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12万亿化债方案落地,城投基本面如何演变?
一揽子化债组合拳有何影响?城投有
何新动态?让我们一起看看
市场都是如何说.
..
如何理解“力度最大”的化债行动
11月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
,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一言以蔽之,10万亿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隐性债务。
债务置换的意义既要看到近年来
“力度最大”的规模效应
,更要看到财政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行为的
激励效应
。
其一,直接资金规模高达10万亿,化解债务12万亿,为历次最大
,体现出中央推动防范化解风险的决心;
其二,这反映了化债思路的重大优化调整,从防风险为主转向更好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
,从“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
其三,既降低了当期地方政府化债和利息支出的财政压力
,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和精力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更好落实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
来源:粤开志恒宏观
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化债方案介绍10万亿的直接资金加上2万亿债务自然到期,五年内将化解12万亿隐性债务。
从2024年10月的国新办发布会到11月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化债方案逐渐明晰,从中可以看出中央高度重视地方政府隐债化解工作
。
过去的债务化解思路主要在于以时间换空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从本质来看,债务化解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的方式。
本轮化债资金落地后,城投基本面如何演变
?
城投债务压力有望明显减轻,基本面有望迎来转好
,短期有助于提振区域市场信心,预计弱资质短久期城投债利差仍有一定压缩空间。
长期来看,隐债化解工作意味城投或将彻底剥离与地方政府的信用绑定,因而“退平台”或仍是大势所趋,即引导城投退出政府融资平台
,逐渐转型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而后以市场化方式在新增投融资上寻求突破,以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长期视角根本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公布前后,债市走出“V形"行情,十债先下后上。
来源:国联固收荷语
全文阅读请点击链接:
12万亿化债方案落地,债市如何看?
一揽子化债组合拳有何影响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的决议》
。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对一揽子、综合性、靶向准的化债组合拳进行了简介。
与过往相比,本轮财政发力化债思路出现了两个明显转变:一是化被动为主动;二是从点状风险防范化解到全面式防范化解。
此次化债组合拳有何影响?(
1)直接减轻地方隐性债务偿还压力
。
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扣除相关政策支持化或延期的12万亿元隐性债务外,需地方自身消化的隐债规模仅为2.3万亿元,需在2024-2028年五年间完成化解,每年平均消化额约为4600亿元。
(2)间接降低地方债务利息支出
。据新闻发布会上蓝部长透露,置换后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地方利息支出。
(3)地方或仍面临一定利息偿付压力
。
收入端
,2021-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下滑;
支出端
,保守估计每年地方债务利息支出约3.8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与地方债务规模增加之间的矛盾或愈发突出。
来源:冠南固收视野
全文阅读请点击链接
:
10万亿化债,有何影响?——化债攻坚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