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学生会
武汉大学学生会官方平台。做同学们满意的学生会,向建设成为全国学生会标兵迈进更大一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珈学live|新年新人设,快来领取你的蛇年人设吧! ·  14 小时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一夜鱼龙舞 ·  昨天  
浙江大学  ·  2025,Fighting!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学生会

珞珈青年社交观察局|当代青年的“聊缩力”困境:我们为何越聊越沉默?

武汉大学学生会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2-08 13:33

正文

在5G冲浪时代,当代年轻人正遭遇一场静默的社交革命:

表情包轰炸取代促膝长谈,点赞手势消解深度对话,光标闪烁间将千言万语揉碎成“哈哈哈”与“拍一拍”。 越是触手可及的即时通讯,越难按下发送键;越是精心打磨的聊天文案,越像未完成的半命题作文。

当社交媒介迭代升级,为何我们的表达欲望反而在像素化的对话框里日渐式微? 是社交恐惧?信息洁癖?还是属于Z世代的“交往诗学”?

我们专访了四位珞珈学子,在理性思辨与情感共鸣的交织中, 探寻「聊缩力」现象背后的青年社交哲学。


01:什么缩不缩的,肯为朕花心思就好



@陇四喵

有些人的“聊缩力”是因为不想聊,但有些人的“聊缩力”似乎与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的男朋友是ISFJ,星座又是摩羯座,双重buff的加持让他不仅像只内向小绵羊,而且还有些嘴笨和小拧巴。
刚认识的时候,和他聊天可谓是聊缩力拉满,我发三句话他才憋得出来一句简短的回复,文字量差不多抵得上我的零头;聊天时的文字氛围感也不够,不是像跟人机进行交互测试,就是好似幼师培训——我合理怀疑能从situationship(尝试关系)走进relationship(确定关系),我对他“聊缩力”的包容占了不少功劳。
但实际上,线下的他并不是这么具有“聊缩力”:爱意的表达虽然带着羞涩,讨论生活时也有点温吞,但远比线上的要生动明丽许多——我问他,他说“其实我不太喜欢线上聊天,显得很木讷没什么情绪价值,所以网上聊话不多”,fine。
话说回来,我之所以能抵抗他的“聊缩力”,最重要的其实是因为他的积极沟通与坦诚交流——虽然他对我表达好感时,一些拧巴的语气词会搅得我不安且烦躁,但他在我提出后会慢慢作出肉眼可见的改进;虽然他在我生气瞪他的时候会不知死活地来一句“你眼肿了”,但他也会笨拙又认真地追问原因、道歉哄人和解决问题。
我想, “聊缩力”是否“缩”力强大,并不是单纯在于语言的匮散与否,更重要的,是在于“聊”背后的“心”真诚与否。

02:有时“聊缩力”并不来自人,而来自媒介



@回声

不止一个朋友曾向我抱怨,说我在线上聊天时太“高冷”,导致话题总是难以持续。
翻看着聊天记录中自己绞尽脑汁的回复,我有些不解。
怕“嗯”太生疏,于是选择“嗯嗯”加一个emoji表情包,这样看起来友善又活泼。
面对朋友们转发的搞笑视频,在原本打下的“哈哈哈”后又加上两三个“哈”,借此来证明我也觉得这个视频很好笑。
朋友A说某家店的东西很好吃,并附美食照片一张。我心生一计,飞速回复:“哇,看着就好吃!”思量一会儿,怕单纯附和显得敷衍,再添一句:“我也想吃!!!”后面的这三个感叹号很重要,因为强烈的语气往往更容易显得真诚。
……
从前我只是疑惑,为何每次回复前都字斟句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最终也不过是将原因归结于一句轻描淡写的“不太会聊天”。
后来,“聊缩力”这个词出现并逐步进入大众视野,互联网上关于“聊缩力”的讨论越来越多。在看过那些名为“什么样的回复最有聊缩力”的帖子下铺天盖地的评论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那些在我看来认真的回复,在许多人眼里会让人丧失聊下去的欲望。

