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TheBund
《外滩画报》官方微信,由外滩画报全媒体编辑部倾力打造,每日为读者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红秀GRAZIA  ·  松弛感拉满!解锁摇粒绒穿搭秘籍~ ·  20 小时前  
无时尚中文网  ·  宝洁再不卖SK-II 可能最终会迎来品牌破产 ·  5 天前  
无时尚中文网  ·  宝洁依旧稳健 但SK-II基本没救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TheBund

有一个地方,可以聆听到“透明”

外滩TheBund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5-18 12:45

正文



声音,不仅仅变得可听、可见、可感知、可传播和可互动,亦从传统的音乐和表演中脱胎出来,演变成一门独立且贯通的艺术门类。



《透明的声音》是以“透明”为主题的声音艺术群展,云集26位艺术家的44组件听觉和视觉杰作。



展览中大多数装置作品以空间化设计为基础,借助各种透明材质或发光材料,传达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声音”在人们专注于静默的时候显现,一个不辨虚实的听觉世界被发觉出来。整个展览将穿梭在声光波之间的系列作品联系在一起。


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同艺术领域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在美术馆铺展开来,给参观者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离散的、矛盾的、甚至完全交错的感受。


策展人:詹姆斯·吉鲁东(James Giroudon)

本次展览策展人是詹姆斯·吉鲁东,他是著名声音艺术家,创作范畴横跨电子音乐、音乐剧、独奏、多重奏以及唱片发行等。他说:


这里展示的装置艺术在虚实间模糊了边界,它们把不同艺术领域间的复杂关系铺展开来,在视觉和听觉在不同的轨迹间交织、穿插。它们是自由的、离散的、不和谐的、甚至完全交错。它们把现实层层过滤,最终一个由不同表达形式所构成的世界呼之欲出……



先来看一段小视频




展览由“玻璃、光与影”、“声响空灵的空间”、“静默,微乎其微”、“虚拟领地”四条线索交叉构成。


“玻璃、光与影”表现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声响空灵的空间”则表达了策展人对于“声学建筑”的阐述;  “静默,微乎其微”让人们通过静默理解听觉的本真;在“虚拟领地”中,让物态和数码以不同的态势混杂,重新把知觉带入虚空之中。


44件作品融合雕塑、装置、声音、图像、录像、编程等媒介,让虚拟场景、可触及的现实和发光的回声互相冲突,开启了一条充满可能性而又无法预料的对“透明”的观赏和思考路径。




参展作品



《天使坠落》,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



浸没在全然黑暗中,有一个盛满红色液体的巨型玻璃盆被放置在生锈铁块做成的长方形碑上。从作品空间上部放射出的一束纤细纯色激光笔直射入大盆的中央。


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滴,彷佛颗闪烁的红宝石,以让人晕眩的方式坠入光的细纹里。整个装置仅通过来自液体内部的光而被点亮。光线彷佛从盆中升起并在交汇时迸发出光亮。


通过一个多点播放系统,模拟了翅膀拍击以及水滴穿过空间的音响效果。在一些更具有音乐性的片段里,黑暗和光明伴随着呼吸时断时续,夹杂着这段罕见背景音乐带来的静谧。



《水的悬滞》,米歇尔·弗朗索瓦



充满水的透明塑料袋被系成串,悬空于地面之上。该作品运用了雕塑作品特有的物理张力(空/满,轻/重,压缩/释放)……米歇尔·弗朗索瓦好像在空中抓住了难以捕捉的自然实体,比如元素,从而让坠落前的那微妙一瞬在此凝固。



《不动心》,帕斯卡·弗拉芒 



一颗心脏被放置在平板上,它有节律且安静地跳着,毫不紊乱慌张。

《电磁音景》,王福瑞




电力的发明,带来第二次的工业革命。电流在都市有如人体血管般的密布漫流,透过线圈将听不见的流窜电磁波转换成声音,有如都市的电磁音景。

《电磁音景》出现在坡道展厅刚开始处,作为一件声音互动装置,运用电磁技术将声音与空间再度解构,一个个通电的铝制框架悬吊在空中,观者须手持特制仪器走近这如悬浮都市般的装置,才能聆听到艺术家录制的电磁音景。


《两次4分33秒》,玛侬·德波尔



玛侬·德波尔邀请了居住在布鲁塞尔的钢琴家让-吕克·法尚在当地的表演艺术研究及训练馆现场表演了两次约翰·凯奇的名作《4分33秒》。



《居民》(第一部分),帕斯卡.弗拉芒



这些微缩人像被放置低温表面上。水蒸气渐渐凝结了冰。居民们慢慢不可避免地被冰霜吞噬。



《地平线》,格里高利·沙通斯基




在霓虹灯上走过》,米歇尔·弗朗索瓦

《在霓虹灯上走过》由铺在地上的白色霓虹灯组成,它们完美地排成一排,但每一根都从中断裂。从2004年到2010年,米歇尔•弗朗索瓦屡次使用这样的审美法则,尤其是在2005年布鲁塞尔弗拉芒文化中心(De Markten),该作品成为了行为艺术的对象:在光天化日下,艺术家踩在霓虹灯上,用脚把它碾碎。

