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批国外TikTok(国际版抖音)用户意外涌入小红书。
当两国的普通人通过一根网线串联,从破冰寒暄到热烈互动,一场涉及生活、工作、医疗、教育等全方位的“大对账”,正在小红书上如火如荼地上演。
作为两国不同体系的代表领域,医疗保险成了这轮大对账中的热门话题。
从天价医疗账单到保险的报销比例与赔付率,对账帖下,两国网友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医保体系的公平性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以及美国医疗费用的昂贵及其保险体系的复杂性。
价格与模式的不同,实则是两国医疗体系间巨大的差异。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美国医保体系的经验教训,不仅对中国医保发展提供了殷鉴,对中国老百姓更有许多学习借鉴之处。
世纪大对账:
打破国别信息差
“中国的医疗服务如何?通常需要支付多少费用?”
小红书上,一位海外网友的帖子,开启了中美医疗的世纪大对账。
兼具公共卫生事业与服务属性的医疗体系,双方的焦点无外乎是费用、覆盖率与药品供应上的比较。
费用上,两国网友分享了各自就医的费用情况。
一位中国网友提到,中国的医保体系,以医保保基础,实现了几乎百分百的医保覆盖,政府通过医保制度和医疗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保障,让弱势群体一样能够享受医保的公平性。
虽然仍在完善中,但看病相对便宜,且政府不断通过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来减轻患者负担。
美国网友则普遍反映医疗费用高昂。
例如,一位美国网友提到,叫一次救护车需要花费3000美元,在中国,救护车费用大约为300元人民币。
此外,美国的胰岛素月平均费用高达3298元人民币,而中国同类型药物的医保报销后个人月支出仅为276.44元。
在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上,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有中国网友表示,中国医保覆盖范围较广,大部分门诊和住院治疗都能按比例报销,且医保报销率较高,中国保险行业的理赔率平均在99%以上。
而在美国,以商保为主的医疗体系里,实则并非国人认知里的“免费医疗”。
美国网友抱怨保险覆盖范围有限,拒赔率高。
2023年美国主流保险公司健康险拒赔率
一位美国网友提到,自己生病时,某些药物明明在医保目录内,但保险却拒绝报销。
不光如此,低收入民众也会因无法承担高昂医疗费用,可能选择放弃治疗,甚至有人因医疗债务而陷入困境。
他山之石:
美国医疗保险的经验与教训
打破信息茧房,一项项成本与服务对比,有人觉得破防,有人觉得祛魅。
抛开情绪看本质,这场对账背后,更应真实地体会到两国医疗体系下,供需两侧的差异。
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并没有很多人误以为的全民免费,覆盖面也不如中国的医保。
但美国这套体制下,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揭示了在医疗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医疗体系演变的一种必然规律。
从美国的医保体系看,其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政府为老弱病残小托底,成年人对自己负责。
整体来,政府提供的主要是向老人和低收入群体倾斜的Medicare和Medicaid等公共保险计划,在职人员主要由雇主提供的团体医疗保险、个人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等覆盖。
明确的人群划分以及责任划分,促成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协同发展。
对于在职人群,美国医疗解决方案基本交给商业医疗保险。
美国商业保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的管理式医疗,管理式医疗又分为HMO、POS、EPO、PPO等多种形式。
目前前四种是比较主流的医保计划,不同医保计划主要是通过保费金额、免赔额、自付比例、是否可以去网络外、是否需要指定PCP、转介几个要素区别开,参保人可以按需购买。
美国医疗保险的模式,从理论上较好的根据美国公民的收入能力和水平进行了平衡。
那么为什么美国居民还是感觉医疗很贵呢?
一方面,随着老龄化加重,医疗需求增长后,相应的医疗费用支出在增加。
近年来,美国政府的医疗支出不断增长,已占到GDP支出近四分之一(是美国国防军费的近一倍),当财政逐渐不堪重负,经费不足就会导致成本向用户转移。
另一方面,也有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
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美国医师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偏少,但收费水平和相应的收入全球最高;
从医院费用来看,先进仪器、耗材和检查治疗手段基本是在美国优先得到使用,也进一步推高了治疗费用;
从药物使用上,美国创新药品使用率也更高,美国市场的药品销售额占全球药品市场的44%。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用户会感受到医疗费用贵,但美国医保通过市场化竞争也在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当前大部分美国商保能够保障的范围,包括住院费用、医生费用、处方药费用、牙科费用、辅助治疗以及其他费用,其中辅助治疗甚至包括物理治疗、心理健康服务、按摩和脊椎按摩等。
统计显示,1987-2022年美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参保人,人均支出从$808增至$6330,年复合增速为6.06%。
医疗保险保费中9成用于医疗费用支出,仅有1成为保险的成本。
也就是说,更贵的医疗费用,绝大部分用来“购买”了更好的专家、治疗和药物。
对个人而言,商保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不止于基础保障,更多是一种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可供市场进行质价比挑选。
反观中国,医疗体系的发展也正面临同样的困境,老龄化加速、慢病比例增加,医保承压,但与美国70%的人享有商保相比,中国享有这项服务的比例尚不足1成。
此前有调查显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健康的重视,超过80%的人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证明,个性化医疗方案相比传统方案,具有更高的治疗成功率和生活满意度。
事实上,国人对于更优质的专家、医疗服务以及药物等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借鉴美国过去的发展,在现有社保覆盖下,大力发展商保体系亦是大势所趋。
普通中国人,
可以做些什么?
