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和岛
正和岛,国内第一家专注企业家人群的高端网络社交平台,最低信任成本的人脉金矿。正和岛官方微信聚焦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每天有独家、新鲜猛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日产回应将放弃与本田业务整合 ·  昨天  
半佛仙人  ·  【 给人发红包皮是因为没钱吗? 】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风起云涌又一年:年度商业事件盘点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小鹏超理想,造车新势力1月销冠易主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和岛

进驻60多个国家400个城市,依然能高效运转,他的铁三角团队值得研究

正和岛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1-11 21:03

正文

Uber的全球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它不断扩张城市,效率不断变高:Uber在总部旧金山达到每周百万单行程花了4年时间,进入上海花了一年时间,2016年新进入的城市在开通的第二周行程就过百万单了。

 

开通的城市越多,公司反而越轻松,而不是很多创业公司面临的城市越多包袱越大。

 

不要忘了,Uber采用的是一种相当重线下的业务模式,但它进入60多个国家400个城市之后,在环境、文化都不一样的市场里,依然能够保持高效的运转,这其中有一些做法无疑是值得所有人借鉴的。

 

尤其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当下中国互联网行业逐渐走到世界领先地位,并开始全球化进程,Uber的案例值得他们借鉴。



作   者 | 谈婧

编   辑 | 亦萱

来   源 | 正和岛(zhenghedao)

 

Uber是怎么做全球化的呢?

 

按照商学院教科书里的做法,当一家公司决定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它会做好全球战略部署、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标准模型分析市场前景及策略、制定自上而下的完整架构和步调、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甚至股东、筹建架构和团队。你见过的所有做出声响的外资企业,当他们计划进入中国的时候,都是这一套做法。

 

Uber的做法却要“野蛮生长”得多。一言以概之,它在全球主要城市撒下一把种子,让这些种子自然成长,谁长出来了,就给予更多的资源;谁没有长出来,就顺其自然。

 

在开始全球扩张以前,Uber的商业模式已经走通了,在旧金山等早期城市已经实现盈利,并傍上了谷歌这样的大腿,明确了它是打车流量入口的地位,剩下的,就是怎么高效地完成复制了。

 

找到正确的最小运营单元

 

也许你从第一天认识Uber开始,就听过“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创业公司,每个城市都是从铁三角开始”的传说。为什么Uber要这么做,而不是用别的方式呢?

 

最根本的,以城市为单位取决于Uber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最重要的要素是网络效应,而不同业务模式的网络效应的单元是不同的。微信没有地域的限制,只要有网络,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和在微信上的任何动作。但涉及线下的业务就复杂得多,我们看到Airbnb并没有城市团队甚至没有国家团队,美团外卖的团队和数据分析是以商圈蜂窝为单位的,而Uber一定有城市团队,为什么呢?

 

Airbnb经营的是跨城市关系链,供给端是不动产,而需求端是跨城市移动的,房主和用户的关系链和网络效应的生长可以跨越城市或国家的限制。

 

Uber经营的是同城关系链,需求端不动,而供给端在同一个城市内移动,除了少量的出差用户以外,网络效应无法跨城市,哪怕在上海做到每个人都是用户,到了北京也得重新来过。

 

外卖经营的是商圈关系链,需求端和供给端都不动,而货品通过最后一公里物流进行移动,由于食物所需的时效性和新鲜度要求,配送范围限制在几公里以内,网络效应较难跨商圈,三里屯的必胜客外卖体验再好,也无法吸引中关村的用户下单。

 

每个业务形态都有其对应的网络效应的单元,这决定了这个业务的最小运营单位,组织架构、系统、数据都必须围绕最小运营单位进行组织。因此,Uber的网络效应是以城市为单位的,城市是Uber的最小运营单元。

 

怎么才能复制Uber的城市铁三角团队?建议创业公司先想好自己的最小运营单元是什么。是城市?还是商圈?还是全国?其次才是建立城市铁三角的问题。

 

除此以外,大多数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是以城市为单位的,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政策和管理方式都不一样,这也是原因之一。

 

传统的战略分析模型是不适合创新企业的。传统战略咨询常用的模型,其逻辑基本都是在分析市场整体的版图以及个体公司在竞争其中的优劣势和定位,而创新企业的最大特征就是市场是未知的,需求是新型的,竞争对手是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Uber不可能和宝洁一样先调研一番家化市场和人口画像再进军中国,只有做了,才知道这个城市的市场如何。

 

当进入亚洲的时候,Uber已经是一个创办三年多的较为成熟的创业公司了,但在亚洲,整个市场都是新的。这里的城市铁三角,不是来成为一家数百人的公司里的一个员工,而是来开疆拓土的,这就是创业。


 本文核心内容摘自《重新定义分享:UBER中国的分享实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年12月。

 

找到复制扩张的组织架构

 

商业模式决定了Uber的全球拓展是“撒一把种子”、“先把球踢出去”的方式,这一把种子就一定要低成本、高效率,不然这么大规模的扩张,必然拖累太多资源。Uber非常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就是它“中央厨房”出产的标准化城市拓展模型。

 

Uber的城市拓展有一套非常流水线式的阶段模型,从拓展团队到城市铁三角,再到完整的城市团队。每个团队对应不同的城市阶段,也需要不同的人力模型,每个团队的职责都有标准的行为指引。

 

城市的铁三角,就是城市的初创团队。铁三角由三个角色构成:城市经理、运营经理、市场经理,运营经理负责供给端和产品,市场经理负责市场推广,城市经理负责策略和人事、行政、财务,他们就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COO和CMO。

 

他们做的是一个城市从0到1的过程,这是最痛苦、最富有挑战性,但也最能全面锻炼一个人的角色。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一旦这个城市从初创期走过了“天使轮”,他们就可以组建一个完整的团队了,招募更多的运营和市场经理,将各条线的业务分模块、分权责。

 

铁三角团队是一个CEO孵化器,这里面所锻炼出来的能力模型,并非单一岗位,而是打造了一个公司最高管理者的草图。



图片来自网络


把扩张模型做成产品

 

人是很难标准化的,尤其每个城市创始团队里的人,都是最有独立想法、最有创新意识、很难完全控制的,如何确保这些人创造出来的城市业务和Uber的战略方向一致?靠天天开会洗脑肯定是不高效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Uber很聪明的一点,在于它用系统润物细无声地做到了一致。

 

在迈出扩张的步伐以前,Uber已经很明确什么是核心的不可改变的,什么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全球化的规则,都被放在了系统里。比如Uber最有名的一键打飞机、一键叫来佟大为、一键叫冰淇淋等,都是高度产品化的,当地团队只需要接洽不同的合作方——飞机供应商、佟大为、冰淇淋供应商,剩下的APP呈现、活动形式都是系统内高度标准化的,但如果有市场经理想要做预约用车的活动,对不起,这类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在系统里设置,因为预约用车是和Uber的理念违背的。

 

这样的系统设置,反映的是Uber的市场活动规则,即只需要按一个按钮,就可以把一个平时很难取得的服务叫到你身边。这正突出了Uber的最大核心用户价值:将“叫车”这件很麻烦的事情,变成一个按钮就可以完成的简单操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