这其中的症结一定很复杂。互联网时代中的许多事都变得复杂,包括人际交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又拉远,语言被微缩又放大。新媒体使得物理距离不再是交流的阻碍,人们的情感联结却在屏幕对话中悄然减弱,对话者的情绪需求更难得到满足;虚拟媒介中的文字交流削弱了表达中的语气和情绪,语言的完整意义表达也更加困难。



失去真实的表情、动作、语气、声音,生动的线上交流的“成本”变得很高,它需要有更多的实质内容和情感流露 ——现实中一个人激烈的笑声足以证明某个玩笑好笑,但线上交流中一连串的“哈”却有可能被认作敷衍,往往要搭配表情或是其他内容才够有趣。倘若对话的一方付出的“成本”有限,内容空泛,没有表情,甚至连“哈”都舍不得多打,只发出一句简单的“哈哈哈”,那么这句回复就具有了强烈的“聊缩力”。
这样来看, “聊缩力”背后的一大问题便是对话不够生动有趣。 可“生动”与“有趣”的评判标准往往也因人而异。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创造一段生动的交流而不是“聊缩力满满”的对话?怎样才能不让屏幕对面的人丧失聊天的欲望?出现了上述那种仔细斟酌却弄巧成拙的情况又该怎么办?
我想,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或许有时“聊缩力”并不来自人,而来自媒介。纠结于标准答案,寻求完美的方法反而会把人们引入一种新的焦虑。
交流不需要焦虑,交流需要舒适和真实。 如果线上交流阻碍了情感的传递,冰冷的文字拉远了心的距离,那不妨回归真实的笑声和场景。与“烦恼于哪一个表情包更合适”相比,或许我们更需要面对面的、舒适而坦然的表达。
加入那些真实的表情、动作、语气、声音,一切都显得刚刚好。
03:无处不在的聊缩力



@全是废话

“聊缩力”是“人机感”、“话题终结者”等词汇的上位替代,除了传统社交中的低情商与敷衍,它的出现也折射出人们面对新媒体时代海量社交而呈现出的一种疲惫乃至麻木的状态。
“聊缩力”的表现者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对待社交不够认真或是社交能力不足,而拥有“聊缩力”的聊天者也会因为被指责而感到难堪或尴尬。
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被聊缩力”的时刻——
从小时候频繁被亲戚问到的“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到兴致勃勃跟朋友讨论问题时入耳的一句“我来考考你”;
从成长过程中“小孩子懂什么”的敷衍搪塞,到“你一个女生……”“你一个大男人……”等道德绑架般的刻板印象;
从分享一大段奇闻趣事后收到的几个表情包,到试图和网友争辩时对方不由分说甩上来的“急孝乐典蚌”全家桶……
这种“被聊缩力”时如鲠在喉的感受大概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但在对聊缩力深恶痛绝的同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为自己也在释放聊缩力而感到无措:与长辈聊天时再三斟酌却依然不合时宜的话术,向喜欢的人找话题示好时不断抛出的冒犯问题,对于朋友分享的事情仔细读完却不知道怎么回复……



聊缩力成为了困扰我们生活的重要因素。

知乎上有一个著名的问题:“有没有人正好装到你擅长的领域上?”
问题下数千个答主的回复大多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现实打脸爽文,但这也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生产聊缩力的人?
不懂装懂又酷爱高谈阔论的人固然是聊缩力拉满、令人讨厌,时机允许时,或许可以给予他们一顿直白的输出。那么因不善言辞而引起的聊缩力又应该怎样应对?
是你来我往地用表情包和尬笑来将聊缩力不断拉长,像把被打翻的水抹开来促进蒸发一样使其消散?还是直接结束聊天,逃避性地将聊缩力关进小黑屋里?抑或是直接化身高情商人类,三句话让聊缩力立即消失?这值得我们的进一步探讨。

