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摸摸艺术书
摄影师的失乐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8篇 ·  21 小时前  
安徽省教育厅官微  ·  唐诗宋词里的安徽·第28篇 ·  21 小时前  
旅拍誌  ·  他们的旅行照!拍得好好看! ·  3 天前  
Thomas看看世界  ·  风光人像全搞定!索尼A7R5+28-70 ... ·  2 天前  
图虫APP  ·  OpenSeeGallery|邓杰宇:The ... ·  5 天前  
色影无忌  ·  OM SYSTEM M.Zuiko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摸摸艺术书

约瑟夫·寇德25年史诗漫游,废墟是未来的预告吗?

摸摸艺术书  · 公众号  · 摄影  · 2025-02-09 16:25

正文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书



Josef Koudelka: Ruins

约瑟夫·寇德卡:废墟


格式:368页,精装
尺寸:24.0 x 31.5 cm
书号:9780500545348
出版社:Thames & Hudson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Ruins》是一本以镜头凝视时间与文明的摄影档案,也是一场跨越地中海千年历史的视觉远征。

这位以“布拉格之春”纪实摄影闻名世界的玛格南摄影师,在1991年至2015年的二十余年间,用全景相机穿梭于地中海沿岸的200余处古希腊与罗马遗址——从庞贝的断壁残垣到帕尔米拉被战争摧毁的遗迹,从德尔斐神庙到佩特拉古城——最终以368页的黑白影像与文字交织成这部厚重的摄影集。 由Thames & Hudson出版,大开本装帧(24.4 x 32.4 cm)与哑光纸质的触感,完美承载了影像中粗粝的石质肌理与银盐工艺的深邃质感。




寇德卡 的镜头从未试图复刻考古学式的客观记录,而是将废墟转化为一种形而上的隐喻。他用全景格式切割空间,刻意剥离地理语境,使立柱的垂直线条与坍塌的横梁形成几何对抗,仿佛在画面中凝固了“倒塌”这一动态的瞬间。例如突尼斯杜加剧场的照片中,六根巨柱撑起的门廊与天空的乌云构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而画面边缘被裁切的地平线暗示着废墟之外更广阔的荒芜。这种构图不仅呼应了他擅长的对角线动态与极简主义负空间,更将建筑残骸升华为符号:垂直的立柱成为人类抵抗时间熵增的意志,而水平废墟则是自然重掌领土的宣言。






书中影像的哲学深度,得益于法国考古学家Alain Schnapp撰写的序言与注释。他援引18世纪旅行家Jean-André Peyssonnel的日记,将 寇德卡 的摄影与启蒙时代对废墟的浪漫凝视并置,却揭示出本质差异——昔日的“如画美学”追求废墟与自然的和谐,而 寇德卡 的镜头则捕捉到一种尖锐的张力:人类重建的立柱与风化的裂痕并存,暗示文明存续始终处于毁灭与再生的临界点。正如Schnapp引述伏尔尼(Volney)的论点:废墟不是终点,而是人类从历史枷锁中解放的见证。这一视角在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的影像中尤为刺痛人心——那些被战争二次摧毁的遗迹,让 寇德卡 的镜头从考古学跃入当代政治的诗学批判。





作为一部“反传统”的摄影集,《Ruins》刻意弱化地理标识,直到书末才通过标注重建拍摄地的时空坐标。这种设计迫使观者直面影像本身的形式语言:岩石的纹理如生物表皮般褶皱,植物根系在石缝中蔓延成血管网络,而天空的灰调则像一块裹尸布覆盖着文明的遗骸。 寇德卡 拒绝使用脚架,手持617画幅相机捕捉的动态模糊,为静态废墟注入某种幽灵般的颤栗感,仿佛快门按下的一瞬,岩石仍在持续崩解。





这本书最终超越了对古代文明的怀旧,成为一部关于“消逝”的元叙事。当 寇德卡 将帕特农神庙的立柱与加沙地带残破的混凝土墙并置时,古典秩序与现代冲突在黑白灰阶中达成诡异的共谋。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废墟不是过去,而是未来的预告。” 那些被银盐凝固的石头,既是人类曾以理性构筑乌托邦的证据,也是对所有当代文明的诘问——我们正在创造什么?又将留下什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