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朋友圈是精装的,现实是毛坯的 ·  昨天  
读书杂志  ·  中读课 | 喝茶,写进中国人DNA里的雅事 ·  5 天前  
周国平  ·  如何和讨厌的人相处? ·  2 天前  
冯唐  ·  聪明的女人,会拼命对自己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爱做这个动作的人,都很缺爱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09-26 19: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


2024年已过四分之三,你过得还好吗?


朋友悦悦说,她最近特别焦虑。因为她发现,自己好像被同龄人“抛弃”了。


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今年辞职去读研了,还有几个朋友转型做自由职业,也已经小有成就。


图/CC0


她特别羡慕,这是她做梦都想要的生活。


对比自己呢?


还做着重复不变的工作,看不到希望好像整个人生被卡在了原地。


最焦虑的时候,她整晚整晚地失眠。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


还没过上想要的生活,朋友过上了。


还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朋友成为了。


好像所有人都在往前走,只有自己过得最差劲,又焦虑,又无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同伴压力。



“同伴压力”压垮


豆瓣有个“同辈压力研究中心”小组,组员们自嘲:


“我们都是被peer压垮的屁儿。哦不,屁都不是。”


在这个小组里,每天都能看到“屁儿”们的痛苦。


有人羡慕发小命太好:


“她父母在大型央企,她工作稳定,长得好看,有爱她的男友。而我父亲瘫痪,家里存款不足2万,考了三年公务员都没考上,长相普通,年近三十无对象。一开始和发小比较,我只觉得自惭形秽,后来有点酸,再后来就嫉妒得发狂,好几年没和发小说话,但会经常偷偷看她的朋友圈。我就像一只肮脏的臭水沟小老鼠,去恶意窥探别人幸福的人生


图/CC0


有人羡慕同学物质自由:


“我偶尔和同学出去看电影、买奶茶,都不敢和我妈说价格……无意间看到好几个同届同学的微博,看到他们留学到处玩,突然就破防了。因为没钱,导致自己自卑又敏感,像一只小刺猬一样,看到热闹的地方,见到打扮很潮的人目光会不自觉躲避……”


为什么和同伴比较会产生这么大的“杀伤力”?


Leon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我们会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定义自我。


而被别人比下去时,一些隐含信念就被触发了。


比如:


钱多时,我才是好的。


被爱时,我才是好的。


有一个好工作,我才是好的。


也就是说,这个比的过程,让我的价值跟一堆条件绑定了,这是一种价值条件化。


图/CC0


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我无足轻重。


我的条件又没有比别人好,当被比下去又没办法提高条件时,我们的自尊受到威胁,焦虑、嫉妒、自卑就来了。



同伴压力背后

藏着被爱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明知比较会产生痛苦,还是要陷进去呢?


同伴比较的背后,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最近看国漫《山海经之再见怪兽》,我似乎从师弟火烛身上,看到了答案。


火烛一直想超越师兄。


为了战胜师兄,不惜借助黑暗力量,最后被吞噬。


而这一切的起源,是因为他一直不被师父重视。


他和师兄一起长大,一起学习,师父一直坚信师兄天赋异禀。对师兄,师父给了父亲一般的关心和爱护,是他不曾体验到的。


他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画面,师父给了他和师兄一人一个苹果。他咬一口,钻出来一条虫子。师兄吃着一个好苹果,在师父身边嬉闹。


那一刻,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失落。


他费尽心思战胜师兄,成为人人艳羡的医者,其实只是想向师父证明,自己也是好的,也是值得被爱的。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提出,我们之所以与他人比较,本质上是“身份”的焦虑。


身份低微带来的痛苦,远不止经济和物质上的打击,更多是被忽视带来的羞耻感。


因此,阿兰·德波顿认为,我们产生身份焦虑最主要的原因是太渴望得到他人和世界的“爱”。


图/CC0


爱是什么?


爱就是被关注,被认可,被羡慕,被尊重,被支持,被重视……


一个人越是因为同伴压力而焦虑,越是说明他渴望被爱。


可能你会说,那我不要这种爱不就好了吗?


