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止读书
从读书开始,尝试不粗糙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疯子与书  ·  #诗生活# ...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新京雅集——许多人对《聊斋志异》的认识还停留 ... ·  5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如果熬不下去了,看看释慧海大师的绝妙回复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不止读书

豆瓣8.9分,这本书治愈你的不快乐

不止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1-09 22:12

正文


关于生活道理的书,现在一向被称为心灵鸡汤,鸡汤太多,已经喝得发腻了。


但是,关于生活的困惑,一点也没有减少,随着信息的丰富,社会的变化,反而在增多。


这个时候,读罗素先生的《幸福之路》,考察考察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有助益的。


在我看来鸡汤所以讨厌,是因为它们很多时候是批发出来的,写作者并没有一个坚定的立场和价值观,只是为了心理按摩,换一个顾客,可以换一套说辞。


罗素先生的幸福之路也讲了很多道理,但他的立场是坚定的,并且给出了一个核心的方法论:不要过度自省,而要将内心的热情向外投射。


为什么这么说,后面再谈。要谈幸福,必须先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活着?


人被生下来,事先没有打招呼,开始一场人生,几十年后,归于尘土。目前为止,好像还没有人打破这个规律。在这有限的几十年里,一个人该如何活着,才算没有白活?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目标是:幸福。


幸福,大概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快乐。如果不幸福,就算是帝王将相,就算是家财万贯,也没有意义。


如果你也认为幸福是重要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们和罗素先生达成一致,可以继续往下谈了。


虽说大家都想幸福,但是问一问身边的人,好像满意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的人并不多,幸福是奢侈品吗?普通人是否能够达到?


罗素先生的意思是:当然可以。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如何获得幸福。书的结构很简单,前半部写不幸福的原因,后半部写幸福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是穷。贫穷很难让人有幸福感,因为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在一个商业社会,还包含羞辱。这很难让人感到快乐。


不过,这本书并不讨论致富。这本书的讨论范围圈定在那些表面并不是很痛苦的人身上。假定他们有足够的收入保证自己有吃有住,身体也足够健康,可以进行日常的物质活动。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原因,但生活也并不快乐,讨论的是这些人。


罗素认为,过着没有明显缺陷的生活,仍然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错误的世界观、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而要获得幸福,第一步就是发现这些错误,了解我们何以不幸福的原因。



不幸福的原因


  • 过度竞争


在现代社会,挣钱的能力,往往被看做是一个人价值所在,我们一般讲成功,直接指向的就是财务上的成功。


成功从来都没错,成功肯定会带来满足感,带来幸福感。但是,如果为了得到它而牺牲其他所有因素,代价就太大了。


这并不是说要好吃懒做,没有上进心,而是要认清成功不是所有,生活中还应有其他可以让你感到幸福的东西,否则,生活就失衡了。如果你没能达到成功,岂不要崩溃?



  • 嫉妒


嫉妒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虽然正常,却也不能任其生长,因为嫉妒从来不会带来快乐。


关于嫉妒的一个真理是,你不会去嫉妒马云,而只会嫉妒和你状态相当,但又比你稍好的一些人。


如果你是一个爱嫉妒的人,当你发现一个水平不如你的人工资是你的两倍,你的满足感就会随着心情的沮丧而立即消失,开始被不公平感折磨。


但是,被这种感觉折磨,并不能改变事实。罗素认为,靠成功是不能远离嫉妒的。因为总能在历史中找到比你成功的人。想要远离嫉妒,就应该好好享受你前面的快乐,做你必须做的工作,避免与你想象中的、可能是十分错误的、比你更幸运的人作比较。



  • 疲惫(忧虑)


疲惫很大程度上是由忧虑引起的。忧虑工资,忧虑未来,忧虑项目的结果,忧虑考试的成绩。对我个人来说,我很多不快乐,都是由此引起的。


罗素给出的办法有两条。一,不能改变的结果,用不着忧虑,要懂得在适合的时候想问题。二,把视角放大一点,你会发现自己没那么重要,你所忧虑的事情,在更大的视角里看,其实根本不值一提,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把眼前的纠结当做宇宙大事那么忧虑了。