这个作品展现了审美和象征趣味。它首先是观察到脚下的材质状态和质地转换带来的视觉愉悦:光洁的镜面让位于碎屑和尘土,唯留路中央白色印痕。霓虹灯的使用重新拾起了关于日常用品变形的主题,艺术家自己这样解释:“物件丧失了他们的作用……这是绝对的废弛,这些物件仍然保有记忆,但我们却不再使用它们了。”


《智能领地-嬉游曲》斯特凡·博瑞尔,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

该作品像是一片智能手机的森林,每部手机互相联系,倾听,应和,像萤火虫般发出光亮。笑声被用作为声音素材。装置调节了节律,充分利用了这一快乐且人性的素材,同时它们也不失动感和古怪。

借助智能手机里数码声像的运用,这一作品的核心是把音乐行为通过电子原音的音乐网络显现出来。物件间的交流是通过低音喇叭和手机麦克风完成。这种环境局限反倒可以定义出一种音乐生态系统,其中人的行为会成为所在空间组织和声觉环境的支配物。人只需要在《智能领域-嬉游曲》出现便会打破整个环境的平衡和演化过程。

观众凭借自己的智能手机并下载Smartland应用软件便可以加入这个声觉生态系统的互动中。《智能领地-嬉游曲》可以被视作一个后数字时代的花园。


《无题》(白盘),多米尼克·布莱




《手写乐谱》,德尼·凡桑



“来了一只穿着夜间便鞋的独角兽,它的眼神充满悲悯;它就这样来了,我们把它写进了催眠的经书里。”罗杰•科瓦尔斯基《致悲悯的鸟》



《此时此地》,德尼·凡桑


《此时此刻》是一个2000年启动的持续至今的艺术项目,它包含了许多装置作品,其中有:《此时此地》、《玻璃书》、《水晶乐谱》,它们塑造了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这些模块化的装置由两百余件写在玻璃上的乐谱构成,每个展览都是一次新的创作,艺术家会根据其空间设计出一些“想象性建筑”。

《此时此刻》(词源来自拉丁语“hoc hora”,意为“此时此刻”)是由玻璃片群组组成,其中多数可以发声。水晶般的声响,“音符-珍珠”汩汩流淌,德尼·凡桑的装置展示了一系列用金色墨水写在玻璃、金箔上的乐谱。通过固定在板上的传送器,声音在玻璃表面震动传播,起到了扬声器的作用。在这个书写作品,同时也是透明的游戏中,声响和视觉在此间互相回应,不同乐谱则表现了我们听到的全部美妙乐章。


《无声!》,蒂耶里·德梅





《听觉义肢》,皮埃尔-洛朗﹒卡西埃



这个雕塑是一个转变聆听、感知声音环境方式的假体。它揭示了我们的耳朵无时无刻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而且是辨向工具。


这是2006年第一个《听觉义肢》雕塑的更新版本,(耳机外的)两个塑料圆锥聚焦从听众两侧传来的声响。通过增强声响并把左右耳对声响的感知分离开来,它在对音景的感知中创造了奇特的声觉效果,表现出多重的细微声音,而这些都是通常情况下是听不见的。听众可以不停地改变听觉选取角度;哪怕轻微的动作就会改变接收到的效果,这会促使聆听者调整并采取特殊的动作。



《72击》,杨﹒奥拉瑞、克里斯托弗·勒布雷东



《72击》是一个包含艺术家、开发者和技术工人的合作项目。


一个浸入式的声光作品:《72击》是由六支大型钢架构成的互动性声光装置。每个钢架由12支40厘米长的LED发光模块以及4个打击乐声音元素组成。当装置开始启动,动态的光线和声响组成了听觉和视觉的合舞。该装置是独立的,然而观看者还是可以和它互动 ;借助触摸板产生出诸多有深度的游戏,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逻辑的声响和光线。倾听者也就是观众可以深入这个震动着的作品,他们可以端详、可以产生动静,或和作为乐器的装置进行互动。


一个整合的科技:《72击》的科技装置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它的创作理念是混杂不同的数码和物理世界。声响既不是合成声响也不会从扩音器里播放,而是由作品材质里的小型电磁敲击器发出的。《72击》借此探索了对极致纯净声响的使用,它不加修饰,却是标记作品内时空的简易界碑。


还有更多……


《呓语》,邓悦君



《见花不是花》,江元皓



《见花又是花》,江元皓



《绿色声音》,皮埃尔-阿兰·雅弗雷努



《想太多就会......3号》,萧昱



《灯的精灵》帕斯卡·弗拉芒 



展讯



透明的声音

2017.05.09 - 2017.07.30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博成路399号

原价:50元 

*05.18日国际博物馆日免费



- THE END-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