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2024年波澜不惊,回想过去的这一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变化。国际环境方面没有2022年俄乌惊变、2023年的巴以冲突,中美欧之间的大国博弈在平稳中继续摩擦,虽然在特朗普胜选之后,拜登对华针对政策大为加速,但总体自2023年旧金山会晤之后,大体稳定,没有再出现如2022年佩洛西窜访台湾的严重越线。而在国内,房市、股市、经济等各方面虽有一定的起伏,但相比2022年、2023年也更加平淡了,不像2022年从煎熬到一朝放开的过关,也不想2023年开年之初想着大干一场,再到后面失望、希望、再失望的纠结。表现在网络心态上,大家对于失望似乎已经免疫了,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从历史来看,每当进入这个状态,距离变好向上已经不远了。站在2025年的初始,小镇觉得这一年不会再像2024年如此波澜不惊,而是要开始出现一些激荡,先是波纹,再是浪头,而诸多浪头叠加会不会变成波浪?是一阵还是长期的趋势?这些激荡目前还不好说是正面的亦或者负面的,但终究出现了变数,变数的出现就是各方面触底反弹的开始,触底的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之后很值得期待。房地产是关乎国家经济的关键基石,无论对房地产有何意见,都必须正视房地产持续下行对整体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这会导致资产价值重估和居民负债表收缩两大冲击,进一步影响整体经济和对未来的预期,冲击到居民消费意愿,还存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危险。好在经过前几年的努力,房地产危机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已经大大下降。虽然小镇之前谈银行业、保险业2025年要承受更大压力,但只要房地产能够稳住,从国家角度,其他都好解决,亦或者说损失可以接受。2025年的中国经济要面对很多难题,但最核心的就是两件事:房地产“止跌回稳”、严重过剩行业的出清。其他如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市场的波动,都是这两大核心溢出带来的。比如现在疯抢债市、股市迟迟起不来,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中国信贷主力是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现在土地财政宣告终结,自然钱少了去处,也影响到很多上市公司。而当下地方政府收入锐减,但在强调国家宏观战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支出压力增加,接下来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转型,要进行深入灵魂的改革,自然会引发很多领域的变化。房地产危机应对做起来难,说起来就是“止跌回稳”。这场危机的应对从2022年开始已经持续3年,但多数时间是战术层面的,比如“保交楼”“包交房”等。直到2024年5月国常会研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问题,高层才开始形成应对房地产危机的系统方案,推出了517新政,八月之后出台了一连串政策,尤其是9月24日的一揽子政策,最终推出了“止跌回稳”的战略目标。不过也需要注意,房地产如此大的体量、几十年的发展惯性,不是靠政策就能强行逆转的,还需要时间。从全国整体来看,2025年房价仍然会下行一段时间,不同城市、社区、户型止跌的时间点不一,部分城市有望在2025年开始“回稳”,有的会有温和上升,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估计要到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上半年才能逐渐“止跌”,而对于缺乏产业、人口流出的很多低线城市,虽然价格会稳定,但接下来要面临有价无市的漫长过程。严重过剩行业的出清,也将在2025年更加明显。去年中已经关注到“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也提出进行整治,但一定要注意产能过剩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绝不可能靠政府力量强行阻止。而且国家最关注的还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以及培育未来产业,要通过对部分领域的继续整顿,以支持上述战略方向,如金融的整顿就是重点,而医疗继2023年大反腐戛然而止之后,也可能在2025年重启,这事关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生物产业发展。通过提振消费化解供给侧产能过剩这是长期治本之道,但不是短期能够实现的。现实的看,2025年终究要做好更多行业残酷出清的准备,这是市场竞争、新旧生产力带来的必然结果,经过出清,整体经济会变得更好、更强大,但这也会导致割裂感更强。新能源汽车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网络上很可能会变得更加悲观,毕竟当看到一个接一个企业倒闭破产的消息,很难不引起关注,而真正赚钱的不会在网络上炫耀。于是或许到二三季度以及年底,会出现更强烈的国家统计数据与网络声音、个人观感之间的温差。这种温差很正常,但从全局角度,需要保持关注,尽可能避免这种温差过多冲击到对经济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特朗普上任后暂时没顾上中国,相比上任前的种种极端预期,现实要稳定很多。