总是处在焦虑中,会让生活变得疲惫不堪,但这样的焦虑并不解决问题。控制自己不去想无益的事情,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 烦闷(无聊)


烦闷也就是无聊。罗素认为,烦闷的本质之一是人的机能没有被完全占用。


当你被敌人追着跑的时候,你不会快乐,可也不会烦闷。烦闷的对立面不是愉快,而是兴奋。在远古社会,人类每天都需要面对生存问题,根本没有时间烦闷,烦闷是文明的产物。


烦闷或者说无聊,说到底是时间无所打发。罗素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是: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于沉溺于自我,而获得幸福的办法就是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小孩子似乎从不无聊,他们总是可以发现好玩的事情,总有使不完的精力。


我们要变得不无聊,就是要学习像孩子那样,充满乐趣的去关注外部世界,而不是沉溺在自我之中。



  • 被虐狂


被虐狂总是怀疑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抱着世界都不理解我,伤害我的心态,当然不会快乐。


罗素认为,这种心态根源在于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价值。你必须知道:


第一,你的动机并不总是像你想象的那样无私。第二,不要过高估计了你的价值。第三,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第四,不要幻想着大多数人总是在想着怎么害你。



  • 舆论恐惧症


人是社会性动物,几乎每个人,想要快乐,就需要有一个共鸣的环境,因为这可以培养自尊,而一个自尊心不健全的人,是很难幸福的。


必须找到躲开专横舆论的方法,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的年轻人,一定要尽量地去找寻志趣相投的伙伴,同时要变得勇敢,舆论对显然会害怕它的人总比对满不在乎它的人要暴虐的多。


如果这种对舆论的恐惧一直很强,就很难做出什么大事了,也不可能找到精神上的自由,因为幸福的本质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来自内心的冲动,而不是来自一时兴起和偶然成了我们邻居的人或我们亲戚们的愿望。



幸福的原因


  • 情趣


对更多事情发自内心的产生兴趣,会更容易快乐。还是回答那个观点,罗素认为走出自我沉溺,将热情和精力向外投射,就会找到快乐。


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定一个人喜欢草莓而另一个不喜欢,后者又在哪一点上优于前者呢?


当然,没有人能判断草莓好或不好。但对于喜欢草莓的人来说,他却有着别人没有的乐趣。就这一点来说,他的生活更快乐,他也能更好地适应他们这两种人都生活在其中的社会。


喜欢读书,喜欢跑步,喜欢园艺,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他快乐的机会就越多。兴趣范围要尽可能的广,尽可能善意地而不是敌意地对待你感兴趣的人和物。




如果人得到过很多爱,对真实的世界的畏惧感会少一些。爱,不论是被爱,还是爱人,都会得到满足感。感到幸福。



  • 工作


如果不工作该多好,很多人都这么想。可是如果不工作,也不一定就会快乐。因为明智的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目前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水平。


工作让我们有事可做,另外,它还让假期变得美妙。


除此之外,工作本身也是可以令人感到快乐的,不过有两个要素需要满足:第一,可以运用技能。第二,具有建设性。


只要这项工作是可以精益求精的,那么这项工作就可以带来快乐。如果当工作完成时,会留下一下纪念碑似的东西,那就会更加满足了。


发挥自己的能力,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我们喜欢游戏一样。


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从中获得满足,会快乐,而如果从事的是没有自尊的工作,就很难有真正的幸福。



总结: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不快乐,比如嫉妒、烦闷、疲惫、焦虑等等,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就得要克服这些因素。


我们不快乐,很多时候,是因为沉溺于自我。过分自省,有时候自我否定,有时候又过于自大,我们应该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没完没了的自省会让自己变得软弱无力。真正有意义的事是拓展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培养情趣,拥有持久的工作目标。


当然,大家都知道,听了很多道理并不一定就能幸福。但是知道是行动的前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才有改进的可能。



- 不止读书-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