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7
日傍晚
6
点半左右,央行突然宣布降准!
其具体内容是:
从
2018
年
4
月
25
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1
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
MLF
)。
在宣布这个大消息的同时,央行还搭配了一个“答记者问”,透露了更详细的信息:
1
、此次降准针对的是大中型银行,也就是存准率在
17%
和
15%
的银行;
2
、此次降准将释放
1.3
万亿的流动性,其中
9000
亿元用来替代尚未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
MLF
)”,多出来的
4000
亿资金“大部分增量资金释放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
3
、目的:置换
MLF
使商业银行付息成本有所减少,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释放
4000
亿元增量资金,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4
、此次降准不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未来仍然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降准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会对股市和楼市产生哪些影响?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此次降准的首要目的,是拯救摇摇欲坠的股市。
上图是近期上证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在过去
4
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大跌了超过
120
点,目前为
3066.8
点。
如果不出利好,在俄罗斯遭遇股汇债三杀、香港打响“港币保卫战”、中美贸易战进入“比狠阶段”等因素影响下,不需要一个交易日就可以跌破
3000
点,砸破政策底。
到那时,俄罗斯被金融战“击倒”的情况就会出现在中国。中国刚刚宣布的
BAT
回归、独角兽上市,启动印股票的时代等等,都将泡汤。
第二,此举也有拯救银行的意味。
2018
年是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
2018
年年底之前,各家银行都需达到巴塞尔协议
III
的资本要求,即“系统重要性银行(工农中建交)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
8.5%
、
9.5%
和
11.5%
,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他银行)不能低于
7.5%
、
8.5%
和
10.5%
”。
也就是说,今年银行很缺钱,很多银行都要补充资本金。此外,今年还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关键年份,大量的外资银行将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央行宣布降准,并置换
9000
亿的“中期借贷便利”,可以降低银行的成本。
2014
年
6
月中国外汇储备见顶之前,由于要不断收购涌入的外币(顺差或者热钱),央行被迫大量发行人民币。为了防止出现严重通胀,所以不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大量资金。
中国大型银行的准备金率一度达到过创纪录的
21%
,在全球都是罕见的。
后来外汇占款下降,这时候央行就应该不断“降准”,以释放基础货币。但从
2015
年
10
月以后,央行就不再轻易降准,而是通过“中期借贷便利(
MLF
)”和“抵押补充贷款(
PSL
)”两种渠道放水,这就需要银行提供抵押物,利率比较高。比如
1
年期的
MLF
目前为
3.30%
。但央行冻结的各银行的准备金,只给大约
1.8%
的利息。
也就是说,银行的钱被央行以
1.8%
的年利率“拿走了”很多(存款准备金),但银行缺钱的时候,央行给银行的钱利率却达到了年利率
3.3%
。这当然会大大增加银行的成本。到
3
月末,各银行
MLF
的余额高达
4.92
万亿。此次置换了
9000
亿出来,可以给银行每年降低
135
亿的成本。
未来央行还有较大的“降准替换
MLF
”的空间(4万亿)。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MLF
提供的资金是有期限的,而降准提供的资金理论是“无期限”的。
经常关注本专栏的读者应该知道,我早就建议“降准”替代“
MLF+PSL
”,以降低资金成本。
而且我在半年前就预言过,未来央行将采取“加息
+
降准”的矛盾式政策组合。
第三,央行很矛盾,背后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4
月
16
日,央行提高了
14
天逆回购的利率;
4
月
17
日,央行宣布降准。这些都是非常矛盾的做法,说明了:
1
、央行希望引导利率上行,控制金融风险;
2
、中国经济的现状,承受不了高利率。
我早就说过,人民币应该跟美元分手,美元加息中国无法奉陪,中美经济周期不同。如果央行太激进,则今年必然重演
2013
年
6
月的钱荒,最终“股、债、期”暴跌。
理想是:经济转型,收杠杆,让楼市入冬;现实是:实体经济偏弱,失业率随时反弹。今天统计局还公布了前三个月的“调查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