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本公号建立于2018年初,旨在与广大读者共同细读经典文本、拓展问题视阈、反思切身问题并为思考争论提供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乎日报  ·  有什么东西是外国人吃,而中国人不吃的? ·  11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世界上第一个养猫的人是谁? ·  11 小时前  
Quora文选英语  ·  Quora_有什么事儿是有孩子后才知道的?【 ... ·  昨天  
知乎日报  ·  开学季必看!耗时 1 个月,视光师实测 ... ·  昨天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𝒕𝒆𝒔𝒕 𝒕𝒉𝒆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洪涛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

想当国师的哲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7-02 21:23

正文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

本文转载自“逻各斯与空间”公众号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基于政治哲学视角的文学评论集,作者以世界文学名著作为切入点来讨论现当代政治哲学问题。作者认为小说伴随着现代而诞生,记载了现代个体的希望、恐惧、苦难和伟业。透过小说这扇窗户,对现代之本质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能有一种深入的了解。


《格列佛游记》问世于现代国家诞 生之初,是一部革命后文学;小说以一个游历者或探险者的眼睛,展望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预言了作为现代国家之重要特征的技术统治。


卡夫卡小说含义隽永,对现代国家另一重要特征——官僚统治——的揭示,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新型政治的“可见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正是技术统治和官僚统治的深化的结果,二者联手打造了现代国家机器。


奥威尔小说是一部政治“预言”,是对如何化人为物、“机器”组装的完整流程的“见证”,进入 21 世纪,人们或许会愈发认识到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作为“机器”的国家》是一篇政治学色彩较浓的论文,因其主题与本书所收三篇文学评论的主题遥相呼应,故收作附篇。


作者并为本书新撰写了一篇九万余字的代前言《小说与个体》,提出以想象作为克服个体的彼此殊异性的新途径,以抵抗技术主义对人性的吞噬,产生一个“同情”“共情”甚至“友爱”的世界。


作者简介


洪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等。著有《与古今政治》《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心术与治道》《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译有柏拉图《政治家》、卢梭《论语言的起源》、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寻找政治》等。任《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


洪涛著《文学三篇》去腰封书影

出品人:黄韬

责任编辑:苗苏以

装帧设计:陈岚圆


目录


小说与个体(代前言)


一 古典“世界”的坍塌与现代“个体”的诞生

二 知人与自知

三 自我创造、自传与小说

四 个体作为问题

五 个体的终结与小说的终结

六 想象:个体联合的另一条道路

七 鲁迅对个体问题之解答

余论


《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


引子

一 飞岛之国:技术理性与现代国家

1.《格列佛游记》的核心问题

2.飞岛国的“统治艺术”

3.“下降”的古今差异

4.技术政体:一种全新政体的诞生

二 慧骃之国:道德理性与“自然状态”叙事

1.慧骃的“理性”及其困境

2.慧骃国故事:现代自然状态理论的一种            竞争性叙事

三 《格列佛游记》的意图

1.人是一种有待改善的动物

2.真实性问题与古人


卡夫卡与官僚制

——兼论现代小说的书写


一 卡夫卡笔下的官僚政体

二 昼间书写与夜间书写,或者,书写文字与口语对话

三 作为官僚性之本质的职业化


Totalitarianism 意味着什么?

——基于一个文本的解读


一 老大哥的“看”

二 裘莉亚的“性”

三 “我无思无感,故在”

四 权力之神的国度

五 “人性的,太人性的”

六 “人造洞穴”的乌托邦

七 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附篇  作为“机器”的国家

——论现代官僚/技术统治


一 现代官僚政体的诞生

二 理性官僚组织:“利维坦”的秘密

三 现代国家的技术渊源

五 技术政体的诞生

六 民主的终结?

结语


后记


样书实拍



出版社所做海报一


文摘

(以下文字选自《小说与个体(代前言)》


*小说历经现代个体之诞生、对其自身自处之道和与他人相处之道之问题的探索以及个体之行将被吞噬的整个历程,它表达了现代个体的希望、奋斗、迷惘、挣扎、苦难和伟业。


*古典“世界”的解体,现代“世界”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智战胜想象的产物。兴理智、弃想象,还是相反,与人的“世界”观有关。单就“事实”一面论,世间万物无不彼此各异,世上本无两片相同的叶子;而单就“想象”论,则世间万物无不类似,可以类比,可以关联。想象之所以具有一种综合之力,是因为它有一种在不同事物、不同个体之间创建类比和关联的能力。


*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事实”是:宇宙在根本上是混乱的、无意义的。科学把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留给人类。诗人和小说家却能凭借想象,在碎片与碎片之间,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起意义的关联。他们尽管无法证明人与物的一般意义,却能透过他们所讲述的人物及其故事的细节,呈现出具体的意义。甚至在小说家的笔下,每一碎片化的个体都可以包含已丧失了的整体的一切意义。


*一个在“事实上”不齐的万物世界,要成为“共同的”,离不开人的想象力。唯有通过一种发自人性之内在力量的联合,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才能得到根本的抑制;唯有在人性上不只是彼此异己,而且是彼此共通,人与人,或者,人与万物之间,才能不仅仅为敌,而且能够为友。对个体的彼此殊异性的真正克服,不应仅仅来自理智——理智只能实现一种策略性的联合——,而且应——更主要地——来自想象:“旁人”与“我”相近似的想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