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国演义
中国最大的三国演义爱好者社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里的故事,我们一同赏析,我们以书交友,以文会友,奇文共赏,不亦快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1 小时前  
小院闲聊  ·  韩国姓金和李的人为何特别多?朴姓哪来的? ·  11 小时前  
朝文社  ·  胖东来没有梦想,只有40天年假和万元月薪 ·  23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王笛:为什么说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 ·  4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朱棣刚驾崩,太子就哭着从天牢放出一罪臣,结果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国演义

揭秘:八百年来兴盛不衰的范仲淹家族

三国演义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7-20 06:30

正文

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


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


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 的名言,也古往今来无数知识分子的座右铭。


宋朝范仲淹,江苏吴县人,出身非常清寒,二岁时父亡,母亲因家贫无力谋生,只好带着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叫稀饭),把这锅粥再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范仲淹年轻时极穷,生活艰难,心想将来若能出人头地,定要救济贫苦者。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长大为官后,非常笃信佛法,且乐善好施、广修众福。凡是他为官时所莅守之处,必定修建寺院、恭敬僧众,带动地方百姓信奉三宝,于兴崇佛法上不遗余力。后来当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多少改变。便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


有一次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


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那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实践了之前穷苦时念念利益众生的宿愿。

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

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人。

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哪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

不久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显贵,绵延不绝,传至今天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 后人依然兴旺。

范仲淹以善心为他人谋福利,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其功德是无法估量的,而上天所回报给范氏子子孙孙的福禄,是范仲淹当时所付出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这是因为范仲淹毫无利己之心,播下了意想不到 的善种,八百年来不断地开花结果 ,无意之中为子孙万代谋福利,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

培育百世之德,即有百世的子孙保之,范仲淹是一个典范。

中国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就数范仲淹。

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因为积德积得厚,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

福报不要享尽了,要分给别人享,以后的后福就无穷了。

一直到民国 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所以,世人若要为子孙谋福利的话,范仲淹的善行值得效法。我们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范仲淹少年在寺院读书时,家境很穷,穷到什么地步呢,他煮一锅粥,等粥冷却后,再拿刀把粥给切开来,一餐只吃一块,称为划粥为食,可以看出,他的物质生活有如此艰难。


但就是在如此坚苦的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事: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月下读书,可能也没吃过晚饭,寺中长老见到了,很心疼他,就拿出一块面饼悄悄地放在石桌上走了,当时范仲俺大概得了读书三昧,入了正定了,也没发现。


这时,忽然,他听到一阵“吱吱”的叫声,才发现,一只老鼠竟叼起他的面饼拼命的跑,钻到一棵紫荆树下。


范仲淹赶忙放下书,一路追来,又好奇心起,就拿来铁锹去挖老鼠洞,掘开黄土后竟发现下面有一块石板,他将石板掀开,只见石板下竟全是灿灿的金元宝!


谁见这个能不动心啊,当时又没有别人在傍边,家里又那么穷困,但他一分一厘也没拿,把石板盖好,重新埋上,直到他日后功名成就做上大官,这件事一直在他心底藏了几十年。


几十年后,有一天,当年范公读书的寺院醴泉寺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寺院长老派人前来求助。范先生想起当年的情景,写了一张纸条,让来人交给长老。上面写着:荆东一窑金,荆西一窑银,一半修寺院,一半赠僧人。


量大福大


范仲淹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子绝孙,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就不应别人去受,宁愿我自己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


结果没有迁坟。当时苏州有一个著名的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这块地在苏州现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将近一千年来,这里出现了将近四百个进士,八十几个状元。


他兴建大利不为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在这样的风水当中,依山旁水,读书的效果就特别好。


他死后,儿子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一、穷时

宋·魏泰《东轩笔录》:“公与刘某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4块,早暮取2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3年。”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勤奋读书。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凝固了,分为4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几根咸菜,稀饭里拌一点盐,这样整整吃了3年。


二、富时

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清苦俭约。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饭,客人吃过饭,对人说:“范丞相的家风变了!”人问:“怎么个变法?”


客人说:“几根咸豆角,像棋子一样排列在碟子里,咸豆角的上面放了两小簇肉。从前,他穷的时候,只有几根咸菜,如今,加了两小簇肉,不是家风变了吗?”人们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三、子女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文正四子,纯佑字天成,纯仁字尧夫,纯礼字彝叟,纯粹字德儒。”


范仲淹的子女应该是“富二代”了。开个宝马、打个架的、玩个女人的,应该不成问题。


范仲淹的儿子品行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还好些,从来不张扬:“我老爸怎么……怎么……”他在城外读书,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学,没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四、死后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范文正为阎罗王。”宋朝有个姓曾的,父亲过世第“五七”,即35天。家人梦见亡父回家翻箱倒柜拿了一件新衣就走,家人哭着问:“父亲大人,你这么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亡父说:“明天就要见范文正公,他作风正派,不可不规规矩矩穿衣。”家人又问:“范文正公还在阴间吗?”亡父说:“范文正公在阴间掌管生死之权。”家人梦醒,联想到佛家所说:“人死五七,则见阎罗王。岂文正公聪明正直,故为此官邪!”


据说,阴间的阎罗王不是终身制的,是聘任制。范仲淹为官端正,到了阴间,自然就被聘为阎罗王。包青天,也曾竞聘为阎罗王。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 海浪(微信:13714009527)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 硝烟无声,谋略无形,兵法谋略,诲汝谆谆。这套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的优秀兵书合集,必然能给您以启示。

菜根谭名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