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一群以自我升级为乐的人构成的社群,这里的人尊重知识,持有耐心、主动学习,以持续共同进步为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红黄蓝之后,这个世界会好吗?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 2017-12-02 08: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个冬天或许比想象中的要冷,携程亲子园和江歌案的事情还没有过去多久,又发生了红黄蓝、北京大兴火灾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再加上前些时候的的豫章书院、跳楼产妇、保姆纵火案、北影性侵、杨永信案等。


在我们还没有从上件事情中走出来的时候,你所迎接的却是更大的包袱。


即便是这些事情都跟你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或多或少也会被这股负面的情绪所影响,你也许会焦虑、怀疑甚至是绝望,甚至在心中默默地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

在近百年前,也就是1918年的11月7日,梁济也问了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这是他留给儿子的最后的话,三天之后,梁济就自杀了。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个跨越了时代的永恒拷问,尤其当面临着一些严峻的现实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能为力,会对未来悲观厌世,甚至不知道如何自处。那么,人们到底应该如何与这种所谓“负面情绪”相处?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写道:“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或许当下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带给人们一定程度上的信息流通,一个事件可以很快地传遍全国。


这似乎也可以说明,有些人口中的“人心不古、道德败坏”其实只是夸张的说法,有些事情一直都存在着,比如虐童和性侵,只是由于信息的闭塞,它们不可能出现在公共平台上。


而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些阴暗面走到了台前。如果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样的“负面新闻”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现在你会觉得它依旧很难被解决,但这至少让它们被摆在台面上,因为生活在一个残缺的真实世界远远好过活在一片虚假的繁荣中。


至于那些随之而来的愤怒、焦虑或是无奈,它不仅只是“负面情绪”,它还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的介入。当微博出现的时候,人们开始觉得“每条消息都是有尊严的”、“围观就是力量”,一些原本弱小的声音,在口口相传中被放大。


虽然这样的“围观”在现实面前很无力,但它依旧说明了有人愿意去关注这个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生活。


如果有一天,当人们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哪怕对面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你依旧能够喝着下午茶,呈现出一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状态时,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这也就是为何人们厌恶心灵鸡汤的原因,你好像伸出头去看到了一片乐土,那里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到处都是真善美,但是你不要忘记了你的身体依旧存活于这个现实世界。



你可以将头蒙上,但却无法回避现实。你或许以为自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在办公室上班的高级白领,所以那些服务员、快递员的遭遇与你无关,他们在寒冬拖家带口流落街头,你可以熟视无睹,认为自己有钱,那些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现实却给中产阶级泼了一盆冷水,无论是携程还是红黄蓝幼儿园,都是价格不菲的幼儿园,可依旧出现了如此恶劣的举动,如果按照前面的逻辑,那气愤的也就只有家长们,其他人完全可以说那与我何干。


正如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所铭刻著的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虽然这是个强调个体价值的时代,但自我和自私从来都不是一回事,社会尊重每个人个体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变得原子化,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谁也不可能如孤岛般的存活,关注他人的遭遇,也就是关注自己的遭遇。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好像都是旁观者,通过手机、网络去看到他人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可以是真正的局外人,你的忧虑和愤慨是为他人而发,又何尝不是为自己而发。

或许从这个角度上看, 我们都应该去正视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它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甚至是珍贵的,它代表着人的同理心和良知。


但是,今日人们所要面对却是如何不要在绝望中沉溺。当人们觉得不公平、无能为力时,理所应当地会陷入到绝望中去,甚至会成为“犬儒主义”,觉得这个世界就这样了,已经无药可救了。


然而从最近的事件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付出行动,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事情不要变得更坏。



就在红黄蓝幼儿园的事情曝光的时候,一部叫做《嘉年华》的电影上映了,它要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受到伤害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当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会愤慨,但之后呢?又有多少人会着手做些什么。


在今年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导演文晏发表获奖感言,她在感言的最后提到饰演主角的两位小演员,“虽然她们还都不能完全理解这个电影,但是要感谢她们,为那些没有发出声音的孩子们发出了声音。”


正如导演和演员可以用电影来表达他们的态度,每个行业的人也都可以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下微小的改变,就像电影《熔炉》中所言:“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体,情绪是站在感性的那一端的,它会让你感知,也会让你沉沦。


所以,人们才需要理性,理性不是冰冷的分析,而是让你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问题,它意味着克制和坚韧,生活从来都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我们每个人的前进都势必带着伤痛,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呢?


或许就如加缪所言:“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