04:不必服趣役


@梨恩喜
过去的2024,身边朋友人手双面人生,见面是“小姨”,线上是“人机”。一群容易内耗的人玩在一起,既有自己聊缩别人的时候,也有被别人聊缩的时候。有时候我觉得,“小姨”和“人机”恰好是另一个热门文案的两面——“生命力”。 比起千姿百态的生命力,我们穷追不舍的其实只是它的某一些特质:高能量,有趣。
有的时候,可能只是我们太想做一个事事有回应的“好人”,并且有回应还不够,还要回得机智,回得有趣。对于“不够有趣”的焦虑,时刻纠缠着年轻朋友们的内心。
可能是因为幽默在十八世纪让幽默家们发了财,可能是因为幽默妙语背后的文化资本擅于操纵那些无所皈依的自我,也可能是因为人人信奉的“俗语”——“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对语言形式的审美裹挟着人们浮到表面上去。情感是可有可无的,对形式的追求背后是审美性话语对抒情性话语的暴力,是轻盈对敦重的暴力,是自我表现对灵魂共鸣的暴力。 这份焦虑或许源自一种在社会关系中确立自我的生存焦虑——话语形式和人类个性高度连结,这使得人们同时赋予话语以审美和功利的权重。



所以话语也要卷,哪怕提前透支自己的情感,透支到透无可透、死感沉沉也要用人机味传递一点热力——就算是CPU爆炸之后废墟里的余温也好,毕竟“人机感”也很潮流。

有的时候,我们总让单一标准的疤痕在各种层面隐隐作痛。把单一的标准普适到多维评价中,就不再是单一标准了吗?二元对立,就不是单一标准了吗?也许自我期许难免对个人步步紧逼;也许在交流中,聊缩力显得有点无趣,不够“高情商”。但在工作中,它简洁高效、浅显易懂。若要作我最擅长的过度解读,它甚至可以是人们对“有趣”文化的一种反驳——通过“反叛有趣”,来寻求解除这场精神危机的方法。
既然视角可以转换,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做那个妙语连珠的人,也可以理所应当地选择做那个语言极简的人——不必在无能为力的时候盲从社会去强求有趣,透支本就不多的能量去“服趣役”;也不必因为自己暂时做不到喜欢的那样有趣而焦虑。过度的单极化几乎让我们忘记了交流是双向的事情,是情感流动的过程。交流不是表演赛,也并不是只有有趣才值得珍惜、可博得彼此一笑才算好的聊伴。我们有抛出话题的自由,自然也有让话落在地上的自由。让真正结实的联结自然积累,被风吹起的沙自然也会落到真正适合它成石成土的地带。而属于自己的课题,就留给自己与自己慢慢对话。
至于有趣,它只是我们茁壮成长的生命力中,某一个暂时被流行文化青睐的光点。



无论是 @陇四喵「笨拙的真诚胜过精致的敷衍」的思考 ,还是 @回声「被像素化的情感需要破壁」的隐忧 ,抑或是 @全是废话「我们都在制造与承受聊缩力」的观察 @梨恩喜「允许对话落地成尘」的宣言 ,从个体叙事到代际症候,四位珞珈青年的思辨共同指向一个事实:

Z世代的“聊缩”并非社交能力的退化,而是在重构数字时代的社交语法。
有人被媒介异化为像素囚徒,敲字两小时只为校准一句“得体”; 有人在信息洪流中竖起降噪墙,用三天可见捍卫精神孔隙度。 当“高情商话术”成为社交货币,当“有趣”被量化成emoji数量, 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一场集体觉醒—— 那些从对话框跌落的半截话,那些被撤回键吞没的真心, 实则是Z世代对“表演性社交”的温柔抵抗。
聊天可以脱水,但情感需要留白。 正如珞珈山的樱花既要朋友圈九宫格,也需月光下无人知晓的飘落。 真正的对话不在于话术是否完美,而在于情感是否纯粹。
在某个扔掉表情包的深夜, 你突然发来一句: “看,教五的月亮缺了口。 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或许恰是能够乍破“聊缩力”的月光。


武汉大学学生会新闻宣传部(新闻宣传工作)倾情出品
文字:包容诺亚 钱善美 李沄溪 施悦颜
文字责编:李松燕 樊思南 吴泽园 周思雯
图片:李念同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张颀番 唐雨欣
责编:曹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一夜鱼龙舞
昨天
浙江大学  ·  2025,Fighting!
3 天前
悦网美文日赏  ·  请远离那些假的舒适区
7 年前
TFT小组  ·  科学&技术 离写作到底有多远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