也是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和 OCT 血管造影 (OCTA) 的领先先驱。她>180篇同行评审文章,引用次数>13000次(h-index=48)和6本合编书籍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荆杰泰
,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在量子光源(包括量子压缩态、量子纠缠态等非经典光场)产生及其在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精密测量中的应用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Optica、PNAS、Physical Review Applied、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A、Optics Express、New Journal of Physics、Nature Physics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
冷雨欣
,博导,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超强超短激光技术发展及其前沿重要应用等方面研究,重点突破创建极端强场、超高信噪比、极端超快、可调谐与新波段、时空特性稳定可控等超强超短激光创新发展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探索微纳尺度超短激光等新方案。
近三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3人,有2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被授予硕士学位,8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被授予博士学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人。
Jensen Li
教授是埃克塞特大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院计算工程和超材料(教育与研究)教授,他于 2024 年 7 月担任该职位。在此之前,他曾担任香港科技大学 (HKUST) 物理学教授。他还曾担任伯明翰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光子学高级讲师和讲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系的助理教授。
李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当选院士,并于 2022 年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他于 2007 年至 2009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NSF 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并于 2005 年至 2007 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布莱克特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并得到裘槎基金会的博士后奖学金资助。他于 2004 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 2000 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他于 1998 年获得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李炜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微纳光子学与材料国际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包括热光子学、纳米光子学及其在下一代信息和能源技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的通讯作者论文,总被引80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与知名企业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等项目二十余项。指导学生和博士后获中国科学院大学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国际学生奖、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本人获评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
李向平
,男,1979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应用光学专业,2005年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9至2015年在斯威本科技大学微光子中心就职博士后、高级研究员。期间,连续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PD Fellowship(2011)、DECRA Fellowship (2014)以及维多利亚州政府Victoria Fellowship(2013),作为第二完成人(2/2)获2013 年澳大利亚国家创新奖提名。2015 年加入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入选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组建纳米光子学及器件课题组,2017年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创新团队带头人,2023年获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资助。
主要从事纳米光学、超构表面、激光加工及光存储方面研究。
Tsung-Hsien Lin
,台湾中山大学光子学系教授,专业领域为光学、液晶物理学、光子液晶材料/器件、高级液晶显示器。
Huiyun Liu
,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于2001年8月加入谢菲尔德大学的EPSRC国家III-V技术中心。他负责为英国学术和工业研究界开发半导体材料的分子束外延生长。2007年,他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大学研究员称号,并在伦敦大学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担任高级讲师,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学、材料工程、通信工程、量子物理学、电机工程、电子元件、传感器和数字硬件。
刘娟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三维显示、全息和衍射光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重点/区域联合重点/面上项目、科技部973/86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北京市科委项目及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20余项。兼任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委员、SID 中国区域AR/VR 专题主席、《光学技术》的执行主编、国际期刊Optik编委等。曾任国际期刊Applied Optics编委和特刊责任主编、国际数字全息会议DH(2019~2020 )大会主席、国际会议OIT-1(2019~2024)主席。在国际光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Optics Letters等发表论文200 余篇,部分成果被Springer Nature 选为ESI 热点及高被引论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授权50余项。
Yuerui (Larry) Lu
于2012年获得康奈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博士学位。他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学士学位。2013年,他加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担任未来工程研究领导奖学金的研究员和讲师。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他是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量子计算和通信技术卓越中心(CQC2T)的首席研究员和项目经理。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二维量子材料和光电器件、MEMS传感器和执行器、生物医学和能源器件等。他在Nature、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目前是Optic的副主编。
马雄峰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2003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毕业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量子计算中心、多伦多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回国进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量子密码学,量子信息基础和量子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23年起担任Physical Review Letters编委会委员。
马欲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激光传感和激光技术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包括重点、优青、面上等)、国家载人航天预研、JKW基础加强、华为公司委托项目等30余项。黑龙江省首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2021年度、2022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美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全球顶尖科学家前10万榜单”。担任Photoacoustics、Optics Express、Optical Engineering、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Chinese Optics Letters等8个期刊领域主编/副主编/编委,担任Ultrafast Science、光学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等。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1区论文7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8篇、ESI高被引论文24篇 (10年高被引论文1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多项奖励。
Wei Shi
,拉瓦尔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加拿大硅光子学研究主席(第 2 级)、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会员、美国光学学会 (OSA) 会员。研究方向主要为集成光子器件和系统、纳米光子学设计和制造、CMOS-光子学协同设计、高速光传输和检测集成激光器。
宋清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结构中的光场调控。过去几年,针对微型激光的出射、模式控制以及其在通信和传感上的应用,展开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光场调控的新机制、新方法,并拓展了一些微纳结构的新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PRL、Nat Comm、Science Advances、Adv Mater、ACS Nano、Nano Lett、LPR、Optica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受到了业内同行的好评,并被Science Daily、PhysOrg、Laser Focus World、Optics & Photonics News等国际知名科技传媒亮点报道40余次。
Xiankai Sun
于2010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4年,他先后担任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和副研究员。2014年起,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现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和光学科学中心副主任。他是芯片级集成光子、电子和机械装置与系统方面的专家。他目前的研究重点是用于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型光子和光机械纳米器件。
田磊
,200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学士,201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医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成像与传感、计算显微镜、散射介质中的成像、相位检索、神经光子学。
Alan Wang
,生物和生物医学工程 Mearse 教席,Alan Wang于2022年8月加入贝勒大学。Alan Wang 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硕士学位,2006 年获得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从2007年到2011年,他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Omega Optics,Inc.担任多个联邦资助的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科学家。2011年8月至2022年7月,他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担任助理教授至正教授,领导工程光子学研究实验室(EPRL)开发尖端光子材料和器件研究。他发表了110多篇期刊文章和120多篇会议出版物,包括许多特邀和全体报告。他拥有7项美国专利,并且是IEEE、SPIE和OSA的高级成员。
王大伟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长聘正教授,求是特聘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应用物理系,2012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2012-2017年任职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
主要研究量子光学系统的量子模拟和量子精密测量,提出并实现了超辐射晶格、光子数态晶格及量子诱导相干光雷达。共发表70余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和17篇PRL,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研究入选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荣获激光物理与量子光学Lamb奖。
王新伟
,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199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1 年获普渡大学博士学位,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的会员和美国航空航天研究所(AIAA)的副研究员。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为微/纳米级材料(薄膜、涂层、纳米线和纳米管)中的热传输,基于拉曼的能量传输、热载流子扩散和界面能量耦合研究,基于热反射熔断理论的材料结构探索。
王子南
,
电子科技大学
,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ellow),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智能感知与先进激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激光聚变基础前瞻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成果入选美国光学学会(OSA)评选的年度全球30项最激动人心的光学进展之一,荣获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技术发明奖);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封面论文4篇);在OFS-25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30余次作特邀报告,在OECC/OSA APC/ACP等知名国际学术会议中任职20次;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31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石油、电力等领域;出版专著《光纤随机激光原理及应用》及《光纤传感网关键器件与技术》第三章(均为科学出版社出版)。
魏磊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获得丹麦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任南洋助理教授,2019年升任为副教授。自2018年起任南洋理工大学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2年起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助理院长,同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纤维、光纤传感、纤维光电子器件、生物光纤交互、纤维内能量存储、和智能织物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70多篇。主要学术兼职包括IEEE Photonics Society Singapore Chapter主席和Optica Singapore Section主席,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