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Denisy(化名),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凌晨3:00,从大洋彼岸拨来的Citi offer call
是压力的瞬间释放,也是彻夜的欣喜难眠
而所谓“离经叛道”的尝试,也都有了自己的说法..
嗨嗨我是Denisy(化名),一个酷爱Kpop的女生,但如今更是Citi S&T的一员。这段从0到1的金融求职路,充满了紧张刺激,也饱含成长磨练,很高兴今天能把我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二那年,我对风险投资非常感兴趣,和几位中国朋友说干就干,成立公司、联系投资人...顶着重重压力在各个城市到处飞,那是一段刺激有趣的时光。
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
Morgan Stanley的女性项目Future Female Traders
,当时还蛮感兴趣的,我就试着投了一下简历。
他会邀请你在线上
做一个Trading Simulation Game
,模拟二级市场,像股票交易所一样,完成后会给出所有人的排名。
然后!他就直接给我发了一个Superday的邀请。抓马的是我还没有探索过金融求职,
人生中的第一个面试就是八大行Superday。
结果可想而知,但也恰巧是这场面试改变了我人生的轨道。Superday当天大摩的员工先带我们去Trading floor里逛了一圈,介绍了一下Trader的日常工作,还安排了一个party。
大家专注于和Trader networking时,一位
身材娇小的亚洲女VP缓缓走进来,而整个房间里的高大的白人男性纷纷向她举杯致敬
:“This is the vol queen… ”,主动向我们介绍她,这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全场瞩目的亚洲女VP,Trading Floor里大家孜孜不倦讨论投资风向的渴望,带给了我探索金融投行的动力。
接下来的一年我专注于做各种求职准备,寒假里跟着WST上课、做hirevue、打无数networking call,每一步都在push自己跳出舒适圈,赶在最后拿到了Citi HK Office的面试邀请。
关于拿offer我也满忐忑的,打offer call前,人事提前跟我schedule,但后来又推迟了。为了不错过任何一条消息,我一直守在手机前,那段时间非常煎熬,我不确定最后结果到底如何。
在凌晨3:00手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迅速接起得知自己收到offer时,
整个人还在懵着,难以置信地反复确认,而电话那头传来的“yes yes”
,为我这一年的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然也是新篇章的开启。
在求职过程中,我主要的focus是Sales and Trading,因为我的简历最符合这个赛道。
我在market news上下了很多功夫,除了跟着wst上课,我坚持每周去follow各国央⾏和某个领域的股票动态,
每天听「
美投讲美股
」,这个博主有
总结美联储的动态、Magnificant 7 Tech股票⾛势,以及加上他的分析,我主要会听逻辑。我还
会每周听「
macrovoice
」,这个播客会请⾦融⾏业⼤⽜聊对于某个产业的判断和预期,⽐如为什么
⻓期看涨⽯油,背后有哪些因素,市场主流观念是什么。
这些都是每天更新的播客和youtuber。我还会
把
笔记整理到Flomo
,这是⼀个⾮常好⽤的笔记软件,可以随⼿记录,推荐给大家📝
做SNT需要有⼀个宏观的通胀分析框架
,通胀是美联储最关⼼的事情,而美联储的动态会影响全世界央⾏的政策。所以要清楚,哪些数据反映需求端的通胀(CPI,CCI,密歇根消费信⼼),哪些数据反映供应端的通胀(PPI,PCE,Zillow housing data,油价)。
SNT也需要平时收集⾃⼰很喜欢的公司,
除了宏观,对⾃⼰喜欢的公司有equity research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我还会看一些投资者传记,⽐如《Principle》、《聪明的投资者》、《查理芒格》,我不断对⽐这些⼈是
怎么pivot⾃⼰到⼆级市场。⽐如他们喜欢观察经济周期的变换,产业的兴衰成败;
⼀个好的投
资者应该是对赚钱和亏钱保持理性客观
,并且不会带个⼈情绪,他们也会通过对⽐各国的⾦融
政策发展来做预判。
我很享受逻辑推理的过程,很喜欢这种状态,也慢慢发觉⾃⼰向往成为这样的⼈。
我不是大众眼中优等的模范生,总会去做一些“离经叛道”的尝试,这一路有太多质疑和批判,但我从未偏离方向。
学校求职氛围很浓,从大一开始大家就加社团找实习,但我并没有跟着“模板”走,在同学求职投行的高峰期选择创业,方向是crypto,但当时很多中国同学对crypto 0认知,导致经常被人误解我们是骗子。
后来我是
唯一一个死磕香港金融的人
,大家对香港金融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创业期间GPA直线下滑,简历没有Big Name加持,泼冷水成了家常便饭,总有人说你求职投行大概率没有希望...