但特朗普仍然是2025年来自外部的最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仅是特朗普如何针对中国,也在于特朗普对美国内部做什么、针对国际局势做什么。比如特朗普与美联储的争执,还有特朗普寄予厚望的“333计划”,以及特朗普一系列操作对美国AI产业、金融市场会带来何种影响?这都是牵一发动全身,尤其还要考虑第三大因素科技和产业爆发的影响。比如最近deepseek的突破,美国政产学研各界就非常震动,美国政府的反应极为强烈,开始抹黑、扭曲、指责、抵制,这恰恰说明,中国AI的突破对美国的冲击太大了。因为美国现在的股市就是靠AI科技概念硬撑着,虽然美国金融人非常讲政治,硬是把来自中国的科技冲击解释为对美国AI概念的利好,认为极大降低成本后,会卖出去更多算力芯片,但真的是对美国的利好吗?还有特朗普如何解决俄乌冲突、巴以冲突,随着美国力量收缩,如日韩欧等美国盟友又会作何抉择?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又会因为美国的选择,出现何种变数?对中国而言,又该如何把握对美关系,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最终又能否在2025年或者2026年与特朗普达成新的相处模式,双方能否约定好冲突的边界?这一切有太多未知。以上仅仅是部分列举,类似于美国退出气候协定等重大事件,也会对全球绿色转型带来挑战,进而影响到中国相关产业,这就很可能导致加剧这些产业的内卷与出清。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其实美国股市目前被吹得极其巨大的AI泡沫,恰恰是新一轮革命爆发的标志。这就跟产业扶持政策是类似的,一个被政策扶持的重点行业,如果没有大量骗子公司来骗补,这反而说明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巨大的泡沫会驱使更多人加入,把这个事业做大。哪怕泡沫破裂,等调整完成,也就更上一层了,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就是典型。这几年也出现很多变革,比如绿色能源开始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线上支付变革了支付方式,还诞生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诸多新生态新模式。但这些仍然谈不上“产业革命”,因为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都会诞生大量新行业、新就业,总体就业岗位数量是上升的,而以上除了绿色能源转型以外,其他的更多是新生态取代旧生态,目前发生的不过是第三次革命的余波和第四次革命的前奏,这也是近年来温差极大的原因之一。目前看,唯有人工智能革命,能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或者说第一次智能革命,会带来大量前所未有的新行业、新需求、新岗位。过去有“所有行业值得被***重做一遍”的说法,比如互联网,但事实上,在人工智能突破之前,互联网能变革的行业很有限,基本局限在消费领域,一进入工业就要抓瞎。而这一轮变革,中国进步速度飞快。中美在科技和尖端领域的差距主要是存量差距,而增量中国已经领先美国,这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特朗普最近也在感叹“70%的八年级中学生阅读能力差,72%的八年级中学生数学能力差,这正在损害美国竞争力”。对于美国基础教育摧毁美国未来创新,小镇之前刚刚谈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利于科研创新》,过几天,小镇也会梳理下美国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看完之后就会明白,未来20年在基础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国都将超越美国,从增量优势变为存量优势。而中国作为下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也就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变革速度会超越全球。这些变革包括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甚至也会包括医药领域,近期围绕中国集采药的一系列争议,跳出来拉长时间线,就能看到,在集采政策的多年扶持下,中国以创新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领域正在飞速进步,而叠加中国在其他领域的科技突破,针对旧问题会有新的解法,中国生物医药前景非常光明。比如应对房地产危机和更多行业出清,2025年也将掀起企业出海的新热潮,这一次将不同于以国央企为代表的大出海、大基建、大投资,而是诸多中小企业的“万帆齐渡”,工信部门去年就命名了中小企业出海的“万帆耘海行动”。针对特朗普冲击的不确定性,中国2025年仍然会加强对金融的整顿,把提高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放在优先位置,同时也会重新调整与各国的关系,梳理内部与外贸的关系,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更多从出口转向内需。针对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巨大红利,今年也必将把更多力量投入到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这也会影响其他领域的工作。最关键的是,能否通过对科技和先进制造的推动,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彻底改变过去依赖房地产和大基建的经济增长模式,2025年作为“十四五”最后一年,“十五五”规划制定年,非常重要。■ 改革大方向未定,尚待决策拍板
■ 不吹捧,不贬低,不捧杀