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世相
每天最后一分钟,提供有物质基础的都市生活价值观。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阑夕  ·  全世界的这届年轻人都很难熬。 ... ·  昨天  
槽边往事  ·  帮我照片里的其他人P掉 ·  2 天前  
刘润  ·  未来一个月,我准备把自己逼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世相

为好人正名 | “好人卡”流行很多年后的一些颠覆性意见

新世相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6-09-08 23:59

正文

这是 新世相 的第 209 篇文章



一、好人们惴惴不安,人人自危


我经常遇到一些自认为是好人、也被别人称作好人的人。他们内心很困惑。


这些人大部分不是被迫成为好人,他们有机会有能力做一个坏人,并享受坏人的乐趣。但他们希望奉行好人原则,又为此惴惴不安。


为此,有些人甚至经常故意做出一些“坏”的举动,比如面对女性故作下流,对别人的真诚冷嘲热讽,对一些本可以体谅的事挖苦讽刺。做这些举动是为了改善别人眼里的“好人”形象,但做完这些举动之后,他们又都有很多程度的不适感。


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好人恐惧症日渐流行。


我们习惯了“善良是软弱者的最后避难所”这样的话。我们用“好人卡”形容最糟糕的恋爱结果。渐渐的,“好人”在舆论上变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好人”作为一种基本人生态度,逐渐变成了软弱、糊涂和“并不酷”的代名词。善意、宽厚在争夺语权上的溃败,助长了人们在大小事件里争相展现偏激和恶毒,也给奉行善意和利他的人带来了挫败感。


人们怕被称为好人,似乎只有平庸、无能和没有闪亮之处才会被当成“好人”。好人给人的感觉是没有力量的。在恋爱里面,得到“好人卡”就是追求失败,好人似乎变成了恋爱失败的罪魁祸首。


人们更喜欢酷的人,结果,酷和好人在认知上被对立了。年轻的女孩子曾经流行喜欢“酷酷的坏男孩”,酷和坏成了同义词。其实,那些大多数“坏男孩”无非是爱打扮,喜欢对抗,不顺从学校,并不是真的“恶”。因为对“坏”这个词的误解,人们也误解了坏的反义词:好。好人被理解为无聊、顺从。


好人并非如此吃亏,事实上好人比想象中受到更多欢迎。

好人的确是弱者最后的避难所——但这应该是弱者们感到高兴的事。

做一个好人的确会带来一些坏处,但这不是全部结论。



二、好人,而不是“圣母”,或者不知道如何说不的人


有几种看上去很善良的行为,给“好人”带来无穷责难。


一种是“圣母”型的好人,或者说,是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同情、体谅一切人的人。一切恶行都有可体谅之处,但对极恶的行为表达宽容,或者对小恶的行为只表达宽容却不指出错误,既纵容了恶行,又让那些受到伤害的人和抱不平的人感到反感。很多人因此把“好人”和糊涂挂勾。


另一种是讨好型的好人。这种好人在学术上被称作“极端的利他主义者”,不进行任何自我保护,不考虑自身的安危、舒适度甚至存活,牺牲一切救助他人,而这种救助背后,是因为自己将救助当成最主要的成就感来源,沉迷于这种成就,甚至上瘾。最经典的例子是“割肉饲虎”的故事。这个故事因为其宗教性而获得合法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救助他人而债台高筑甚至自己陷入危病重。


还有一种人,被当成好人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怎样说不”。这可能是“好人”这个词负面因素的最大来源。也是“好人”必须学会避免的。


做一个好人,应该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被迫默许。是出于对“善意”、“体谅”这些价值观的认可,清醒、理性地主动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不是盲目、违心地顺从和屈从。


当好人不是筹码。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好去换取的别人的认可。



三、要明白好人的确会遭到别人的敌视,以及原因



如果你经常表现得宽容、正直、善良,你的确会为此引起人们的不适甚至敌视。这是公益在中国遭遇难题的最大原因。很长时间里,参与公益不但不受支持,甚至受到反对。


自愿去做大家不想做的事会被人孤立。在群体中,好人会带来道德压力,尽管这并不是好人们的主观意愿,但客观上,一个好人提升了整体的行为标准,会让其他人感到羞耻,看起来都是坏人


即使好人整体上带动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也无法弥补他们带来的罪恶感。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主动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的人,你可能会感同身受。


在极端情况下,团体中的少数好人会被清除。在轰动一时的鲁荣渔远洋船杀人事件里,每个幸存者都被迫参与了杀戮或者帮助杀戮,这是遵照黑帮电影里最常见的“人人手上要带血”的惯例。没有好人存在时,人们的罪恶感会变轻。


举最后一个例子也是为了支持我的观点。在这一切背后,不应该停止善意——不应该出于他人的敌对而停止公益、停止帮助、停止维护公共生活质量,只要这种善意是出于你自己的意愿。你可以采用更聪明的办法化解这种敌意,而不是为此就放弃了善意。