中美对账之下,网友们认识到了中美医疗体系的差异,对每个个体,从中有何启发?又能做些什么?
目前国内社保实现了全面覆盖与基础保障,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依旧存在,加上中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均,专家难约是常事,保基础的集采政策下,药品选择又增加了限制。
此外还存在慢性病多发、重疾年轻化、专业管理少、费用负担大、治疗等待久等难题,广大群众的健康迫切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对于想要提高生活品质、增添保障的中国人来说,社保托底之外,以商业保险为人生添重保障渐渐成为必选项。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等监管方也连续发文要加强健康险发展,如提出推进医保商保同步结算、全流程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等政策举措,鼓励普通人通过商业保险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纵观中国的商业保险行业,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在尝试“保险+医疗”的战略布局,不断扩大在医疗领域的业务。
以国内首家股份制险资中国平安为例,其在多年前就意识到相比传统保险的事后补偿,客户越来越需要健康、医疗、康养上的优质服务,因此在持续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战略,以专业回应市场需求,打造“中国版管理式医疗”。
目前,平安通过健康险、平安健康、北大医疗等业务和产品,打造了“主动健康管理、数字慢病管理、疾病全程管理”三位一体的医健服务体系,并建立了一个O2O到线、到店、到家的三到网络,着重把医疗照护服务资源向“周边”“身边”“床边”聚集,为客户带来“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医疗体验。
在专业健康险方面,早在2005年,中国平安就成立了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平安健康险已推出百余款面向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覆盖健康体、慢病体和带病体的医疗保险、重疾保险、失能保险和“一老一小”“慢病人群”特色保险产品及医疗健康服务。
2016年5月推出的百万医疗险产品“平安e生保”,更是国内率先推出百万健康险的公司,比各大互联网保险推出的时间更早。
为更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平安健康险推出了多款中端医疗险。
针对小病高发、住院频次高、医疗费用高的少儿群体和年轻家庭群体,“平安双子星2025”将普通部1万以下赔付比例提升至70%,提供更从容的就医体验。
对于家庭中患有慢病的群体,平安健康险新发布平安双子星易保,优化投保流程,让慢病人群也能享受到品质医疗体验。
除了保障责任升级外,“平安双子星2025”还升级了就医陪诊、院后康复两项就医服务,由门诊陪诊扩展到门诊、入院、出院等全场景陪诊,履约时效提升1倍,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照护师在内的“三师”组成康复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康复指导。
为更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平安健康险2025年开年就推出了“e生安心·长期中端医疗”。
“e生安心”实现了三大行业突破,即主险10年保证续保、特需及免赔可灵活选择、儿童可单独投保。
在医健服务方面,配套提供全流程就医服务,打造“帮看病”“帮住院”“帮出院”“帮康复”等亮点医健服务。该产品还全面扩展了外购药械责任范围。
只要是国内上市的、治疗必需的处方药品或医疗器械,责任内都能0免赔、100%报销,没有清单限制。
在健康管理方面,2014年,平安集团孵化成立平安健康,通过“平安家医”等互联网产品,打造线上医疗入口。
通过线上医生诊疗咨询、药品销售等能力,构筑“到线、到店、到家”的服务能力,构建广覆盖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资源及高品质的自营资源,保证服务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平安还接管了北大医疗集团,为用户补充了丰富的线下医疗资源,融合医、药、险的中国特色管理式医疗闭环逐步完善。
随着分层服务能力的升级,创新服务场景的建设,平安医险协同正持续深化。
截至2024年9月末,平安2.4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超1950万平安寿险的客户使用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
其中新契约客户使用健康服务占比约76%,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超69.6%。
展望未来,随着医保控费、老龄化的加剧,民众对专业性强、覆盖周全、便捷度高的医疗服务需求愈发强烈,以平安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机构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价值,成为基本医保的有力补充,也将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多医疗服务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