那有点反人性。


被爱背后,满足的是三种最基本的需要。


a.

镜映需要


我们需要感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己重视的事物时。


科胡特形容这种需要,就像“母亲眼里的光”。


比如你考试考了99分,如果妈妈肯定和夸赞你,你就会感到“我是重要的”,产生坚实、稳定的自尊感。


如果妈妈不夸赞,反而指责你:“为什么你考不到100分?”你就会感到被忽视,缺乏自我价值感。


图/CC0


b.

理想化需要


我们需要与有力量的理想化客体联结,让自己感到有依靠、有支撑、被照顾。


被有力地支持过,我们也会产生力量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在生命早期,理想化客体通常是我们的父母,长大后,可能变成我们钦佩的对象。


c.

孪生需要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需要体验一种基本的“相似性”。即一个人需要归属一个群体,或者靠近和自己相似的人,我们才会感到有归属感。


孪生需求的满足,有助于我们融入同龄人团体,不再孤独。


这三种基本需要,本质上都是被爱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感觉良好的基础。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渴望被“爱”的。



同伴压力

其实是来帮你的


了解了同伴压力背后的心理需求,你或许也发现了,同伴压力也是有好处的——只要换个思维模式


想起《我的天才女友》中,埃莱娜和莉拉这对好朋友。埃莱娜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勇敢,莉拉既羡慕埃莱娜可以上学。


她们既彼此欣赏、支持,又暗自较量了一辈子。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还要比你做得更好。


图/CC0


在同伴压力的角逐下,她们逐步构建了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加州大学博士Alan.D发现,适当的同伴压力,会给我们一种“渴望变得更好”的深层动力。


这种健康的心理动力,不是“见不得你好”,而是看到你那么好,我也想和你一样好。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认为:


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我们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


改变对压力的看法,和压力做朋友,会让你更健康和幸福。



如何利用同伴压力?


改变压力思维,可以怎么做呢?


A.

了解、承认和接纳压力


当你感觉到同伴压力时,不要下意识让自己逃走。


允许自己去感知它,包括它是如何影响你的身体的。


呼吸加深?心跳加速?失眠?


换个视角,这样的反应,其实也是身体在为面对压力做准备。


“一旦对身份的焦虑有所了解,我们的反应就不会仅仅是痛苦了。”


就像天气预报说明天有暴雨,我们不能阻止暴雨来临。但我们知道了暴雨的强度、结束时间,手足无措的感觉就会减轻。


B.

和同伴压力做朋友


压力和意义是一体的。


一个人有身份的焦虑,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


图/CC0


所以当同伴压力来的时候,试着去联想它背后的积极动机。


它或许在提醒你,要和自己的心沟通,去问问自己:


现在的生活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C.

运用同伴压力给你的能量,付诸行动


无法摆脱压力的人,往往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不要试图耗费时间管理压力,或者一味沉浸在与他人对比带来的挫败感之中,而是思考你现在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落实到行动上,朝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步步迈进。



写在最后


刘擎教授在谈到年轻人普遍的焦虑时强烈建议道:恢复对生命整体性的视野。


不要用那些单向度的指标,来衡量自己的成败得失。因为生活是广阔的,生命是非常复杂的、丰富的。


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轨道也不是原罪,因为路始终在自己脚下。走走停停,磕磕绊绊,你终会奔向自己最爱的那片原野。


那些暂时不顺利、不够优秀的部分,都是一个人整体生命中小小的局部。


不要盯着自己的一个局部,去批判你完整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点灵心理,关注个人成长,壹点灵让你离自由更近一点。作者:向南生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  ·  朋友圈是精装的,现实是毛坯的
昨天
周国平  ·  如何和讨厌的人相处?
2 天前
健身课代表  ·  深蹲,竟然能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
7 年前
朱莉生活日记  ·  吃点甜的,很有必要
7 年前
中草药杂志社  ·  青蒿的专利格局分析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