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体检表”上向好的数字并没有让童银栋高兴起来。
虽然中国湖泊的磷含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一,但每升51微克这个数字依旧很高。按照欧洲水质标准,磷含量低于每升25微克,才可以被视为优质水。
不仅如此,那些已经被排入湖水中的磷元素,也会在湖泊沉淀物中慢慢聚集,即使在污染源减少后也难以立刻消除,成为持续向表水层释放的“内源”。
童银栋在报告中写道:“中国湖泊达到良好生态状态仍需相当长的时间。”
事实上,这位年轻的环境研究学者,在“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问题上,始终没找到完美答案。
他最喜欢那些位于青藏高原上的美丽湖泊,却又为它们忧心忡忡。喜欢的原因很简单:那里人迹罕至,湖泊得以保存其最原始的美。可他也担心,人类活动越来越多,会让湖泊不堪重负。他反对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旅游,把湖泊当成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提款机”,并为一些还没得到重视的“弱势地位”湖泊感到忧心。
在美丽的湖中采样,听上去是件挺浪漫的事。他喜欢迎着朝霞乘船出发,大朵大朵的白云映在湖面。他和同事将湖泊划分成网格状,分别在湖心、湖边、湖半径的中点等十几个点位,汲取水面以下约50厘米深的湖水,灌进随身带来的瓶子里,再装进带有冰块的保温箱,空运回实验室分析化验。“一般来说,湖水的保质期只有7天。”
在一些较为偏远的湖景区,总有成片的垃圾漂浮在水面上。简易的厕所就设在湖边,游客的粪便直接排入湖中,岸边的餐馆也将餐厨垃圾直接丢到水里。
“我们努力让不清澈的湖泊逐步清澈起来,同时,我们却又在‘努力搞脏’一些还清澈的湖泊。”
童银栋清楚,在基础设施本来就不完善的偏远地区,通过建设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或是改善卫生设施等方式来控制排放,需要花费极其高昂的成本。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区人口密集、城乡分离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其投入和产出比,是一笔不得不算的账。
过去近10年间,中国投入近8000亿元治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改善农村卫生设施,换来了湖泊富营养化风险的下降。童银栋想知道,这些投入能不能更精准、更高效。
在调查基础上,他提到了一个理想方法,建议今后中国的水质控制政策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营养元素排放控制策略。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有三大主因:氮、磷元素浓度,构成比例以及适宜的水体温度。”他说,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厂已经实现了营养元素“减量”。下一步,在已经实现较高的污水处理率的情况下,污水处理厂可以尝试采用灵活的指标,从营养元素的“削减器”变为湖泊中氮、磷浓度的“调节器”。
即使这样,童银栋依旧认为,再先进的修复技术,也难让湖泊回到它最初清澈的样子,“‘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至少这一次,我们走对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