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的修炼与吐纳功不同,吐纳功的练习是顺人体生理及自然大道,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为目的,多施加于后天意识,配之特定的动作及呼吸,以调整人体之气血阴阳,使其生化运行发生改变。
丹道则不然,乃依人体生理及自然大道逆反用之,从后天寻先天之源,重在化育元精、元气、元神,使其充沛,再顺着人体自身之气血经络之流通网络,以先天的精气神来营养、培补和完善、升华后天之形体躯骸,最终使身躯升华为先天的生命系统,“脱胎换骨”、“改形移命”、“长生久视”、“成仙成道”。
正如《周易参同契》中云:“老翁复丁狂,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传统金丹大道经过了数千年不断去存精的实践与验证,是我中华独有的,有其特殊之处,今根据自己研究,谈点心得如下。
天地以混沌为体,从中而生造化,分阴阳而生万物,丹道则是以人效法天道自然之理,以自身之窈冥恍惚、神气合一之真空玄关为体,而静极生动,化生先天之精气神,产出真种子。再以此接先天,内感外应,与天地宇宙之至阳、至纯之精气感通。最终实现自身之生命巨系统之升华、飞越,即古仙云:“了道成仙”是也,“得道成仙”是也。
当神气合一之时,则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形成寂然不动之玄关本体,形成可生发无限生机之真空。
是时,既无天地万物之识,更无自我身心触觉之见。
因何如此?因为,神即气,气亦即神也。
更进一步言之:形即神,神即形,心即身,身亦心也。
心身、神气都无外乎先天根本之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当所谓有所察时,即产生了神气的分离,也即自身神识之分割。
故由此产生了被察者与所察者之分,由是而产生了能见者与所见者之别。
故丹道最重炼己筑基,炼己土,产真意,修出一颗道心,即丹经所谓“人心与天心合”是也,至此,方可算有所把持,能一级升一级。
是故丹道修炼之初,为先存后忘,先用有为之法,使之神气合一归真,而达忘我之境。何谓有为之法?即“抱中守一”。守其清静虚无,丹道丝毫不加后天意识,如若参以后天意识,即有能、所之分,神气亦相应有所分离。
丹道贵“不采之采”,凡有所见者,皆不可采也,皆不可用也;凡所采者,皆不可见也。有所见,则先天淳朴亦散,即神气有所分离而落于下乘,坠入后天。
正如紫阳祖在《悟真篇》中云:“女子著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杏冥中有变。”
今人有称采药之时,见到所谓红、黄、金、绿、白等七彩斑斓之景象,实乃想当然之语耳。
当然,并非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即为神气合一即为真空、玄关之体。殊不知神气之绝对分离,亦可产生空无所空之相,俗称之为“顽空”。有修炼数十年之老道长、老僧人同样未免病、老、死之患,且屡修屡泄,屡补屡漏,此乃炼就的为一团阴气。
神气合一本为修炼之体,而寂然不动,则为神气合一之表现,也是达神气合一之重要方法之一。而有些做工夫者,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味追求死寂、枯静、内外不见之忘我境界,则忘却了神气合一之本来,故小则落入昏沉茫然,大则坠入顽空、死寂。
当其神气完全融合为一时,即将进入胎息之层次,现出先天宗祖、本来面目,此时因为我之先天与天地之先天乃同一太极混沌之所分,故自然天人合一则虚空之先天气机通过人体本来之生命系统,以后天呼吸为媒介,自然寻着先天之机,并不断长养壮大,充溢先天元气。
待人体自身之根本——先天真阳聚集至一定量时,会突然产生真阳发动之内景,此称之为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也称之为天人合发,静极生动。
是谓小死小生,突然一觉,昭昭然然,灵光一现是也。也是谓真空生妙有,玄关之体现,丹药之用也,当是时,应用“不采之采”而使戊土归于身而“消化吸收”。
这一整个过程,亦可称之为“进阳火”,而所谓“退阴符”则是指身体归于混沌寂然。
以上所述,也就是丹道修炼中静极生动之生理机制,即《道德经》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故顽空,乃因神气分离而死寂,无虚空真元之相融,故无妙有之反应,无静极生动之造化,过甚者,则元气散尽,或神气绝对分离而出现坐化、尸解之严重后果。
是故丹道贵在神气不可须臾相离,重在神气合一寻着先天根本,不假后天意识,而以先天元神用事,这也就是丹道与吐纳功疗法之最根本不同处。
当今吐纳功界流行之功法,多为今人所创编,采用的是加强特定的后天意识,来加强某一特定部位之气血供应量,使之实现攻病祛疾之目的,或强化某一部位之后天形体功能。
总而言之,吐纳功乃以锻炼和改变后天气血供应之平衡态,来实现特定目的之方法。
丹道则不然,乃反其道而行之,使神气合一依人体自身气血荣卫阴阳流通之理,来补养先天根本,采用润物细无声之潜移默化之道,全面提升人体生命巨系统。
故金丹之道全在先天上下功夫,使之神气合一而形神俱妙。
人体本身之生长、成熟、壮大直至死亡之全过程,均是人体形神分离消亡之过程。
故三丰祖师在其《无根树》中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
这颠倒之道,乃神气合一而归于先天根本之道,也就是古神仙家所说的“神仙栽接法”也。
故某些练功甚勤者,因不得其法,妄以意行之,使神气、形神分离更快,苦练数十寒暑,亦不过是在原地打转而已,不但没有实现健身之目的,反而出现了一些不必要之毛病。
以上是笔者的一点浅见,有偏颇及辞不达意之处,还恳请高明批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