四、做好人的确难度更大,如果有选择,要做一个又好又厉害的人


做一个好人的确要放弃一些东西,或者说要有更强的能力。


打个比方,在网络上和人吵架,如果你不顾公允,不考虑体面,可能更容易获胜。而作为一个“好人”,你往往不愿意骂娘,不肯嘲笑对方的生理缺陷,你放弃了别人在使用的利刃,自然会在格斗中落在下风。


下面这段话,引自世相的一篇文章《在刻薄盛行的年代,你还喜欢宽厚的好人吗》


在宽厚和刻薄的斗争中,宽厚维持着表面上的胜利,刻薄占据着事实上的上风。这是很令人尴尬的,因为刻薄往往同时意味着犀利和深刻,而宽厚,很不幸,经常与肤浅、温吞、平庸相连。结果是,刻薄而使人语塞、赞叹常常出现,宽厚而让人信服则几无所闻。


在大学的现代文学课上,我的老师吴晓东曾经说:在当下阶段,我宁愿你们有深刻的偏激,也不愿意你们有肤浅的客观。这句话始终给我的激励是,只能努力让自己获得“宽厚而深刻”的能力。当然,这比偏激而深刻要难的多。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好人”。好人已经被普遍视作平庸的标志。“好人卡”往往送给那些为人善良体贴但缺少突出吸引力的人。我想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害怕做“好人”的理由。“我起码可以做个好人”是一种误解。我们不应该无奈地做一个好人,更不应该为此而不做好人,相反,应该做一个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好人,这当然也很难,但并非做不到,不过是要更努力。



五、但是,即使真的没有其它能力,只是想做一个好人,就不可以吗?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对上面这段话有了一些修正。我不再认为“我起码可以做一个好人”是错的。


“即使我一无所有,我起码可以做一个好人。”这句话初听起来是可悲的,无奈的,甚至窝囊的,是实在没有办法去作恶、占便宜、伤害别人才变成好人的。


但并不是这样。人人都可以作恶。世界上没有人没有能力作恶。在任何时候,人都有选择善良和邪恶的机会。


过着普通的生活,拥有普通的家产,拥有普通的长相,并不是没有选择的机会。大多数人只是在很多微小但并不容易的选择中,守住了自己的信条,选择了善意的方式去面对大事和小事。


要知道这些选择多不容易吗?人们在不起眼的时候最容易信仰崩溃。没有人会随意杀人,但在是不是要漠视一个陌生的求助者这种事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无所谓。这种时候,选择做好人并不是想的那么容易。


而且,必须说明的是,这些小小的善意,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可有可无,反倒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


最后是证明这件事的一个研究。它的结论是:在“好人”最常带来困惑的领域——男女关系上,男人的“善良”比外貌英俊更容易让女人感到有魅力。


研究来源:英国伍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DanielFarrelly

研究方式:测定200名异性恋女性对两种男性特质的偏好,一种是“乐于帮助别人”,一种是英俊。

研究过程:给这些女性一组男性的照片,每组照片包含一张英俊的脸和一张看起来没有吸引力的脸。同时,每张照片都被贴上一个字母,表示这个人的代号。当女性看男性照片时,调查者要求她们想象这两个男性所在的一个场景。


其中一个场景:

S和T(均为男性)都在河边附近野餐,突然一个男孩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旁边的一位女性在大声哭泣并呼救:“快来人救救我的孩子!”其中,每组照片有一位男性是乐于助人的:T听到了那位妈妈的呼救声,立刻跳进河中,试图救孩子。而另一位男性是S看到湍急的流水,选择不给予任何帮助。


另一个场景:

两个男人穿过一个繁华的小镇,发现一位无家可归的人坐在咖啡馆附近。E决定走进咖啡馆买一份三明治和一杯茶给这位无家可归的人。F假装在拨弄手机,径直地从那个人身边走过。


其他的场景则比较中性,男人没有机会表现出无私、利他,为对照组。如:

O和P(均为男性)都去购买服装。O买了一件绿色的夹克,P买了一条蓝色的牛仔裤。


在读完其中的一个情景之后,女性被要求评估每一位男性的吸引力,包括长期关系,如结婚;短期关系,如短暂的恋情或是一夜情。


结论:女性认为利他的、热情助人的男性(平均期望值为3)比自私的男性(平均期望值为2.1)更有吸引力;英俊的男性(平均期望值为2.8)比相貌较差的男性(平均期望值为2.2)的吸引力要强。


也就是说,利他的男性比英俊的男性有吸引力,英俊的男性比不英俊的男性有吸引力,不英俊的男性比自私的男性有吸引力。总而言之:利他比面孔吸引力更重要。


我打心底里希望,这个例子,不只可以宽慰那些收到好人卡而难过的人——如果没有好人卡,你的机会也许更渺茫。它也可以宽慰面临困境的好人:人们起码在许多场景里热爱好人,而不是相反。


题图:摄影师 Mauro Mongiello 的作品



晚祷时刻:

干脆,我们自己用投票来验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