因为和别人的不同,我有时也感觉自己是个异类而焦虑。
我不断克服压力,保持心态的稳定。
创业被骂骗局,我告诉⾃⼰,如果想做投资和创业,眼光经常是需要跑在⼤众认知之前的,⼆级市场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就像资产的价值还是来⾃于供需关系,那段经历也真的打开了我们的世界观和⼈脉圈。
求职不被理解,也没关系,人要有
长期主义心态
,我
非常明确自己对投资领域的热情
,我对自己的定位规划非常清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会一直向前。当然这一路很感谢WST导师的陪伴,在我感到迷茫焦虑,及时帮我调节情绪,引导我继续向前。
孤注一掷走香港这条路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在Networking过程中以及导师的意见下,我意识到从美国开始做SNT,未来想回到亚太是不太容易的。亚洲和美国股票市场逻辑、估值这些都完全不一样。基于我自身的职业规划,我选择回到香港开启我的职业生涯。
我也并不认为回香港是很愚蠢的选择,经济是周期性的,没必要把经济差看作是一个不要回去的一个因素,我觉得这是
早期的求职,更多focus在我能提升什么技能为主
,而不是说我能赚到多少钱。
大家都知道求职早规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
在做每件事情时候,你需要有积极的思考
,因为很多人他们都是跟风从众,最终发现自己走错了路
,同理在地区、方向的选择上也是如此。即使孤军奋战也不要害怕,认真地梳理自己地简历,真诚面对自己地职业选择。
至于求职亚太,我认为他们不是很看personality,只要你
能力在线,有一定的思考,保持谦虚的心态
,那就会是他们比较喜欢的候选人。
同时我认为
Networking对于香港求职来说是有帮助的
,⼀是获取⾏业insight,⽐如我了解到小摩asset management部⻔下半年的主要⽬标是多发core strategy ETF。⽐起“直奔主题要referral”,我更感兴趣了解公司动向,这些都会成为⾯试的谈资。
而且我认为networking本身如果⽬的是为了拿referral,就是不切实际和反逻辑的。如果⼀个⼈都没有办法吸引到你,你对他没有好奇⼼,那你⼜怎么跟他建⽴联结拿到referral。所以我
networking基本都是在Lindlin上找⾃⼰真正好奇和感兴趣的⼈
,坦诚的分享我⾃⼰好奇的原因,根据他们从事方向的业务提问,他们
看到你的真诚,回复率就是100%。
我也
有拿到多家八大行的内推
,甚至收到了J.P.Morgan HR发来的Congratulation:我们收到了XXX对你的内推~
在Networking上WST导师也给到了我很多实用的小技巧,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做的话,也可以联系WST的小助手领取networking资料包,我感觉还蛮有用的。
最后,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求职盟友WST。高中舞会我拉的第一个赞助商就是WST,一位导师还特地来给我们梳理了求职脉络,那个时候我就
对WST留下了负责、认真且专业的印象。
在我开始探索求职时,我也想过自己DIY申请,但很快我也意识到
单靠自己很难打破求职信息差,以及求职这条路专业的职业规划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